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shall韧带在心房颤动及导管消融中的作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ll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静脉起源的异位兴奋是触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机制,除此之外,左心耳、左心房、冠状静脉窦、Marshall韧带(Ligament of Marshall,LOM)、右心房等非肺静脉结构也在房颤的产生和维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Haissaguerre采用肺静脉隔离术成功治疗房颤以来,房颤消融导管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单纯肺静脉隔离治疗房颤的疗效并不满意,这与非肺静脉起源病灶、传导功能恢复,心房重构以及折返环路存在等有关。采用线性消融、碎裂电位(CAFE)和/或冠状静脉窦内消融等策略能够提高房颤消融的成功率。

其他文献
(1)按主题词汉语拼音顺序排列;(2)以英文为首的词列在相应英文字母节中,居中文主题词之后;(3)以其他文字或数字为首的词从其后的中文顺序。
摘 要:产教融合的基础工程课程建设目的是实现课程建设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基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本文主要对基础工程课程建设进行研究,认为高校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产教协同优势,深入建设产教融合的基础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实施“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特色。  关键词:产教融合;基础工程;
期刊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是一类遗传性心肌病,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现已发现有8个基因的突变与ARVC的发病有关,其中大多数为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该病的外显率不一并且进行性发展,临床表现多样,可以毫无症状,也可以表现为频繁的室性心律失常,甚至以猝死为首发表现,病程晚期出现严重的心脏扩大以及心力
心房颤动(房颤)的形成包括触发和维持两个因素。触发因素为异位冲动的发放,维持因素为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生理重构。心房的结构重构是心房纤维化,电生理重构包括有效不应期(ERP)缩短、不均一性增加以及频率适应性下降,这两种心房重构有利于折返的形成,也被称为房颤的基质。
目的观察本中心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长期病死率,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2001年3月至2010年4月135例患者行CRT治疗,男106例,平均年龄(59.95±11.14)岁。缺血性心肌病(ICM)44例,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LVEF≤0.35。随访最长9年。结果全因死亡率为31.11%,其中心力衰竭占26.19%,猝死占38.1%。与存活患者比较,心力衰竭恶化死亡患者更年轻、C
目的通过电话心电远程监测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探讨远程心电监测仪诊断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72例,其中持续性房颤39例、阵发性房颤33例。患者在消融术后第1天及每3个月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同时术后每天定时及有症状时接受电话远程传输心电图(TTECG)监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记录的房颤复发情况及房颤发生与症状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在平板运动负荷试验中的QT问期滞后现象。方法收集2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平板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每份心电图测量50个点的RR间期、QTp间期(Q波起始到T波顶峰的时间)和QTe间期(Q波起始到T波终末的时间),采用Bazett公式[QTc=QT/(RR)”。]计算QTpc间期及QTec间期。以RR间期为横坐标,QTp
心房颤动(房颤)和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常同时存在,关系密切,但对于这种密切关系内在机制的了解并不多。近年来,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广泛开展为阐释房颤和典型房扑的共存机制创造了条件;而机制的阐明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为房颤导管消融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将从典型房扑诱发条件这一视角,探讨房颤和房扑的关系及其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意义。
摘 要:现有雷达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新时期雷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对目前雷达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梳理,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专业全局角度出发,对雷达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模块划分、课程内容衔接、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确保整个课程体系内容全面完整高效。瞄准学员任职能力和部队岗位需求,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使学员学有所成。  关键词:课程体系;雷达工程;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