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旅行归来,都会对生活再次热爱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45133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结束一段旅程回到杭州,下高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点一份平日爱吃的外卖,备注“加麻加辣”,这样我就能跟外卖一起到家。离家久了,连坐在家里吃饭的感觉都有些想念,比坐在任何一家餐厅都踏实,哪怕吃的是外卖。
  我不在的日子,家里的仙人掌悄悄发了新芽—或许它早就发芽了,只是我每天看着,没注意到而已。
  在网上订了一束鲜花,明天会送到家,我打算摆在书桌上;如果它太好看,就只能摆到餐桌上了,不然工作会分心的。对于我隔三岔五地换“新欢”,仙人掌早已习惯,它应该是不在乎的,毕竟莺莺燕燕们开几天就谢了,唯独它是不败的正宫娘娘。
  把行李箱摊开,脏衣服扔进洗衣机,生活用品回归原位,路上看的那本书还有一小半没看完,放在床头柜上,这周要把它看完。



  老冰箱又迎来了新的冰箱贴,我想它是不太开心的,因为冰箱很清楚,它在我心里的地位远没有冰箱贴重要。它不过是个制冷的大铁皮盒子,最大的价值是安放冰箱贴。
  行李箱掏空之后,我把它塞进柜子里,它可以休年假了。
  收拾好箱子,打扫好屋子,正打算洗澡睡觉,我突然想起小区快递柜里还有几个我的包裹,里面是新衣服、新零食,還有新买的小说。
  身体说:“我累了,睡醒了明天再去拿它们吧。”精神说:“我迫不及待欢迎新同学了!”
  好吧,精神赢了。
  开开心心地把一堆快递抱回家,再开开心心地拆开它们。新衣服是合身的;新零食今天吃不下了,放进零食柜里,明日再“宠幸”它们;新小说放在床头柜上那本书的下面,就当是在排队好了。
  我经常在旅途的最后几天网购一些东西,因为我对自己的适应能力不够自信,我怕旅行戛然而止时,回到日复一日的生活里会不习惯。而这些快递给我带来的新鲜感,可以当作旅行和居家之间的过渡。
  其实,我比自己想象中更喜欢家,即便没有这些快递,在旅途的尾声,我也是惦记着回家的。
  在家想吃什么可以自己做;想睡懒觉就睡个够,大不了晚上多工作一会儿;想打扮自己就认真化个妆,不想打扮便蓬头垢面地穿一天睡衣;有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也能偶尔心安理得地虚度光阴……这些曾被我厌倦过的生活,在旅行归来的当下,又被我重新热爱起来。
  此时此刻,我对当下的状态无比满足,并且对明天要睡的懒觉、要收到的花、要自己下厨做的菜、要看的小说都充满了期待。
  旅行的意义有太多种,是拥抱新鲜,是忘却压力,是看看其他地方的人怎样生活。
  于我而言,每次远行归家后的再次热爱,也是一种旅行的意义。
其他文献
人间塞满了问号。我抛出问号,却并不奢望得到回答。因为我知道,一只青蛙很难回答一只蝗虫的问题,就像,一只鸟无法回答一朵云的疑问。  那就把我当蝗虫好了。我不祸害庄稼,只是抛出一些问号。  把誓言写在花瓣上,和写在一棵树上,有什么不同?  石头像我最木讷的兄弟。没有人能界定一块石头的生死。有价值的石头,就是活的吗?没有价值的石头,就是死的吗?  石头缝里钻出来一株小草,这石头就是活的吗?被人刻上一首传
期刊
一  养猫前,朋友和我说:“我家的猫每天蹲在门口等我,我加班回去晚了,它就骂骂咧咧。”  我觉得他有病—猫懂什么是加班?  后来我也养了猫,现在只要加班晚了,回家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先抱着它,和它仔细解释晚回来的这几个小时我都干了啥,还会让它仔细闻闻我身上的味儿,以证实自己在外面可没“勾搭”其他的猫。二  小区有个老太太,养了一只长毛胖橘猫。最近天气转暖,每天早上7点多的时候,老太太会抱着胖橘猫在楼下
期刊
外爺外婆在世时,那些荒草野花是不会翻越墙壁到院落里安家落户的。  现在,院子里有我熟悉的紫云英、蒲公英,还有更高的小蓬草、艾草,甚至有不请自来的树木,像苦楝树、毛构树,它们越长越高,既庇护着荒草野花,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人管护的一方天地。  外爷外婆最后居住的房子很小,是由砖头和木头垒起来的一座小屋,墙壁赭红色,房顶青黛色,看起来矮小却亲切。那里面住着两位慈祥的老人,从风风雨雨里走来,终于能够坐在
