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指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实践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文本中含有大量极具文化特色的语言表述,其英文翻译较之其他文本也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要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介绍给世界,其翻译在保留中国文化的同时,还需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和认知习惯。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文化的翻译为例,译者需要在英译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音译、增译、减译、释译、转译等翻译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以非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目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论;英译;山西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5-0123-0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记录,展现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族裔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折射出不同文化的獨特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维系着不同族裔和群体的文化特性和集体记忆,充分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融合的灿烂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丰富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重要载体,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审美形态和思维方式。具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和礼仪、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类别"。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则。而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极具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这也给相关文本的翻译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理解和处理原文信息,以及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成为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翻译中的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一批学者提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而其最核心的理论主张即为翻译理论家弗米尔(H.J.Vermeer)等提出的目的论(Skopostheory)。目的论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的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保证译文本身的可读性。因此,在翻译行动开始之前,译者必须首先确定翻译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无法进行翻译。这是一种“前瞻式”的翻译观,即把立足点放在目标文本所属文化中的功能上,译者需要根据其所承担的功能来决定翻译中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这种翻译观区别于传统的倾向于采取规范性策略的“后瞻式”的翻译理论,突破了“忠实”“对等”等概念,大大拓宽了翻译的范围,为译者灵活处理目标文本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赋予了译者很多的自主性国。
   根据目的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首先,应遵循目的法则(SkoposRule),即译者的所有翻译行为,包括译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确定具体翻译方法的采用等都应该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其次,译者应遵循连贯法则(CoherenceRule),即译文必须符合译语文化的表达习惯,能够使译语读者接受并理解,在译语文化中达到其所要传达的意义;第三,翻译应遵循忠实法则(FidelityRule),即译文应在翻译目的明确的基础上忠实于原文,但忠实的程度和体现方式则是由译者本身的理解而决定的,而非要实现源语与译语的语义层面上的对等州。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也应首先明确该翻译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再根据翻译目的确定主要的翻译策略,用以指导在具体翻译实践中所应采用的翻译方法。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首要目的在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以直译的翻译方法为主。同时,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语境,在翻译时,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能拘泥于原文,要在最大限度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同时注意中英文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采取灵活的归化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最终准确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意图及内容,实现助力于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目的国。
   (一)音译法
   音译法是用一种语言文字写出或读出另一种语言的词或词组的发音的一种主要方法,由于译语语境中并无相应的表达,专有名词的翻译多用此方法,如地名和人名的翻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项目名称的翻译等。但若译文随处为音译文本,势必给译文读者造成较大的阅读障碍,导致读者丧失阅读兴趣甚至造成一定的误解,因此在音译之后,可简要补充相关信息,以助于译文的可读性和准确性。如地名“贾家庄”可译为Jiajiazhuangvillage,“潞城”可译为Luchengcity,“代县”可译为Daixiancounty等,表示行政区划的词汇的填加可有效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的信息;再如“柳氏家族”可译为FamilyLiu(thesamewordforwillowinChinese),补充信息虽非必要,但亦可在很大程度上更好地传达由中国汉字蕴含的丰富的中国文化;又如在翻译一些传统民俗的项目名称时,可在音译后加上performance,activity,show等词表明该项目的形式,如:民间社火FolkShehuoActivity,万荣抬阁WanrongTaigePerformance,永济背冰YongjiIce-shoulderingActivity等,使得译语读者能够更快地进入到原语的语境中,更好地领会项目的内容和意义。
   (二)增译法
