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你家蹭饭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ge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多前,我回到了与姥姥家一街之隔的高中母校上班。由于新食堂暂未落成,附近又缺乏丰富多样的小餐馆,权衡再三,我决定在姥姥家吃午饭。
  相较家比较远的其他同事,我能拥有如此方便的落脚点实属幸运。但我的内心是抗拒的:高中三年,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被爸妈扔在这城市边缘的姥姥家借住。这件事对于青春期的我来说,颇有寄人篱下的悲怆之感。
  况且,在我记忆里,姥姥的厨艺相当一般。就连我妈都从不承认自己师从姥姥,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毕竟我妈做的饭挺好吃。
  虽然我内心没有多少期待,但姥姥面对我的“午间蹭饭行为”却无比认真。起初,她总要在电话里与我详细沟通“明天想吃什么”。我原本就对午饭期待值很低,又怕给她增添压力,于是每次都答:“越简单越好,我只爱吃土豆,土豆丝、土豆块儿都行;主食就米饭吧。”
  于是我几乎吃了一学期的孜然土豆丝、鸡块儿炖土豆。中途姥姥更新过菜单,也不过是偶尔穿插一顿麻食、饺子或韭菜饼之类,很快就又换回我的私享搭配—没别的原因,是我实在不好意思让姥姥做太复杂的饭。
  有一次姥姥忧心忡忡地跟我妈说:“醒醒咋只爱吃土豆呢?她小时候也不这样啊,我寻思给她改善改善伙食,她还是要吃土豆……”
  我妈心知肚明,我除了工作日午餐之外都在到处胡吃海喝,体重濒临超重……于是她宽慰姥姥:“你不管她,她都快吃成个土豆了,让她吃!”
  好景不长,我的最爱—土豆,参与制造了我蹭饭史上的惊魂一刻。


  那天中午下班,我照常到姥姥家蹭饭。刚巧舅舅和舅妈也回来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免不了边吃边聊,就在每个人的注意力都被聊天话题和电视里的午间新闻分散时,我夹起一筷子土豆丝准备往嘴里送,却突然发现黄澄澄的土豆丝里面冒出来一个银白色的不明物种。
  —天哪,是一枚图钉!
  我像是发现了新大陆般,将那枚还挂着一截土豆丝的图钉丢到餐桌上。大家倒吸一口冷气,开始七嘴八舌,试图“破案”。最后一致认为是姥姥炒菜时,姥爷在一旁烧地火,某根木柴上的图钉崩到了锅里……
  幸亏我眼神好,避免了一场“血案”。
  晚上,我跟我妈打电话添油加醋地描述了当天的遭遇。我妈劝我:“俩老人都80多了,你自己吃饭注意点儿,不要要求太高。”
  终于,学校食堂营业了,我第一时间通知了姥姥“以后不再回去蹭饭”。我以为自己终于躲过了一劫,却没承想,我妈又发出指示:最好每周去一趟姥姥家。
  我嫌麻烦,准备敷衍一下我妈,谁知她周周坚持问我:“你去姥姥家了吗?”我十分崩溃地说:“懒得去,我也不想吃她做的饭,怕再吃出什么可疑物。”
  我妈火了:“你以为让你去姥姥家,就只是为了蹭饭吗?!”


  后来才明白,妈妈让我隔三岔五去趟姥姥家,重点根本不是蹭饭,而是“视察”。
  疫情期间,我在家上了大半个学期的网课,等到正式开学,我便准备去姥姥家“视察”,这一“视察”,可不得了,发现姥爷居然尾骨骨折了!