期刊
一道杠的青春:我们初中同班、高中同校,阴差阳错,又去了外城的同一所学校复读,但不常碰面。一天早上,站在早操地点读书的我被人一把抱住,随即一声“老闫”传入耳朵—从这为数不多几个好友对我的昵称以及声音判断,便知是她。但从她的声音中,我听出她有心事,一问果真如此。后来,我在那所学校收到的第一份生日礼物是她送的一个手握机枪、头戴钢盔的女兵手办—成为一名军人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她始终记得。我看透她的心思、洞
期刊
寂静人间  安 宁著  类型:散文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1年4月  “80后”知名作家安宁用散文的形式,对乡村事物,比如风、雨、雪、河流、月亮、鸟、云朵、落叶、家园等,进行主题性描摹。文风安静、质朴、内敛,并趋向空寂。作品用一个个或孤独或热闹的人间故事,承载对自然事物的思考。人类千百年来追寻的田园生活的本质,在于其间安静诗意的自然风物,这也是作家安宁书写此部作品的意图所在。请照顾好我妈妈  
期刊
特别推荐:浮生一日2020  導演:凯文·麦克唐纳及全球网友  类型:纪录片  2010年,一家视频分享网站号召人们拍下自己在当年7月24日的生活并上传至网络,后请著名导演麦克唐纳等人挑选并构思成片,是为第一部《浮生一日》。10年后,这个创意再一次得到响应,是因为2020年堪称人类迈入21世纪后最艰难的一年,这一年值得铭记,值得书写,更值得拍摄。人类活在这一年,活过这一年,迎来2021年,以及明天
期刊
一  之前我去酒店参加同事的婚宴,遇到一个非常奇怪的小女孩。  吃完饭后,大家都坐在大厅里闲聊,那个小女孩刚才并没有跟我坐一桌,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跑到我面前自来熟地跟我聊天。她七八岁的样子,脸圆圆的,穿一条蓝色的连衣裙。  奇怪之处在于,她跟我说话的时候靠得很近,我是坐着的,她的整个身体几乎挤到我怀里,一只手用力扒着我的肩膀,另一只手使劲捏着我的胳膊。她把嘴凑到我耳边,非常大声地说话。  我的
期刊
就我的拍摄经验来说,在不大的范围内,相同的季节,视线内的动物、花草基本上是固定的,拍几次也就没有新鲜感了,但蜘蛛是个例外。  我注意到了它们的背部,都有图案,几乎各不相同,我称之为“脸谱”。那些图案千奇百怪,让我过目不忘。  第一次偶遇“脸谱”是在拍鸢尾时。那时我还是入门不久的菜鸟,没事就挂着相机东游西逛,见到什么就拍什么,毫无目的。初夏的水边,鸢尾开了,白的黄的蓝的都有,花瓣奇特,垂着,微风一吹
期刊
祖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高原,常年冰雪覆盖、高寒缺氧。就是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一茬茬年轻的官兵战斗在卫国戍边一线,守卫着祖国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宁。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識,悍然越线挑衅。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
期刊
成长的命题真是让人心酸,因为它常常以痛为名。  每一个孩子都应受到最理想、最完满的教育,因为这是世界赋予的任务—培养孩子便是在塑造未来。但放下广角镜头,将这种任务聚焦于每一个个体之上,它又仅仅是几十亿分之一的不同人生,它隶属于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也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  在作者摇铃铛眼里,放下工作、开着房车陪伴马上中考的儿子周游中国的父亲,是无比体贴、伟大的。这份荣誉不仅是因为这位父亲的耐心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