   增译;是指在翻译时适当补充一些文化背景方面的信息,旨在译出一些虽然在源语文化中固有或习以为常,而译语读者却并不了解,甚至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的语言表达,是在翻译含有特有的文化因素时可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补偿手段回。汉语中很多信息、词语或成语是跟中国文化中的特定的人、地点或典故相关的,汉译英时如不将这些词语背后的文化背景讲清楚,译文读者就会不知所云。因此,翻译时,增加必要的文化背景说明才能易于译语读者阅读并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如翻译介绍山西潞城民间社火一文中的“中国傩戏研究会”这个机构名称时,可根据其官网的信息翻译为“ChinaNuoOperaResearchInstitute”,但之后可补充说明“Nuo”inChinesereferstotheexorcismceremony,更便于译语读者的理解;再如介绍蒲县朝山会的“四醮朝山”习俗时,其中重要的地理位置“碧霞宫”可翻译为”Bi-xiaPalace,theplacewherepeopleenshrineandworshipBixia,thegoddessofTaoism”,对碧霞宫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介绍,以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项民俗所蕴含的文化和宗教背景等信息。此外,在翻译中国古代的朝代和年号等信息时,最好也应补充其具体的公元纪年信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该项目的历史缘由,如宋朝可译为SongDynasty(960-1279),“商周时代”可译为theShangandZhouperiodofChinesehistoty(1600BC-256BC),“清朝咸丰年间”可译为XianfengPeriod(1851-1861)oftheQingDynasty等,具体年份信息的添加使得对中国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可迅速了解到原文的信息。无疑,增译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同时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译者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更需要译者自觉主动地以译语读者为立场,查阅补充更多的在本文化中不言而喻和在译语文化中缺失的潜在的信息,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三)减译法
   总体而言,汉语常使用更多的重叠反复、对偶和排比等表达形式,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一方面可增添文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人整体和谐和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心理;然而,一般来说,除非有意强调或者出于修辞的需要,英语总的倾向是尽量避免重复,注重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因此翻译时应意识到中英文的语言差异,可以采取减译的灵活翻译的方法!。如襄汾尉村跑鼓车一文中,将该项运动评价为“作为一种原生态的群众竞技活动,尉村鼓车的精粹即在于鼓与车、韵律与运动的完美结合,也是豪放雄浑的鼓乐之美与更强更快的体育精神的完美结合。”可译为Asanoriginalfolkcompetitiveactivity,theessenceofthecompetitionliesintheperfectcombinationofthedrumandcart,rhythmandmovement,aswellastheboldandvigorousdrummusicandthesportsspiritsofbeingstrongerandfaster.原文中,“完美結合”一词重复出现,但翻译中只需保留一处,这样就保持了英译文简洁直观的特点。此外,在原文中遇到古诗词时,由于翻译的难度过大,译文很难保留诗词的形式,译者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减译甚至省译,如在介绍长治独辕四景车大赛会时,文中提到“其盛行于清朝,清朝咸丰年间岁贡牛联奎老先生作诗盛赞:四景神车不计年,八村五社会流传。赛期例卜三春幕,宴酒先尝二月天。廿四马楼列后,几重社鼓引当前。东下南北西流转,崇奉丹宵太乙仙。从诗中反映了四景车在当地是非常受欢迎的。”此处诗词共8句56字,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若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内容,又要呈现诗歌的韵律,无疑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可采用省略的方法,将诗词省略不译而将整句减译为ItwasoncevividlydescribedandhighlypraisedinapoemwritteninOingDynasty即可,虽有一定的信息丢失,但也不会对译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造成较大的影响,否则可能反而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释译法
   释译法指的是对原文中的一些特殊表述,尤其是习语、俗语、谚语等,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生硬翻译,而是采用解释说明的手法,灵活翻译以表达原语的意思,最终从语意层面而非词汇和句子结构层面实现对原文的忠实间。由此,它既能保留原文的信息,又能给译者在表达上较多的自由。如在介绍山西怀仁.旺火习俗时,提到旺火“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这两处“旺气冲天”都无法直译,可根据上下文语境分别将其语意具体解释说明,灵活翻译…woodsinsideandredpaperwithauspiciouswordsoutside…everyonegoesnearthebonfiretogetwarmandthegoodluck;在介绍阳城黄城村重阳习俗时,文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句可译为ItisatraditionalvitueoftheChinesenationtohighlyrespectandlearnfromtheancestors,其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本指后代应该慎重地办理逝者的丧事,虔诚地缅怀和祭祀先祖,这样老百姓才能注重德行以使民风淳朴,但根据英文句式和语法的需要,译文中可将其核心语意进行归纳并翻译为”highlyrespectandlearnfromancestors”,便于读者理解,同时也符合英文简明的特点;又如在对柳林盘子会的历史进行回顾时,文中“盘子的制作艺人被当作牛鬼蛇神批斗”句中的“牛鬼蛇神”可根据其实际意义解释翻译为“thedevilish”即可,而非逐字进行直译,以免引起译语读者的误解。
   (五)转译法
   转译法包括在翻译过程中的词性转换、语序转换、语态转换等。汉语中动词较多,因此在译为英文时常把非关键性动词转换译为非谓语动词定语从句、各种状语,介词等口。如在介绍太原晋祠庙会时提到“晋祠庙会是流传于山西太原晋源区的一种汉族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它是以晋祠为载体、以祭祀圣母诞辰为由头举办的赛神会。”可翻译为JincitemplefairisafolkcustomspreadinJinyuandistrict,Taiyuancity,ShanxiProvince,whichisasacrificialactivitytoworshiptheGoddessinthetempleofJinci.将原句的后半句译为由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襄汾尉村跑鼓车中的描述“踩辕,即鼓车祭祀完之后,由二十余名村民拉着游街,德高望重者踩在车,上身披绶带,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一句可翻译为Afterthedrumworshipisthe ceremony of stepping on the shafts of the cart,which is conducted by the most respected person in the village, and it is a supreme honor for him to wear ribbons and march through the street on the cart led by over 20 villagers.汉语中一般少关联词,有许多的小短句,逻辑性强;而在翻译为英文时则必须添加关联词并且要调整语序结构,使用英文的常用句式等,使其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
   三、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英译对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要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目的,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中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表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主要选择异化,即音译或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其保留;而为保证译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文,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译者也需灵活采用增译、减译、释译、转译等方法,既保证对原文的忠实,同时保证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将非遗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展现给世界,真正助力中华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弘扬和传播。
   参考文献:
   []苗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2]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01(2).
