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悟”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fo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作文教学的“悟”更是重中之重。对此,笔者对读、趣、导、调“四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一、识记之悟重在“读”
  著名学者资中筠曾说过:“中文底子不好,思想很难深刻。”学生语文知识主要是在课堂教学和生活中获取的,诵读和识记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通俗地讲,就是 “读书”“念书”。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重讲轻读的做法,要引导学生诵读、熟记范文、名作、美文等。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美范文,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将所学课文熟烂于心,特别是名家名篇。学生诵读识记的文章不应只局限于课本,而应延伸到优秀的课外读物中,这样才能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在中学阶段,教师不能将文章“打烂撕碎”,要按照字、词、句、段、语、修、逻、文来教学,要注重整体把握,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双基”教学。学生学过的课文,不能出现不会写的字、不会灵活使用的词语,以及不会仿说、仿写的句式等问题。
  二、课外阅读之悟重在“趣”
  过去,学生受应试教育及课业负担过重的影响,没有时间或精力阅读课外读物。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渐弱,他们就会产生厌读情绪。然而,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高考、中考改革步伐的加快,考试理念与模式的创新,统编版教材为学生指定了一些课外阅读书目,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广泛利用图书馆的优质资源,还要为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培养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三、创作方法之悟重在“导”
  作文题目决定了写作的范围,学生面对自命题作文和半自由命题作文时,如何学以致用,笔者认为上述“读”与“趣”尤为重要,且创作方法的“导”最为关键。
  (一)引导学生模仿创作
  1.仿写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是中学语文教材常见的四大适用性文体,而且教材所选文章都是上乘之作,是学生模仿的范例。因此,每讲授一种文体后,教师就要为学生布置仿写作业,让学生学什么仿写什么,但这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照猫画虎或照葫芦画瓢,学生一定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当然,仿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按照前人的经验,如果写不出10万字,是无法掌握母语的。因此,学生一学期至少應该写十篇文章,否则,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练写文学作品。中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很多文学作品,且都是精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不能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写出成熟的文学作品,譬如学习小说单元后就让学生模仿范文,根据小说的三要素练习,虚构一篇小说作品。第二,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学生大多非常喜欢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仿写,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要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第三,学生即使不当作家,语言文字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文学语言的潜移默化会使学生更加幽默风趣,更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着眼点要宽远一点,不能只是围绕考试这个指挥棒转。
  3.讲究遣词造句。作文重在有无诗化语言,有无修辞语句,有无让人眼前一亮的语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要让学生注意语言文字的诗意化,写作文时不要只为凑字数,而要注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要让学生的写作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果是平铺直叙、没有波澜、缺少精彩句子,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岂不就像说话一样,平平淡淡,读之无味,品之无趣?
  (二)诱导学生写下水作文
  刘国正先生说过:“教师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写下水作文,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能够指导学生写下水作文。只有教师身先学生,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写作热情与动力。语文新课标提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有“两悟”,即“分注悟”和“涉水悟”。
  “分注悟”是指教师要经常写下水作文。写下水作文如品茶之道,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不会品什么样的茶”或“品不出什么是好茶”。教师先写,然后再把自己的所品所悟分享给不同写作层次的学生,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把持好“公道杯”,分别注入不同学生的小“品茗盏”,让学生仔细“品味”,一盏一盏地品,之后再动手写下水作文,从根本上杜绝了一部分学生“眼高手低”的写作怪癖,从而培养了学生“会品茗”“品好茗”的好习惯。简言之,师生同写下水作文,分享其中所悟,做到胸有成竹,下笔有文章,各有趣味,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涉水悟”是指教师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写下水作文。如小马过河方知水之深浅,不涉水就不知道下水的感觉。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消除学生写作文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敢于尝试。让学生趟水过河,不要怕湿了鞋和脚,更不要怕湿了衣裤,这样就能练就学生的涉水本领,促使学生尽情施展写作能力和内在潜力。
  (三)指导学生当堂作文
  众所周知,中考、高考作文都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当堂作文的能力。为此,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把当堂作文作为首要任务和既定目标,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觉写作的习惯,提升了学生写作文的速度、效率,在短时间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坚持当堂作文训练,才能杜绝学生拖沓散漫的现象,才能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
  (四)引导学生独立创作
  写作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之一,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写作形式,硬性规定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怎样写好、怎样写不好,无意中就给学生戴上了枷锁,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信心和兴趣。相反,如果不拘泥于形式,让学生自由表达,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仅能增强写作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体。当然,不拘泥于形式不是不要形式,而是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介绍一些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自由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写作。放手写作,自由创作,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倡导学生互评互改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批改和讲评都是教师一手包办的,一般性互改互评,简单易行,不必枚举。笔者曾经组织过作文《一次邂逅》的互改互评活动,当时学生不解“邂逅”之意,让他们从互改互评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犹如“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对此,笔者倡导“辐射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互改互评的基本要领及步骤,喻解如下:面对一群衣衫褴褛、寒冷至极的好学青年,他们急需温暖,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围着互改互评这个“大火炉”取暖。第一步,分组围炉取暖,人人伸手拨旺炉火,获取温暖。第二步,教师与“围炉者”交换意见,互相嘘寒问暖,分享暖意。第三步,让“围炉者”趁热“拣煤”,拨旺“炉中火”,从而获得充足的温暖。这种辐射就能够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又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互改互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闲着,要把控好围炉取暖的最佳温度,积极与学生互动,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四、比重之悟重在“调”
  现行中考、高考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系统的作文训练也不容忽视,应放在重要位置,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够体现语文教学的效果。受中考、高考作文得分所占比例不均衡的影响,学生、家长及社会对语文教学中基础素养与写作素养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偏差。目前,中考、高考作文在试卷中与其他内容的比例大致为4∶6、5∶7或6∶9。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文分值占比较低。从长远来看,调整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分值确实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笔者坚信,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这个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适应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积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语文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只有学好语文,才能为今后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对小学生来说,这是尤为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教师需要在课堂开始的瞬间就抓住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这一方面来讲,良好的新课导入方式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辩证思维就是运用逻辑范畴和体系来把握具体真理。培养辩证思维最重要的时期是小学阶段,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把握文本观点,培养辩证思维  1.掌握文本的聚焦部分  学习一篇文章时,最重要的是把握文本的观点,而文本的观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和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发展就是学校的发展。如何了解教师的发展、如何帮助教师发展、如何落实教师为本?我校在常态化教研工作落实中下大力气、做足文章、强化驱动,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优质、高位、均衡的发展。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学校教研活动长期坚持“4321”模式,即,坚持四个常规,开好三个例会
2020年疫情期间,学校响应号召推出线上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学校如何组织好线上教学?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总结。  一、提前召开研讨会,分析线上教学的特点,制定详细措施  实行线上教学前,学校应提前召开教研会,研讨线上教学特点,让教师在备课前了解线上教学的特点及与日常学校教学的不同点,明确学生学段特点、年龄特点,把握备课目标,分析备课重难点,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在线教育的接受情况
长期以来,幼小衔接都是深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重要问题。对孩子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成长过程,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同、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同,很多不同导致孩子难以适应小学生活,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对孩子的自信心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在入学前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孩子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让孩子在小学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一、引导孩子正
多彩生活离不开数学,离不开思辨,思辨是人的本能。思辨即思考、分析、质疑、辨别、推理、判断。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质疑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梳理归纳能力,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形成探究精神,这也正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要义所在。  思辨方能思变。师生要在思辨中思变,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