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景必须“入情”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jo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物描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而写景散文更是以景物为主要的描写对象。作者在对作为客体的景物进行描述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观感受融入其中。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过:“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景与情不可分离的关系。景与情的密切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写景是作者寄寓情感的方式;另一方面,一切景物都会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即触景生情。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不会为写景而写景;而阅读文学作品,也不能把作者笔下的景物看成单纯的景物。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描写的那幅沉寂、萧索的景象,既是当时社会状况的写照,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悲凉、伤感的心境。可以说,作品中只要出现景物描写,必有情在其中。
  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对景物描写进行赏析时,必须把景与情融为一体。只有读出“景语”中隐含的“情语”,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和丰富意蕴。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景物描写当成单纯的写作方法,只是让学生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而把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搁置在一边。让我们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来看看课堂教学中情景脱离的现象。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散文。全文扣住“温晴”二字,描绘出济南的冬天所独有的景象。文章写济南的冬天并非单纯地描绘自然景物,而是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自始至终饱含着作者的真情,充分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在笔者看到的诸多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中,大都集中在对其优美的词语、生动的修辞手法、巧妙的结构等进行赏析,而无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某位著名特级教师执教的一堂示范课就很典型。
  这堂课共分三大板块。一、从“温晴”“宝地”“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合适的词语,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二、划出教师指定的四个比喻句,说说“你能够欣赏的是哪一个”。三、朗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在下面四道题中选做一道:1.给这段文字进行“画面命名”,要求富有诗意;2.圈出全段文字中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3.用单竖线划分的方法表现你读懂了这段文字的层次结构;4.品析“顶”字为什么用得好,“镶”字为什么用得好。
  以上三个板块,姑且不论执教者完全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就拿对作品的“赏析”来说,无不悬浮于技术层面。如第一个板块(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耗费了大量时间,学生的讨论毫无结果,始终在几个词语上兜圈子。最后只能由教师得出结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温晴”。其实,“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在文章开头已经点明,执教者却人为地将其复杂化(故意把体现季节特点的“温晴”与无关季节特点的词语搅合在一起),让学生展开讨论。这哪里是在阅读写景散文?又哪里是在对作品进行“赏析”?至于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更不可能去认真体会。
  而第二个板块欣赏比喻句,学生的发言无非是“生动”“形象”“贴切”“色彩美”“动态美”“富有诗意”等,执教者根本未能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请看教师小结时的一段实录:
  师:好,小结一下,做记录。(边放幻灯片边小结)摇篮太美了!写出了秀美的山形地貌、舒适的冬暖环境(给时间让学生记录);带水纹的花衣,表现的是雪后山色的斑斓和大自然的、小山的飘逸美好的情韵(给时间让学生记录);小水墨画,凸显的是山村的疏朗点缀,山村点缀在小山上,远远看去,那样的美丽,而且因为是冬天,所以它的色彩是古朴淡雅的,这足见作者是用小水墨画来比喻冬天的济南的城内的小山的精致之美;空灵的蓝水晶,则显示了天光水色的清净和温暖泉城的亮丽(给时间让学生记录)。总的来看,这篇文章表现手法最高妙的地方就是——以小喻大,以小绘大,从而表现出景物的画意诗情。
  显而易见,学生的讨论只是走了一下过场,最后还是要照抄教师的结论。这种“赏析”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打水漂”,学生并未真正感受到“以小喻大,以小绘大”与“画意诗情”的内在联系。以“小摇篮”这个比喻为例,最后的小结是“写出了秀美的山形地貌、舒适的冬暖环境”。这一认识是十分肤浅的,执教者以及受其制约的学生均未体会到:小摇篮是那样温暖、舒适,躺在“小摇篮”中,就会产生一种受到母亲关爱和呵护的幸福感。作者把围住济南的小山比作“小摇篮”,充分表达出他对济南的热爱之情;而“小摇篮”之前的“放在”,则以拟人手法把那种温馨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说,这个板块的教学并未让学生“披文以入情”。
  而最后一个板块的教学更像是答题训练,无论是给这段文字进行“画面命名”,还是找出“贯穿全段文字的一个字”,抑或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结构等,都和考卷上的阅读测试极为相似(即便是测试,这几道题也很难考查出学生真实的阅读水平)。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个片段:
  师:第二题,圈出贯穿全段文字的一个字,你说一个字。
  生:我觉得是“妙”。
  生:我觉得应该是“雪”。
  生:我觉得应该是“妙”。
  生:“白”。
  生:我写的是“雪”。
  生:我写的也是“雪”。
  师:好,这个又让我为难了,贯穿全文的是“白”呢,是“雪”呢,是“妙”呢,是“小”呢?我们来看,“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哪里妙呢?是不是后面都写妙啊?文中的主要内容是写雪,但是文中每一个层次表现的都是雪之妙。这是一个难题,同時也考查我们对某一个关键词贯穿全文作用的理解,因此,这个题,如果说给全分的话是“妙”字,如果说给一半分数的话是“雪”字,给三分之一的话是“白”字。“妙”字是最妙的,它贯穿全段,而且表达的是作者赞赏的感情啊!
