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缉思:中国应该“向西看”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14909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政府对本国的国家核心利益的界定是三项:主权、安全与发展。在我看来,中国的国际战略就是讨论如何维护这三项利益的方法和手段。
  我们根据其他国家在这三方面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来界定国家关系的性质,同时对于地缘政治的挑战也必须分轻重缓急。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主要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是三甲:美国、日本和欧洲。
  中国和美国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但是在主权和安全问题上,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长期的挑战。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相互疑虑还在加深,有不少不稳定因素。
  中国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经济伙伴和邻居,但是存在着领土和领海方面的争端,在地缘政治国家安全方面一直有竞争的关系,而且一直有历史上的恩怨。
  同中美、中日关系相比,中国同欧盟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相处。尽管在政治价值观和国家制度方面差异比较大,欧盟对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基本上不构成威胁。在经济合作、技术合作、文化交流方面双方有着巨大的拓展余地。
  今年3月,“金砖五国”领导人在印度举行了第四次峰会。这次峰会朝着务实合作的方向迈开了更大的步伐。正在讨论设立新的开发银行,为成员国的基础建设提出资金支持。中国期待“金砖国家”从整体上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促进世界多极化。同时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在将来,“金砖国家”不可能形成政治或者经济的集团,也不可能替代发达国家同中国的经济合作。
  在这次研讨会上,许多朋友都使用了“再平衡”的说法。我想借用这个说法提出,在思考中国的国际战略的时候,是否可能而且应该有一种地缘战略的再平衡。最近,美国的战略家提出了美国的地缘战略再平衡,把地缘政治的地点更多的从中东转移到亚太地区。这样的构想在美国和中国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我希望中国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战略更多向西看、向西倾斜。这里的“西”并不是指的西方国家,不是政治上的西方概念,而是地理上的西方概念,就是从中国境内的西北、西南到中国周边的南亚(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亚,然后再往西,到伊朗和海湾国家、土耳其、里海地区国家,还有乌克兰,一直到达欧洲大陆的纵深地带以及北非和地中海。
  过去在欧洲人眼里中国是一个远东国家。19世纪同欧洲和中国开始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的时候,包括欧洲列强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的时候,绝大部分交往是通过海上进行的。从鸦片战争到中日戰争,都经过海上通道。贸易通道也是经过海洋。
  最近,中国在国家安全、地缘政治方面的态势,包括领海争端问题,比如最近同菲律宾的争议,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因此,有人提出中国应该成为海权国家,不仅仅是陆权国家。我认为,海权对中国固然越来越重要,中国的经济重心也仍然在东部沿海一带,但是中国是大陆国家,内陆占据中国领土面积的绝大部分。由于陆上交通和石油天然气管道日益发展,中国同西部、南部邻国的贸易通道被打通了,中国通过西部边境的对外交往和经济联系迅速扩大。在南亚、中亚、中南欧,中国同欧盟、印度、俄罗斯、美国、日本这些经济大国、政治大国都有相似的安全利益。在这样广袤的一个地区,中美之间地缘战略的争夺,与东亚相比要少得多。
  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战略意义非常明显,近代以来,欧洲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一直很大,今天北约在阿富汗还有驻军。中国在冷战结束之后,才真正从经济上进入这个地区,政治影响也迅速扩大。新疆、西藏和其他西部省区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也在上升。
  无论从积极方面何消极方面来看,中国以西这个地区的重要性,无需再多加阐述。可以说这个地区给中国和欧洲带来许多的合作机会,中国贸易和投资的劲头很猛烈,但是经验不足。如果中国同欧洲有更多的战略协调、相互信任和更多的投资,就可以降低战略风险。比如,中国在去年的利比亚内战中的经济损失就不至于那么大。在全球治理方面,中欧在这个区域的合作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最后,作为学者,我想强调中欧教育交流和智库交流的重要性,希望同欧洲的智库发展更多的机制性的合作。我们听到不少关于欧洲和中国要加强相互的投资的说法,我也希望有一部分投资能够投到教育事业和智库中来,这可以加强我们彼此的软实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其他文献
江浙沪粤三省一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属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其计划生育工作也都处于全国的领先与先进地位。2009年7月,我们团队在三省一市的县、乡基层对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基层干部进行了调研和访谈,他们从基层计生干部的视角,阐述了当前人口形势和生育政策的实施及调整。  近年来,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非常激烈,但很少听到来自基层的声音。人口形势可以引申至生育政策,生育政策最终需要落实到实际工作,而这都需要
期刊
