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竞争机制激活政治课堂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unain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学生个性张扬,不喜欢被管束,缺乏自律性,尤其当面对《政治生活》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力图实现政治课堂教学高效益的目标。可以说,小组竞争机制的应用激活了我的政治课堂。具体而言,小组竞争机制指的是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和反馈。这样的机制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带动和监督,而且相应的奖惩措施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政治课堂提问环节。传统的政治课堂提问环节都是教师一人提问、全班学生担惊受怕唯恐被老师叫到,这一环节的教学效益和课堂氛围可想而知。政治课堂教学目标中,识记基础知识是最起码的要求,这一环节的效果直接决定着学生基础知识记忆的效果。于是我试着把全班学生平均分组,大胆实行课堂提问环节承包制,希望学生能够在提问中一展风采。课堂提问承包权的获得者需要首先接受全班同学的提问,“竞争上岗”后可以有权组织课堂提问,为本小组量化分数的提高奠定基础。这样一来课堂提问环节不再是传统课堂提问下的全班同学不敢抬头、死气沉沉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跃跃欲试的面孔,课堂上出现了争相举手回答问题的场面,因为每一个组员都希望能为小组荣誉而“战”。这一措施成功地营造了竞争的学习氛围,大大促进了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效果。
  其次,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在生本课堂理念的驱动下,每一位教师都致力于“生本”,似乎都会想到让学生讨论、合作、探究。但是“有名”者多,而“无实”者不在少数,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很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在《政治生活》教材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其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的内容特点,我在课前做足功课,采用问题驱动的办法,将预设好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问题赋分,引导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以此调动每个小组成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了这种课堂量化评价机制,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场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形同虚设,而是竞相合作探究争上游。许多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有的放矢、有条不紊,都竞相展示小组探究成果。有的小组在展示探究成果时甚至走上讲台,有模有样地做起了小老师,从而实现了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老师”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的愿望。
  再次,知识体系构建环节。每节课新授内容结束之后需要对所讲知识梳理成知识体系,传统的授课方式下这一环节似乎效果并不大,就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回顾,而学生人人皆为“听者”,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效果是最低级的,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这一环节的学习呢?同样我也想到了引入小组竞争机制,我提前预设了小组合作构建知识体系的要求,比如每个小组构建的知识体系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直观、简明、美观、全面。我要求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展示的知识体系评分,而我只需要综合一下每个小组的观点,适当补充和完善即可。在这一环节实践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除了“预设”完成得很好,同时还出现了好多意外的生成资源,在讨论过程中实现了“知识梳理抓重点”的目标。
  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作业设计是整堂政治课教学的落脚点,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一般我会设计一个掌握本节课知识体系的必选题目,设计这一问题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引起下一节课课堂提问环节的竞争,为了竞争到课堂提问的承包权,学生课下一定会认真积极准备,无形之中延伸了课堂教学,让我的政治课教学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而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的学习热情,我会围绕近期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我的要求展开研究性学习。各小组一般都会借助互联网积极搜索资料,争相提交一份自己满意的作品。可以说,小组竞争加上巧妙的作业设计做到了“拓展延伸精讲练”的预期效果。我收到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越来越丰富,这是小组竞争机制在悄悄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新课改理念要求构建和打造生本课堂,让教师从“神坛”上走下来,把讲台交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非常关键。要想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样不可或缺,这个主导地位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上,从而达到魅力课堂的效果。[C]
其他文献
预设指的是教学活动发展的预测和设计,是在课前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教学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对话,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多元的、動态的过程。课堂教学生成的新特点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过程既不能僵化地执行预设的轨迹,又能够对变化的、动态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把握与掌控,使生成具有明确的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当中,英语学科是一项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学科。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英语学科的听说读写四项学习中,阅读的学习是其中一项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掌握不仅关乎着学生英语阅读方面的技巧和解题思路,还能够促进和提高学生们对于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初中的英语相对于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来说,单词量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
《圣雄甘地》是高中历史选修4中的内容,相比起三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地位并不显得那么突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持轻视的态度;而提起甘地,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瘦骨嶙峋的苦行僧艰难地摇着纺纱车的情景,对于距离那个时代十分遥远的学生来说,不解、嫌弃、鄙薄是他们脸上最常流露出的表情。所以,让学生感受甘地的道德灵魂,是本节课的首要主旨。  “什么是圣雄”是我每次上这节课都会提起的开场白。有大胆的学生会
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核心素养观点一经提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就转移到了如何让学生具备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未来教育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将实现从学科到学生、从单一到多元的变革。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中的体现,就是高中生学习地理之后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格,具体来说就是具备核心的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思维与地理品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16年河南省思想政治优质课教学展示活动是河南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探索核心素养统领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路径成果的集中汇报。课堂教学凸显了“立德树人细无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共一色;精致预设,精彩生成和美曲;师生相伴而行共成长;学生的精彩表现与教师的个人魅力相辉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成一体;
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祖国语言文字的浓缩。统编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中,蕴藏着丰富的成语典故资源。如何引导学生挖掘教科书中的成语典故,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积累、升华历史知识,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博大深厚,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对成语典故运用不当或掌握相关知识较少,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笔者就合理、巧妙地运用成语典故,为提升课堂内涵、升华历史教学进行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22题: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
【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的史实。  【教学重难点】《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大国崛起》片段。  设计问题:近代英国崛起的原因?(师生合作探究)  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文化上: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瓦特改良蒸汽机。  外交上:在亚非拉地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作用,全力探索课程内容中思想情感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追求。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设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等主要特征。笔者
为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为适应当前全球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提高我国教育竞争力,全面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丰富素质教育内涵,在我国众多学者的精心研究下,初步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总框架,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素养的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健康生活、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无疑,核心素养的提出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然而在他们纷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