  说出来可能都没人信,姥姥和姥爷都有退休金,但一辈子勤俭节约到苛刻的程度,到现在还坚持做饭“烧地火”,不仅跳过了煤气时代,搞不好还准备跳过天然气时代……姥爷的尾骨,就是外出捡树叶时摔裂的。
  我自然又代替我妈开启了新一轮尽孝模式。说是“尽孝”,其实每次去医院,姥爷大多时候都在睡觉,我待个十几分钟,觉得帮不上啥忙,就想撤。好几次姥爷根本不知道我来过。
  饭是肯定蹭不成了—姥姥开始了连轴转:每天在家随便做点儿饭,再带到医院陪姥爷一起吃。我烹饪技能不佳,完全插不上手;怕姥姥来回折腾辛苦,我提出点外卖,自然被两位老人一致回绝。
  伤筋动骨一百天,姥爷出院后一直在家静养,我本着不给他们添麻烦的原则,一直没有再回姥姥家;学校食堂的饭菜虽然难吃,但我在同事的带领下发现了几家校外小餐馆,倒也没觉得吃饭是个问题。
  我总觉得,反正姥姥家一直在那里,只要我想去,不过是步行10分钟的距离。


  其实不是的。
  我忘记了人是会衰老的,而老人的衰老速度,肉眼可见。
  姥爷的耳朵越来越背,上一次还能拽着我讨论午间新闻;下一次,就连我在屋里喊他,他都误听成我在大门之外。
  姥姥虽然再也没有发生类似“图钉事件”的失误,却越来越频繁地将醋当成了酱油,将米饭蒸成了粥。
  我不再向我妈抱怨“为什么又催我回姥姥家”,而是力所能及地去主动关心他们。学校每次发了福利,我总第一时间拿回姥姥家,因为我知道他们爱囤东西—那是他们维持内心安全感的方式;我开始有计划、有“预谋”地利用中午时间去姥姥家溜达一圈,蹭饭之余顺便帮他们收收报纸,解决一下手机操作问题。
  我就是迫切地想为他们做些什么,什么都好—终于,姥姥难得主动提出物质需求:她向我展示了自己用的一款发乳,已经被挤得干瘪,我仔细瞅了瞅,都过期两年了。
  “姥姥,你还要这个牌子的吗?发乳涂在发梢太容易沾灰尘了,我觉得用护发精油更好。”我迅速打开手机上的网购软件,搜索到了她用的那款過于“复古”的国产品牌,一支只要几块钱。
  姥姥有些茫然,她大概还在想我说的“护发精油”是个什么东西。
  “我就是觉得洗完头发总是特别干……”她拨拉着干枯灰白的发梢,缓缓地说。我突然眼睛有点儿酸涩,当即下单了护发精油,一百多块的价格是绝不能告诉姥姥的,一定要说是“别人送的”或者“学校发的。”
  后来每次我妈回姥姥家,姥姥都要夸“醒醒给我拿的那个抹头发的油特别好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觉,有种久违的亲近感开始蔓延:像是20多年前,第一次学写自己的名字,知道是姥爷从古诗词中为我取的,内心懵懂又骄傲;像是10多年前,在姥姥家独占最好的房间,每天被“伺候”着衣食住行,度过高中三年;像是不久之前,30岁的我“大言不惭”地去姥姥家蹭饭,即便挑肥拣瘦、怨声载道,也仿佛永远不怕失去疼爱般肆意……
  其实,我蹭的哪里是简单的家常饭啊,分明是千金不换的“盛宴”。
  现在,我依然隔三岔五地给我妈报告“我准备去姥姥家蹭饭了”,仿佛要去执行一项光荣的任务。然后,拨通熟稔于心的电话号码:“喂,姥姥,我明天中午要去你家蹭饭!”