  笔者实在看不出这种讨论有何意义,学生在各说各的答案,并未谈出任何理由,教师也只是得出了一个模糊不清的结论。和前两个板块一样,执教者以“教”出新花样为出发点,把文章切割成许多零散的碎片,让学生按照严格的要求完成一个个指令性任务。在这堂课上,教师一直以个人意志掌控着学生,并没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丰富的意蕴,体验作者真挚的情感。可以说,学生既未“入景”,更未“入情”。
  情景交融是景物描写的重要特点,赏析景物描写也理应将景与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做到在赏景中“入情”,才能让学生在感受语言之美的同时,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不单写景散文如此,但凡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应该把“景语”看作“情语”,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感悟。而上述课例却无视作品中的情感,把阅读教学变成了一种肢解文本的技术化训练。这是悖逆课改方向的,是一种必须纠正的错误倾向。
其他文献
瑞典人将《西游记》解读为唐僧和仆人沙僧带着宠物猴、宠物猪去西方旅游(探险)的故事,一路上宠物猴解决了诸多障碍,譬如一只蝎子、两只蜈蚣、五只黄鼠狼、七只蜘蛛、三头犀牛、两只狮子和三匹狼等。而林庚《西游记漫话》则认为“《西游记》所展示的是一些动物世界中所发生的故事,其中所写的神魔除去尸魔以外,几乎都是由动物精变而成的,像犼、牛、象、鹿、虎、羊、豹、蝎子、老鼠、貂鼠、金鱼、狐狸、六耳猕猴、大鹏、蜘蛛、蟒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调动自己的多层感觉、知觉与思维能力所展开的深度学习活动。深度阅读则是指学生针对具体的阅读对象所形成的知识图谱,以及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涵,并且展开关联性分析的阅读能力,它既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所展开的对话活动,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学生所参与的思考、评析和问答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深度阅读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将阅读作为自己获取知识与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及
一、古诗文联对(本大題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请根据上下文的文字描述,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诗文。  1.“尊师”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老师”不仅存在于学校,生活中也处处有能教给我们知识和道理的老师。《论语》中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论述,《师说》中也用“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来表达这一思想。  2.大雨倾盆,无雨伞随身,又无躲避之所,在这样的境遇中想必大家多会觉得狼狈,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界展开系列变革与创新,主要目的就是促使课堂教学环境更加生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合到课堂中,使学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见,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强化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生活中的体验为素材的,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情境创设的作文教学正是从学生的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客体),让学生设身其中,通过观察情境或
近年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渐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那么,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如何在语文课堂的具体环节上落实“核心素养”就自然成为语文教师提升学业修养和发展自我的重要课题。下面我谨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验谈谈个人浅见。  首先,必须从课本语文走向情境语文,实现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文归根结底是一门语
[摘 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反映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当代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对理解中华优秀的文化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是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它包括了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有哲学、宗教、书画等表现形式。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学经典的地位逐步提高,国学经典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小学教学的趋势。二者合理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
一、 什么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任务型高考作文就是引导学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即下达一个指令性任务,让学生更好地围绕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择最好的角度来作文。试题往往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型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单一,写作针对性更强,作文导向十分清晰。  二、拿到此类作文题该怎样写作 
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要正确理解与把握文章,必须从整体入手,避免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等,都应该基于文本的整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整体性思维就尤为重要。这里,笔者围绕《苏州园林》《窗》(苏教版)和《紫藤萝瀑布》三课的课堂教学谈谈这个问题。  1. 把握文意的整体性  比如上《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浏览全文,说说苏州园林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指的就是在学校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在教师活动的引导和促进下,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动性的主体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上。有效的语文活动内容和方式是关注学生思维的渐进性、设计有梯度的,而不是随机的,最好做到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