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ing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都认为德育教育是语文老师的任务,事实真是这样的吗?难道我们数学老师就不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我们数学老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谁都知道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课,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教师用心思考,数学课照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
  二、钻研教材,从而挖掘德育素材
  从教多年了,我很清楚,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肯定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了。
  三、提升自身魅力。用真情感染学生
  古代教育大师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育过程既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精神风貌、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容易模仿大人。教师的板书、语言、神态、仪表、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高尚的人格是每一个为师者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比如,为了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老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设计提问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课上课下不放松对学困生的帮助,让课堂撒满快乐的阳光。老师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喜爱之情。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事业、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会成为学生成长旅程中的益友,是他们一辈子的榜样。
  四、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教育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小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侧重点也不同,在低年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仔细计算及检查的习惯等。要养成这些习惯,首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在提出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同时教给一定的方法。如:从学生入学第一节数学课学生数数开始,教师有意识地反复提问:“还有什么?”让学生明确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并通过对学生表扬“这些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做事很认真。”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好习惯。又如:在笔算教学中,设计帮助小动物检查改正错题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笔算方法认识的同时,领悟到“计算时要细心”等……到了中年级则着重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参与和合作成功的喜悦。高年级则着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研究,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好的习惯,更是一种能力,不管学生能否有能力单独解决,都要引导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探索、交流的习惯。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对学生施以无言而有效的影响。
  五、经常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
  新时期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联系学生日常行为实际,进行“做人”教育。比如:我班有位家长向我反映,他的小孩有点自私,什么好吃的总是一人争着吃。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编了一道暗示性应用题:志彬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8块,分给爸爸1块,分给妈妈1块,其余的都自己吃了。他们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讨论:志彬这样分,好不好?为什么?如果换作你,会怎样分?每人各吃几分之几?接着我特地抽查了该学生的回答,他也意识到这题的针对性,回答时讲得很好,风格很高。我说: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要做到言行要一致。就这样,敬爱父母、关心别人的思想就随着数学知识的学习渗入到每个纯洁的小心灵之中,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中牟县东风路孟庄学校河南451450】
其他文献
和一些信息技术教师聊天,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我问到信息技术领域的牛人时,通常大家脱口而出的都是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几乎没有人提到这个领域的科学家,包括图灵奖获得者们。这在其他学科似乎是难以想象,如要是让大家说出物理学科的牛人,牛顿、爱因斯坦想必一定名列前茅。但在信息技术领域,为何会出现这种重视企业家而轻视科学家的现象呢?原因恐怕是,我们亲眼看到的这一波信息革命,正是由那些企业界的牛
2017年,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即将出炉,新的课程教学即将展开,在前期的研究与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变革非常期待,但是却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信心不大。这是什么原因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时隔两日里做了两个貌似矛盾的决定:清理整顿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电台电视台重点节目栏目主创人员每年下基层不少于一个月。看到这两条新闻,笔者的大脑竟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本文从实验教学角度谈如何从实验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以《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例介绍了如何在语文诗词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诗词课堂高效率地发展,以期能够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技术应用于语文
美国加州政府密切留意新技术发展,以法律手段加强了对"狗仔队"的管制。不过,同期酝酿并愈演愈烈的明星私密云相册外泄事件又表现出与"狗仔队"相似的作用,并将娱乐八卦业推到了需
笔者根据教学经验,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精神,提出改变传统习题训练量的弊端。切实提高小学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从狭义而言,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是一个新闻栏目甚至一家媒体展现公信力、影响力的重要窗口,制作大量能抢眼球、有激烈矛盾冲突的舆论监督新闻,是争夺收视率必备的常规武器之一;从
64位计算的历史相当丰富有趣。Cray等公司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自己的系统当中使用64位寄存器,但真正纯粹的64位计算直到90年代才真正到来。首先是MIPS的R4000,然后是DEC的Alph
如微博所言,制播分离,一般情况下,确实是电视业的基本常识,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违背常识的电视业呢?常识,还是不是常识?在国外早期的电视市场,频道频率还是稀缺资源的时候,政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