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游是我国宋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六十年间万首诗”,是对他的赞誉。的确,他在一生中,书写了许多不朽的爱国诗篇。七言绝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即是流传千古的一首。
  此诗写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这时,陆游最后一次被罢官,正隐居家乡浙江山阴。当时他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
  题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即十一月四日风雨大起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对十一月四日夜晚风雨大起时,诗人“卧”“思”“听”“梦”的具体描写,表达了他崇高的爱国思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静静地躺着。孤村,孤零零的村子。自哀,自己为自己悲哀。尚,还。戍,防守边疆。轮台,地名,此处借代边疆。这两句的大意是:在十一月四日的风雨之夜,诗人静静地躺在孤零零的荒村里,但并不为自己的遭遇悲哀,还想着驻守边疆。一个“卧”字,一个“思”字,表现了诗人在深夜虑及祖国安全而不得熟睡的情态。
  回顾一下陆游坎坷的一生,他是有很多可“自哀”的遭遇和痛苦的。诸如绍兴二十四年(1154),陆游赴礼部应试,因在去年的锁厅考试之中名次在秦桧的孙子之前,秦桧嫉妒,陆游遂被黜落。后来,金人侵略更加猖狂,祖国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于金人的铁蹄之下,那里的人民惨遭蹂躏。宋朝统治者屈膝投降,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在这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陆游提出倡议,主张抗战,积极支持张浚北伐。后因张浚失利,陆游被扣上“鼓倡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被罢了镇江通判的官。时隔不久,陆游又被召出任。到淳熙年间,在江西上饶因拨粮救济灾民,又被扣上“擅权”的罪名,而被罢官。而后陆游又被任命为严州知州,结果又因坚持抗战,写爱国诗篇而被罢官。陆游除了在政治上受迫害之外,还有在生活上一直颠沛窘迫,这些不都是可“自哀”的事吗?但诗人在夜不能寐之时,思绪翻腾,却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而“不自哀”,一心想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心中涌起了爱国理想的波涛,想着奔赴抗金的前线,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正因为陆游具备着这样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金人侵略者的愤慨,所以他便写出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陆游自己也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正是如此吗?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阑,夜深。风吹雨,风吹雨打的声音。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冰冻的河流。这两句的大意是:深夜里躺在床上细听风吹雨打的声音,在睡梦中仿佛梦见自己骑着战马,跨过冰河,投入抗金卫国的战斗。
  对“为国戍轮台”一事,诗人已经“思”得很久了,不觉已经“夜阑”了。由“尚思”而到“卧听”,这是微妙的动态的描写。这些描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这里的“卧听”同第一句的“僵卧”是互相照应的,但用法又有不同。“僵卧”的“卧”是中心词,“僵”是用来修饰“卧”的,这就突出地强调了“卧”,“卧”是用作谓语,既点明了诗人躺着的姿势,有点明了诗人没有入睡,“思”则是有力的证明。“卧听”的“卧”,是中心词“听”的修饰语,“卧”是用来作状语,突出强调了“听”。这样描写,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了诗人没有入眠,另一方面则描写出诗人经过一段深思之后,又在屏气凝神地静听。由此可见,诗人已经把全神都贯注在为国抗战的事儿上了。即使在睡梦中,诗人也在抗战杀敌。“铁马”写出了诗人已经跃上战马,显示出一副豪壮的英雄姿态。“冰封”和题目的“十一月”相照应,古历的十一月,已是冬天了,河水已经结了冰。由此说明:诗人不惧严寒冰冷,怀揣满腔爱国的热情,奔上了前线。诗人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通读全诗,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巧妙地用了“卧”“思”“听”“梦”四个字,描绘出了他的不同动态,从而将全诗的思想脉络贯穿了起来,层次清晰,流畅自然。“臥”是动作姿态;“思”是心理活动;“听”是听觉感受;“梦”则是“卧”“思”“听”的必然结果。“卧”——“思”——“听”——“梦”,反映了诗人多么强烈的为国战斗的愿望!当然,最后梦境的出现,还有一个实际的原因。在乾道八年,诗人曾经从夔州奔赴南郑前线,在那里,他身穿战袍,与抗战军民朝夕相处,随时准备歼灭来犯之敌,这是一段很有意义的壮丽生活。这段生活在诗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这种生活自然而然地又在梦境中出现了。也正是这段生活的影响,诗人才“忽见”“诗家三昧”,于是“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写出了许多光辉的爱国诗篇。
  我们重读诗句,则好像亲眼看到了诗人高贵的人品。而“诗品出于人品”,所以陆游才创作出卓绝千古的爱国诗篇。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生活中的体验为素材的,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情境创设的作文教学正是从学生的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客体),让学生设身其中,通过观察情境或
近年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渐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那么,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如何在语文课堂的具体环节上落实“核心素养”就自然成为语文教师提升学业修养和发展自我的重要课题。下面我谨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验谈谈个人浅见。  首先,必须从课本语文走向情境语文,实现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文归根结底是一门语
[摘 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反映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当代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对理解中华优秀的文化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是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它包括了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有哲学、宗教、书画等表现形式。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学经典的地位逐步提高,国学经典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小学教学的趋势。二者合理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
一、 什么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任务型高考作文就是引导学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即下达一个指令性任务,让学生更好地围绕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择最好的角度来作文。试题往往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型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单一,写作针对性更强,作文导向十分清晰。  二、拿到此类作文题该怎样写作 
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要正确理解与把握文章,必须从整体入手,避免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等,都应该基于文本的整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整体性思维就尤为重要。这里,笔者围绕《苏州园林》《窗》(苏教版)和《紫藤萝瀑布》三课的课堂教学谈谈这个问题。  1. 把握文意的整体性  比如上《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浏览全文,说说苏州园林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指的就是在学校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在教师活动的引导和促进下,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动性的主体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上。有效的语文活动内容和方式是关注学生思维的渐进性、设计有梯度的,而不是随机的,最好做到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
景物描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而写景散文更是以景物为主要的描写对象。作者在对作为客体的景物进行描述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观感受融入其中。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过:“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景与情不可分离的关系。景与情的密切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写景是作者寄寓情感的方式;另一方面,一切
与其他学段不同,小学阶段的教学时间相对比较长,学生的年龄层相差也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等均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要更加重视不同学龄段小学生的特点,然后掌握不同学龄段语文课堂教学的技巧,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保证
师:同学们,一提到考试,你们都比较紧张吧。可是在清代,有一个人却不怕考试。他从青年时期走进考场,一直考到50多岁仍然毫不气馁,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范进。  师:是的。他为什么具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呢?  生: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考得上,不甘心。  生:他家里很穷,想改变家庭现状。  生:他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不想加入劳动人民的行列。  生:我却不信,难道那时考试没有年龄限制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群体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然而,目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读书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