   [3]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3).
   [4]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5]吴克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与读者认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
   [6]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7]王振国.新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赵丽丽(1985-),女,汉族,山西孝义人,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王文雅(1988-),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
   (责任编辑:王宝林)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程。列宁晚年根据变化的党内实际, 在继承马克思政党建设理论的基础上,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等“政治遗嘱”中, 突出强调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设计、制度安排、刚性要求等,为净化俄共(布)党内政治生态构建了崭新的思路 设计。这些思路设计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政治生态建设,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提供了信仰引 领、制
期刊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教育领域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江苏省 15 所全国创新 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知网文献数据进行系统收集和梳理,通过对有关内容进行编码和提炼,再根据创新创业教育 模式这一主线,分析认为江苏省高校双创教育仍发展不足。目前,应抓紧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明确双创教育定 位;二是增强双创课程体系;三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四是科学打造教育保障体系。进而逐步构建具有普适性的 创
期刊
摘要:全方位开放格局,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然而大学生跨 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瓶颈,主要表现在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缺乏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态度,交际动机不够强烈,交际 技能相对欠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远景学院从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革新、国际交流互访项目打造 方面积极展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宏观布局,以“递进——交互模型”作为理论依据,以发展跨文化人格为 目标,整
期刊
摘要:动态沙画作为沙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融合了绘画、音乐、表演、剪辑、影视及美学等艺术范畴,成为 一门新兴、独特、综合性的动态艺术形式,其显著特点为多元化呈现。优秀的动态沙画作品创作必须做到掌握动 态沙画创作的铺沙、洒沙、勾沙、漏沙、捏沙、拍沙、抹沙等主要表现手法;把握动态沙画创作的客观性、主观性、文 化性、创新性和整体连续性原则;掌握动态沙画创作的重要环节,如题材选择和思路、造型的实现、转场设
期刊
摘要:制度自信的本质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信。其内涵是,第一根植于对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中,第二坚定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上,第三执著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 定信心上。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体验、评价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由于西方政治文化的渗透, 大学生缺乏制度对比下的理性认识;思政课堂教学“曲高和寡”,教育效果难以触及大学生内心;实践教学“若 隐若现
期刊
摘要:通过对1920年列宁出版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文本的分析,发现列宁党建思想是在全面分析和总结俄国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经验,深刻揭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左”倾思想的理论根源和造成的重大损失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党建思想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铁的纪律是布尔什维克胜利的基本条件,无产阶级的政党要在其它团体里进行工作。作为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党建
期刊
摘要: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快速发展,在生产力飞跃的同时也激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加 之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以工人为首的群众政治诉求激增。19 世纪初,英国工人激进主義运动发展迅速。1810— 1820 年间英国工人激进主义出现了合法方式与暴力方式相交织的特点。工人运动从卢德运动的暴力斗争开始, 历经汉普顿俱乐部的请愿运动和斯彭斯协会的武装起义,合法斗争在彼得卢事件中达到高潮;随着
期刊
摘要: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服务工作机制应在如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改革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继续教育部门的职责职权;(二)精准定位学校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目标,规划发 展路径及时间表(;三)改革重构二级学院(系部)在职业培训中的责权利,以规范管理激发二级学院职业培训生 产力(;四)培训业绩与职工利益挂钩联动,提高个人积极性(;五)提高培训团队与培训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建
期刊
摘要:对于铁路党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而言,贯彻落实“用学术讲政治”是助推其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它有利于拓宽青年教师的教学思维、增进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激发青年教师的成长动力,因而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在实践中,以“用学术讲政治”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难点,表现在青年教师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理分析的实践能力,存在重“生存”技能轻学术积淀的倾向,对教学需求的固化预设影响了青年教师
期刊
摘要:新旧动能机制下课堂生态系统功能表现截然不同。旧动能机制下学生被动接受教師刻板单调的灌输 式教育,知识陈旧效果差;新动能机制下课堂生态充满活力,教师更新了教学手段,学生扩大了知识视野,获取的 知识鲜活、巩固又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基本能力。我国的新动能课堂生态建构要充分运用新媒体资源 和新技术要素;建立问题导向的启发式课堂教学;建立学生成才需要和社会宏观需要联动的互动机制。  关键词:新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