理智与快乐的体验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t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记忆、注意力等迅速发展,具有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注意稳定性有所提高等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课堂上,要突出体验性、指导性、拓展性、融合性,在探究中重视理智的体验,在活动中重视快乐的分享,在指导中重视情感的交流,在情境中重视能力的拓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体验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7-0007-03
  【作者简介】赵团山,南京市浦口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南京,211800)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心理保健。
  2016年下半年,由江苏省中心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试用本已在许多学校投入使用。这是多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呼吁与实践的结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基础教育发展的大事,体现了全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
  然而,作为在基层学校正式推行的全新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走入课堂,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笔者结合小学四年级第六课《学习可以有创意》(以下简称“《创意》一课”),对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谈几点个人认识。
  一、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任务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思维、记忆、注意力等迅速发展,逐步开始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注意稳定性也有所提高。他们的情绪时好时坏、起伏不定;学习成绩分化明显;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很多事情上不听家长和老师的话,我行我素;朋友圈扩展,人际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学习充满了负面的感受。在应试的压力下,许多学生只是凭借单调的重复记忆与做题等机械方式来学习,不仅降低了学习效率,对学生的大脑发育也有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在学习领域理应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引导学生初步培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能力;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新教材在小学中年级段至少有五课直接探讨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其他间接涉及学生学习品质的内容还有很多,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养成学习上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及观察新异事物的兴趣,能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符合规则的推理,并能在思考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从而较好地完成小学中年级的学习任务。
  二、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特点
  理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特点,是个极具现实性和挑战性的课题。在我国近20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的过程中,还没有对此形成定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理应具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笔者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体现以下特点:
  1.体验性。
  “体验”强调直接参与某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与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普通课程也会重视开展课堂活动,但往往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注重学生在各种课堂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这也是心理辅导注重的原则之一。可以说,没有体验和感悟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
  2.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心理辅导一样,强调主体的心理“自助”,课堂上要重视为身心尚在发展期的未成年人提供心理成长的“自助餐”,即进行自主体验和探讨之后,针对性地总结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方法和原理,正面引导,完成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3.拓展性。
  拓展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积极心理培育和巩固的必要策略,而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却忽视了这一环节。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呈现高频率、多角度的体验时机,学生能学以致用,灵活应对和处理课堂之外的冲突、矛盾和压力,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4.融合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融合性,一方面是指其不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而是有效融合其他学科(尤其是德育)的积极理念、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博采众长,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并倡导在普通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共同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融合性是指不拘泥于传统,重视体现时代特征,将当前社会关注的新问题、新素材融合到教材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颖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收集整理丰富的素材。
  三、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探讨——以《创意》一课为例
  1.在探究中重视理智的体验。
  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从主体上,探究主要分为合作探究与自我探究;从形式上,探究可以分为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调查探究、阅读探究、观察探究、内省探究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探究策略应该是多元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理智发展的过程,“创意学习”不管是作为学习的方法还是作为学习的品质,对于学生都是必须理解的知识点。而获得这一知识的过程,除了简單的课堂直接呈现的方式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引导下的探究,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深入理解,这种高级情感的体验过程就是理智感。可以说,不重视学生理智发展的过程,就不会有优质的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所以,教师应该在教材所规定的每个环节中都要对“创意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给予适当强化,而不是仅在教学的开始环节点到即止。这一点应该是《创意》一课教学设计的重点。   《创意》一课“暖心坊”“育心场”“成长苑”和“互动角”四个环节都设置了不同的探究活动,其中“育心场”中的两个活动最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理智感,而“互动角”环节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拓展和丰富这种体验。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不宜草率,使之成为流于形式的“课后作业”,而应在课前就为学生准备好大量的学习素材和学习线索,并在课后创造条件开展更为广泛的活动,形成成果,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2.在活动中重视快乐的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显著的外在特征之一,就是课堂氛围的轻松与快乐,心理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和维护快乐氛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从分组到讨论到分享,教师都要学会发掘快乐的成分。“积极合作”和“成功展示”是课堂上学生获得快乐的两大法宝,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热情,让他们积极行动,发现与研究问题,鼓励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成绩。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要坚持“无对错”原则,给予充分的肯定,充分调动个体体验,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
  在新教材使用的過程中,应该拓宽思路,不局限于教材呈现的素材与活动,让学生大胆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研究他们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具有心理味”所倡导的理念。《创意》一课中的两个主要活动“创意活动设计”和“话题讨论”,其内容并不具有代表性,可以再用一些时间去发现学生中的“创意活动”和“话题”,这样能更好地营造快乐氛围,获得更好的活动效果。