经济再平衡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冷战后开启的经济全球化,为商品、资本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提供了新的制度安排,它极大地改善和促进了全球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效率。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从繁荣急剧转入危机和衰退,这表明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和政策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对“经济全球化红利”的透支,换句话说,失衡的结构使全球化的进程不可持续,并埋下了危机和衰退的种子。
期刊
位于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东方广场,是一个由有着蓝色玻璃外墙的大楼组成的建筑群,那里“四大”的办公楼比肩而坐,从外表上看,这些办公室几乎并无二致,就好像四大给外界的印象,低调而富有神秘感。  所谓“四大”,即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毕马威(KPMG)、安永(Ernst & Young)以及德勤(Deloitte Touche Tohmatsu)四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统称
期刊
中国的人口结构在今后20年-30年内会严重老化,其老化程度甚至高于如今老龄化的世界冠军日本,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负面影响,就是老龄化会严重削弱创新和创业活力。  首先来看一看年龄和能力的关系: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脑力衰退一般发生在中年以后。学习能力和反应速度在26岁以后就会衰退。人的工作能力不光是脑力,还需要经验的积累,所以一般来说,专业人士在30岁-40岁,精力旺
期刊
近期有两件与计划生育相关的事拨动了公众的神经:一件是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妇女冯建梅大月份引产事件;一件是计生干部李建荣64岁失去独子后,后悔当初流产而未能生二胎。“放开二胎”、“失独家庭”等议题, 再次引发公众与官学两界热议。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主流学派大多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人多分母大,必然导致人均GDP、人均收入的缩小,并带来资源和环境的过度消耗。  然而,
期刊
结合“六普”等最新数据分析我国人口结构,并比较不同生育政策方案对未来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的影响,我认为应该及早实行“二孩晚育软着陆”的生育方案。  该方案将避免现行生育政策与只开放“双单独生二孩”方案的诸多弊端,缓解人口老化和劳力资源萎缩,既满足群众生二孩意愿,又有利于母婴健康,避免生育堆积造成人口失控,这是民众与国家的“双赢”。  现行生育政策的主要弊端  现行生育政策的主要弊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期刊
全球对能源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全球会有20亿人对电力产生更强需求。在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的同时,我们更需要负责任地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如今,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其发电仍具有不稳定性,单凭它们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多年来,核能被证实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充足和清洁的电力供应方式。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仅用
期刊
资本管制和资本项目自由化在过去数十年来始终是经济学界最具争议性的议题之一。  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特别是雷曼兄弟倒闭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各国政府对资本管制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观点与政策正在发生引人瞩目的变化。  资本管制的传统观点  为什么应该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或解除资本管制?耳熟能詳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资本的跨境自由流动可以改善资源配置——资本缺乏的发展中国家从资本富裕的发达国家获得
期刊
我想从中方的观点谈一下我们怎样看待欧洲目前的危机。首先,现在欧债危机面临的是一个多重两难的困局,一个极端困难的环境。多重的两难有这么几个:  一是紧缩和增长的矛盾。过度的消费是欧债危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紧缩是必要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单纯的紧缩在短期内也会抑制增长,没有增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如何平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两难的困境。  二是统一货币和分散财政的矛盾。欧债危机暴露了欧
期刊
发展中国家走上发达之途的必经之路是什么?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将资本储蓄的过程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之路须经过物质资本化→人力资本化→社会资本化的过程。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如果成功地走向了物质资本化就能解决贫困问题;如果成功走向人力资本化,向中等先进国家进军的话,国民的需求体系就会迅速变化;而最终若想跨入到先进国行列之中,就必须发展到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