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一元多极共治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xiaza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国际治理体系,不是不需要改革。但是,中国是作为一个建设性的改革者参加这个体系,还是另起炉灶?
  一些学者把文化拉入我们讨论的贸易体系当中。的确,东西方文化有差别,东方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但这种差别是不是根本性的?是否存在普世价值?是否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我认为有,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不成为一个人类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元就是价值,也就是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来谈论一元。但是不等于我们文化都一样,大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可能比中国大陆要好,但传统文化并不妨碍日本去追求人类的普世价值。
  根据我们的研究,2021年左右,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未来十年,中国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之前数年,因为金融危机,挑战有所减少,经常账户盈余在2011年已降至3%以下。但世界经济不会一直低迷,估计在2015年以后,世界经济将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增长水平,新的经济周期又将开始。
  在这一背景下,经常账户盈余下降可能只是短期现象,而不是长期现象。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保持8%的增长,可能问题不大,那么,中国经常账户盈余会反弹,达到5%左右,又会成为世界的一个挑战。
  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在世界上如何定位?特别是2020年以后,中国到底想做什么样的国家?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大象难以藏身于树后,早晚会露出来!过去30多年,基本采用了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政策,今后我们是不是还坚持这样的政策?或许需要重新思考。
  2011年,我们写了一个长篇报告,就讲中国2020年的定位问题,主要是周其仁老师的观点,提出了一元多极共治的概念(详见《财经》2011年10月17日“‘一元多极共治’——寻求中国2020年国际定位”)。世界只有一个秩序,如果中国另起炉灶,自己设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只会产生新的沖突。
  “一元多极共治”可以用公司治理来做类比。在一个公司内部,公司的成长和利润是公司的唯一目标,这就是“一元”的概念。
  公司是股东们合资设立的,大股东以及小股东之间组成的联盟就是公司里的“极”,他们共同参与公司的治理,这就是“共治”。股东在公司的话语权不是平等的,大股东比小股东拥有更多的投票权和决策权,但是,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公司的成长和利润。
  一元意味着只有一个体系。如果我们想改变这个体系,可以通过加入的方式解决。现有世界秩序对中国极其有利,过去10年从自由贸易中得益最大的国家是中国。
  G20实际也在朝这个方向前进。在当前国际经济规则中,经济体量越大的国家越占便宜,话语权越大。过去这些规则,主要由美国制定。美国在“二战”以后占世界经济体量将近一半,规则和经济体量相称。
  中国将成为多极世界内重要的一极,但中国的目标不应以一个新的价值体系或世界秩序替代现有的价值体系和世界秩序,而应在现有的一元体系下发展壮大,逐步实现在本世纪中下叶和美国共治世界的目标。
  多极,就是今后在本世纪内不会出现一个大国主导世界的格局。中国虽然在2020年左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要在人均收入方面超过美国,依旧遥遥无期,本世纪末是否能达到还是一个疑问。同时还要注意,中国后面还有追兵,包括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国家。
  美国明确说我们不做世界老二,中国也不愿意,印度也不想做老二,那么,未来的世界格局一定是多极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坐在一张桌子面前实行共治。
  我们这个报告写出来给中央领导看,反映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把这个概念抛出来,请大家讨论。也许中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会有比韬光养晦政策更好的结果。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其他文献
我想从中方的观点谈一下我们怎样看待欧洲目前的危机。首先,现在欧债危机面临的是一个多重两难的困局,一个极端困难的环境。多重的两难有这么几个:  一是紧缩和增长的矛盾。过度的消费是欧债危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紧缩是必要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单纯的紧缩在短期内也会抑制增长,没有增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如何平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两难的困境。  二是统一货币和分散财政的矛盾。欧债危机暴露了欧
期刊
发展中国家走上发达之途的必经之路是什么?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将资本储蓄的过程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之路须经过物质资本化→人力资本化→社会资本化的过程。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如果成功地走向了物质资本化就能解决贫困问题;如果成功走向人力资本化,向中等先进国家进军的话,国民的需求体系就会迅速变化;而最终若想跨入到先进国行列之中,就必须发展到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
期刊
中国政府对本国的国家核心利益的界定是三项:主权、安全与发展。在我看来,中国的国际战略就是讨论如何维护这三项利益的方法和手段。  我们根据其他国家在这三方面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来界定国家关系的性质,同时对于地缘政治的挑战也必须分轻重缓急。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主要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是三甲:美国、日本和欧洲。  中国和美国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但是在主权和安全问题上,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长
期刊
对全世界来说,这都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时刻。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不仅考验着欧洲,而且影响到了中国——多年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如今这种贸易合作关系进一步失衡,且在短期内难以扭转。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再平衡,也必然影响深远。日前,在博源基金会等机构共同举办的“中欧北京论坛”上,来自中外的近50位专家、学者和官员,就“中国与欧洲的经济关系”、“中国经济再平衡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地緣
期刊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这个夏天,一些欧元区外围成员国将开始被迫离开;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极小。他们都同意,至少是在短期,欧元区解体将对就业和增长造成灾难性影响。  2012年夏天,欧洲竞争力如何?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欧盟15国与美国,那么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欧洲人均GDP比美国要低近25%,每年的差额约为1.1万美元。此外在1995年之前的20年中,欧盟人均生产率一直在向美国靠拢
期刊
人民币离岸市场在香港起步两年多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在2010年7月不到2000亿元,而到今年7月,则超过了6000亿元,两年时间内,其上升幅度超过了3倍。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币在香港的快速发展,不仅借助了香港的成熟金融市场平台,也离不开中国的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  笔者相信,目前绝大多数在香港的人民币存量,由中国的国有企业贡献。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行政体制的力量,比如说
期刊
新兴亚洲国家应该为它们的经济弹性自豪。尽管全球经济受着增长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债务负担沉重的困扰,2000年-2010年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年均增长率仍高达6.8%,提振了全球产出,支持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亚洲地区的成功依赖于中国和印度的蓬勃发展,两国相加占据了亚洲总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60%。此外,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政策变化和结构性改革,极大地增强了该地
期刊
随着“中国消费”时代的来临,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单位GDP的商品需求强度、尤其是工业类相关的金属和能源的需求强度,将趋势性下降。其中,铜的需求强度在2010年达到顶峰,石油的需求强度延续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下降态势。由此,21世纪以来的、由中国需求推动的商品超级周期渐入尾声。  中国经济转型,哪些商品将相对受益?总的来说,我们看好天然气和贵金属(尤其是钯和铂)的表现;原油居中,其供应端面临潜在的技
期刊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以往十几年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足1.5,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明显超出了以往的人口预测规划的预期。这表明,以往的人口统计普遍存在着高估出生漏报和生育水平的严重偏向,导致人口预测和规划一再失误。  这种屡错屡犯的问题源于对人口发展的思想认识远远地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严重脱离实际。在中国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率时期后,还囿于从前高生育率时期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将全国人口
期刊
我来谈谈亚洲的一体化,华夏之外、亚洲地理范围之内是我的概念。为什么亚洲要有一体化?这个地区经济增长快,北美、欧盟也是很大的市场,WTO是全世界的市场,亚洲如果一体化就会更好。从政治角度来讲,我们有一个群体的概念,可以集体做事。在我们新时期加快发展的时候,亚洲一体化更多地是在争夺经济话语权。    亚洲一体化的必要性  亚洲一体化最早由日本提出,名为亚洲经济共同体。当时日本相对国力较强,后来相对衰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