  3.在指导中重视情感的交流。
  情感的交流不只在教案中体现出来,更多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组织,这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尤为重要。笔者见到过很多不太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往往不是因为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而是因为教师没有“带着情绪”去课堂。这里的“带着情绪”是指教师能呼应学生的积极情绪,赶走学生错误的情感体验,包含着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准确把握和对教学效果的积极期待。因此,心理教师在课前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情绪”“备信心”。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情感,需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经验,这在新教材刚刚走入课堂之际似乎勉为其难,我们可以从指导学生的课堂活动入手。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指导,首先应该是对整体课堂氛围的观察,发现问题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其次才是参与其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就《创意》一课而言,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分组活动时,应尽量避免直接参与和干预某小组的活动,也要尽可能避免满堂走动,而应注意观察活动氛围,觉察整体情境的走向,觉察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为进一步创设师生交流的情境做好准备。
  4.在情境中重视能力的拓展。
  新教材在内容上基本分为“自我”“学习”“情绪”“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生涯与生命”等六个领域。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教学中既要坚持“一课一重点,一课一主题”的原则,又要兼顾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性原则和科学心理学的积极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这也是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创意》一课的教学中,某些活动情境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直面心理困扰与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自信乐观、乐于合作、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教师应学会把握机会,适当强化相关的心理辅导作用。心理教师对于学生可能产生的消极心理品质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指出并予以指导。
  四、小学段心理教育新教材存在的问题
  1.例证素材虚拟,说服力不够。
  小学教材的“暖心坊”板块内容基本上都是为主题杜撰的事例,大多不具代表性,难以引发学生共鸣,使得下文的讨论等环节流于形式。建议不妨在此板块适当选取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事例(部分反面例子也是可以参考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热情,避免小学生将事例中的人物与身边的人对号入座,减少学生认识方面的“贴标签”行为。丰富例证素材,这一点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是适宜而且有益的,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而且有助于他们理智感的满足和情绪的积极分化。
  2.拓展活动呆板,实效性不够。
  教材中“互动角”板块其实是课后拓展活动的内容。作为以探究活动为主导的教学,该板块不宜草草了事,应用心设计任务、开展活动,甚至还要设置考核与评价办法。而小学教材这方面似有欠缺,很多延伸活动只是课堂活动的简单复制,并且难以觉察或考核学习效果,即教学反馈环节比较薄弱。同时建议将“互动角”改为“拓展园”,这样针对性更强,且“角”与“园”也有空间感差异。
  3.教学资源贫乏,指导性不够。
  由于配套的教师用书尚未出版,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尤其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加之指导材料不足,令很多人止于观望而不愿实际践行,这给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带来了难度。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不求千篇一律,但教学资源的匮乏对教学工作的整体推进是不利的。不只是相应的教师用书,最好还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自助读本。另外,教学资源的贫乏还表现为课堂准备方面的不足,实际有效的教具和配套教学用品的开发是一个必须提上日程的新课题。
其他文献
【关键词】高考改革;人生导师制;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8-0043-03  【作者简介】王桂明,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上海,201700)副校长,高级教师。  高考综合改革,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是一个新的挑战。为此,我校开展高中人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保障学生能平稳适应高考改革,理性选择个人发展方向。  我校实行人生导师聘任制与
案例三   一、不肯进校的孩子   小乐,六年级男生,家中有四口人。父亲在小区附近开了一家电器维修店,母亲帮忙打理店铺,接送小乐。姐姐上职校,住校。   小乐平时学习成绩中下,每次他的学习出现问题,老师会联系父母,常以小乐父亲打他一顿而结束。父亲最近到校与老师沟通,又在班级门口打了小乐。后来,小乐不肯进学校,若强行拉他,他就大喊“我不进去”。   二、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小乐不肯进咨询室。我
2008年9月1日,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教委宣布“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2018年7月9-10日,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北京市委教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了社会大课堂十周年总结展示会,准确评价了社会大课堂最重要的价值——转变了育人方式,拓展了育人载体,提升了育人实效,“使我市百万中小学生真正在参与社会大课堂的过程中,得到体验,提到收获,得到成长。”  全览:理想丰满,现实
编者按: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前夕,刘少奇率北方局机关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途经介休、离石,移驻晋南临汾刘村(也称帽儿刘村)。八路军总部及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亦相继移驻临汾一带。太原失守后,临汾成为山西抗战的政治中心,也成为人心向往的地方。一些进步人士如李公朴、沈钧儒、沙千里、江隆基等纷纷来到临汾,先后有十八个省市的热血青年和一些归国抗日的爱国华侨学生5000余人聚集临汾。晋察冀、晋西北、晋西南
【关键词】挫折心理学;抗挫折能力;高中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7-0030-03  【作者简介】张莉萍,南京市宁海中学(南京,210024)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抗挫折能力是个体适应挫折、抵御和对付挫折的能力。在青少年人群中,它具体表现为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采用何种有效的调节和应对策略来对付已发生的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在莫斯科召开。为了从白色恐怖的中国各地将近百位中共六大代表接到莫斯科,会后再全部安全送回中国,共产国际的秘密工作人员与“格别乌”(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合作策划了几条路线:有的取道欧洲;有的乘坐国际快车,行程9天至满洲里;有的乘坐西伯利亚快车,行程12天至塞但卡,再转车用5天到中俄边境的五站。据秦曼云回忆,在两次中转过程中,俄国人会事先仔细检查代表们
【关键词】萨提亚模式;生命;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6-0071-02  【作者简介】胡文宇,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南京,210011)心理健康教师,高级教师。  有效的心理咨询总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这样才能将来访者呈现的复杂信息以相应的逻辑整合起来,对个案做出概念化认识,并且沿着对应的工作路径达成咨询目标。在阅读这三份
【关键词】尊重;同理心;生命教育;七年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8-0066-03  【作者简介】杨海燕,南京市伯乐中学(南京,210038)心理健康教师,高级教师。  【设计意图】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和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学阶段学生对尊重和自尊
邓颖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曾经是一名出色的教师,有过五年从教经历。  求学京津两地打下坚实基础  邓颖超幼年丧父,跟随母亲杨振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913年,杨振德经中国社会党成员张星华介绍来到北京平民义务学校任教,邓颖超在这里插班读三年级。该校校长陈翼龙一面推行平民教育,一面从事社会党的革命活动,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主张社会平等。在这里,邓颖超
清光绪七年六月廿三(公元1881年5月16日),一份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抄转的奏折,经由军机处摆在了垂帘听政的慈禧皇太后面前。奏折的内容是对一起案值六万两白银的合谋诈骗案的判决。六万两对于普通人而言当然不是一个小数字,但对于每年几千万两财政收入的清政府而言,又实在算不上大。就是这样一个“小案子”,却惊动了清朝的最高统治者……  简单的诈骗案情  事情起因于一个叫何涟的人。此人不仅通过捐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