其他文献
就我的拍摄经验来说,在不大的范围内,相同的季节,视线内的动物、花草基本上是固定的,拍几次也就没有新鲜感了,但蜘蛛是个例外。  我注意到了它们的背部,都有图案,几乎各不相同,我称之为“脸谱”。那些图案千奇百怪,让我过目不忘。  第一次偶遇“脸谱”是在拍鸢尾时。那时我还是入门不久的菜鸟,没事就挂着相机东游西逛,见到什么就拍什么,毫无目的。初夏的水边,鸢尾开了,白的黄的蓝的都有,花瓣奇特,垂着,微风一吹
期刊
祖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高原,常年冰雪覆盖、高寒缺氧。就是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一茬茬年轻的官兵战斗在卫国戍边一线,守卫着祖国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宁。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識,悍然越线挑衅。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
期刊
成长的命题真是让人心酸,因为它常常以痛为名。  每一个孩子都应受到最理想、最完满的教育,因为这是世界赋予的任务—培养孩子便是在塑造未来。但放下广角镜头,将这种任务聚焦于每一个个体之上,它又仅仅是几十亿分之一的不同人生,它隶属于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也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  在作者摇铃铛眼里,放下工作、开着房车陪伴马上中考的儿子周游中国的父亲,是无比体贴、伟大的。这份荣誉不仅是因为这位父亲的耐心陪
期刊
刚结束一段旅程回到杭州,下高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点一份平日爱吃的外卖,备注“加麻加辣”,这样我就能跟外卖一起到家。离家久了,连坐在家里吃饭的感觉都有些想念,比坐在任何一家餐厅都踏实,哪怕吃的是外卖。  我不在的日子,家里的仙人掌悄悄发了新芽—或许它早就发芽了,只是我每天看着,没注意到而已。  在网上订了一束鲜花,明天会送到家,我打算摆在书桌上;如果它太好看,就只能摆到餐桌上了,不然工作会
期刊
一  刚见到那个女孩的时候,她才初一,刚进入我爱人的班级。她不是本地人,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因为父亲工作变动,一家人从县城迁到了省城。她的成绩一直都不好,但是她的爸爸妈妈都是特别温暖的人,对孩子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陪着孩子,一起看电影、吃饭、散步、健身,只希望她开开心心地成长。随着女孩的爸爸妈妈在省城打拼的时间越来越久,地位也越来越高,他们都在各自的公司担任中高层的职位。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意识到要送
期刊
当你处在一群陌生人或半生不熟的人居多的聚会中,如何让气氛活跃?  谈天气?太老套了。  谈路况?一句话就结束了。  谈星座?年轻人居多时,行;轻松的场合,也行。可一旦有年长者,或是场合有些严肃,谈星座就不那么合适了。  对此问题,我给出的黄金话题是:你们俩是怎么认识的?  这个黄金话题的发现,来自朋友露带我参加的一次聚会。那场聚会在座的除了露,我谁也不认识。席间有位善解人意的姐姐为照顾到每个人,主
期刊
今天,第二次月考考完了,我的心里好紧张。我想这一次恐怕沒考好。四年级一开始,我的成绩挺好的;一到五年级,我的考试成绩就退步了,我很紧张。  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后,妈妈问我的分数,我不敢说实话,所以就随意编了一个分数。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妈妈又问我的分数,我只好把我藏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  我说:“妈妈对不起,我这次的成绩很差,我一直都瞒着你。对不起!”妈妈说:“要一次比一次进步!加油!”听了这话,
期刊
一  还记得那个夜晚,我领着女儿小初坐长途班车。  夜越来越深,目的地越来越近。我有点儿恐慌,因为前方那座城市没有我落脚的地方。  我打电话给老肖,期待一个奇迹:“我马上到株洲了,你在哪里?”  老肖便给了我一个奇迹,说:“我早到株洲了,一直等你呢。”  这天是大年初四,我离婚后的第一个年。工厂还未开工,老板还未打开宿舍大门。我早早地来到株洲,只为逃离一个个亲人—他们总是相继用撕开我伤口的方式来抚
期刊
如果有一天,你受够了自己的生活,想要不管不顾地丢下一切,而代价是可能会赔上自己的前途。你有这样的勇气吗?家人会支持你吗?  前两天,我看到一则新闻。  辽宁有一位徐先生,因为14岁的儿子厌学,他果断放下事业,说服家人,开着房车,陪伴孩子游走中国,“让孩子重新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大多数人看到新闻标题的第一反应,大概都是“这家长是不是疯了”。孩子14岁,才上初二,还有一年就中考了,不学习出
期刊
一  在乡下,猫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对于农民而言,动物大致分为两种:能吃的,不能吃的。鸡鸭羊都是养了吃肉的,老黄牛勤勤恳恳忙碌一生,临了也是要宰了吃肉的。只有猫,大家养了它并不是为了吃肉。  农忙时,奶奶忙得不分白天黑夜,经常会抱怨:“托生成人身就是受苦的命,下辈子一定要托生成猫。”猫是受乡下人羡慕的,既不需要下力干活,又不会被宰了吃,每天优哉游哉,还有肉吃,简直是“人生赢家”。猫也是受乡下人尊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