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想拯救世界,你却陪我当条咸鱼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一天,你受够了自己的生活,想要不管不顾地丢下一切,而代价是可能会赔上自己的前途。你有这样的勇气吗?家人会支持你吗?
  前两天,我看到一则新闻。
  辽宁有一位徐先生,因为14岁的儿子厌学,他果断放下事业,说服家人,开着房车,陪伴孩子游走中国,“让孩子重新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大多数人看到新闻标题的第一反应,大概都是“这家长是不是疯了”。孩子14岁,才上初二,还有一年就中考了,不学习出去玩,这爸爸是要干吗?
  我刚开始也这么想。但等我看完这位爸爸拍摄的视频后,却有种说不出来的心情。


  视频里有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就是这个14岁的男孩站在河边举着相机拍日出的背影。
  他的样子很松弛,是临近中考的孩子绝对不可能有的那种松弛。
  画外音里,是爸爸开心的声音:“昨天晚上给孩子讲了些摄影知识,今天早上他很兴奋地说要实践一下。客观地评价,拍得还真不错。”
  這位爸爸的语气,让我想起小学六年级参加完毕业典礼那天,我只拿到一张鼓励性质的奖状,垂头丧气地跟在爸爸后面走,他却在遇到熟人后兴高采烈地对人家炫耀着。
  那是我苍白的前半生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第二个场景,是父亲和儿子在房车里面对面看书。
  我特意按了暂停,盯着这一幕看了很久。
  车窗外黑漆漆的,他俩在暖黄的灯光下安安静静地翻着书页。没有各自低头玩手机,没有焦虑地赶作业,没有第二天一觉醒来又要去学校的压抑,也没有成年人堆积如山的工作和接连不断的客户电话,只有久违的安心和平静。
  那场景让我想起小的时候,我总是期待晚上家里停电。因为这样我爸妈就能坐下来陪我聊聊天,而不是出去打牌。
  这对父子,在旅途中相依为命,一起在深更半夜打开后备厢修车,一起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蹲着拍照。
  视频结尾,爸爸搂着儿子笑眯眯地问,我们已经走了26天了,非常顺利,对不对?
  我以为总该说两句跟学习有关的了吧。他却绝口不提,只说想用朝夕相处的方式跟孩子近一点儿。
  爸爸和儿子击掌的时候,男孩对着镜头露出了腼腆的微笑。
  我能感觉到这个爸爸为了在心理上靠近孩子做出的努力。他试图告诉孩子:你很重要,你的情绪也很重要。学习可以放一放,此刻,我只关心你。
  写到这里,我甚至有些哽咽。不知道多少人会在心里默默羡慕这个孩子。


  其实,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了关于这条新闻的一些评论。
  很多人都在骂,说这个父亲不负责任,在孩子升学阶段放任他出去玩儿,耽误他宝贵的学习时间。
  但是,如果这个男孩厌学情绪不严重,爸爸也不至于辞职带他出去旅行。
  对于那些绝望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看不到什么所谓的未来和前途。他们感受到的只有“我第二天真的不想去学校了,再去上学我就要窒息了”。
  我很明白这种感觉,因为当时的我也是如此。我熬过去了,但总会有比我更加“软弱”的孩子。
  大人们总说厌学就是矫情,当个孩子有什么不开心的?孩子们还不能喊累,一喊累,大人就会说“我挣钱不累吗”。
  可为什么厌学就是矫情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擅长做的事情。有些人不擅长唱歌,有些人不擅长跳舞,有些人不擅长运动,有些人则不擅长学习。
  也有可能孩子只是正好处在情绪的低谷期。他已经给自己鼓劲了1000次,但是这次他真的不想再撑了,想躺下来好好休息。
  为什么孩子就没有这样的资格呢?为什么就连父母体谅他的痛苦这件事,都要被批评?
  那个让儿子休学去旅行的爸爸,不是真的打算劝他放弃学习,而是一眼就窥到了他的崩溃,所以愿意陪他一起蹲下来休息。


  我真心觉得,当你觉得再也无法熬过下一秒时,就停下来5分钟吧。世界不会因你停下而毁灭。
  升学对我们来说,到底是人生的过程,还是人生的目的?
  很多父母说,你优秀我就爱你,你成绩好我就爱你,你听话我就爱你。
  还有些父母却说,我在意你的情绪,我希望你快乐,我当然希望你努力,但是偶尔当条咸鱼也没关系。
  在这个人们普遍焦虑的时代,最动人的不是一句干巴巴的“加油,坚持下去,我相信你一定行”,而是有个人真心实意地对你说:“你可以不那么拼,累了我就陪你停下来,休息一下也可以。”
其他文献
特别推荐:浮生一日2020  導演:凯文·麦克唐纳及全球网友  类型:纪录片  2010年,一家视频分享网站号召人们拍下自己在当年7月24日的生活并上传至网络,后请著名导演麦克唐纳等人挑选并构思成片,是为第一部《浮生一日》。10年后,这个创意再一次得到响应,是因为2020年堪称人类迈入21世纪后最艰难的一年,这一年值得铭记,值得书写,更值得拍摄。人类活在这一年,活过这一年,迎来2021年,以及明天
期刊
一  之前我去酒店参加同事的婚宴,遇到一个非常奇怪的小女孩。  吃完饭后,大家都坐在大厅里闲聊,那个小女孩刚才并没有跟我坐一桌,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跑到我面前自来熟地跟我聊天。她七八岁的样子,脸圆圆的,穿一条蓝色的连衣裙。  奇怪之处在于,她跟我说话的时候靠得很近,我是坐着的,她的整个身体几乎挤到我怀里,一只手用力扒着我的肩膀,另一只手使劲捏着我的胳膊。她把嘴凑到我耳边,非常大声地说话。  我的
期刊
就我的拍摄经验来说,在不大的范围内,相同的季节,视线内的动物、花草基本上是固定的,拍几次也就没有新鲜感了,但蜘蛛是个例外。  我注意到了它们的背部,都有图案,几乎各不相同,我称之为“脸谱”。那些图案千奇百怪,让我过目不忘。  第一次偶遇“脸谱”是在拍鸢尾时。那时我还是入门不久的菜鸟,没事就挂着相机东游西逛,见到什么就拍什么,毫无目的。初夏的水边,鸢尾开了,白的黄的蓝的都有,花瓣奇特,垂着,微风一吹
期刊
祖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高原,常年冰雪覆盖、高寒缺氧。就是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一茬茬年轻的官兵战斗在卫国戍边一线,守卫着祖国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宁。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識,悍然越线挑衅。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
期刊
成长的命题真是让人心酸,因为它常常以痛为名。  每一个孩子都应受到最理想、最完满的教育,因为这是世界赋予的任务—培养孩子便是在塑造未来。但放下广角镜头,将这种任务聚焦于每一个个体之上,它又仅仅是几十亿分之一的不同人生,它隶属于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也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  在作者摇铃铛眼里,放下工作、开着房车陪伴马上中考的儿子周游中国的父亲,是无比体贴、伟大的。这份荣誉不仅是因为这位父亲的耐心陪
期刊
刚结束一段旅程回到杭州,下高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点一份平日爱吃的外卖,备注“加麻加辣”,这样我就能跟外卖一起到家。离家久了,连坐在家里吃饭的感觉都有些想念,比坐在任何一家餐厅都踏实,哪怕吃的是外卖。  我不在的日子,家里的仙人掌悄悄发了新芽—或许它早就发芽了,只是我每天看着,没注意到而已。  在网上订了一束鲜花,明天会送到家,我打算摆在书桌上;如果它太好看,就只能摆到餐桌上了,不然工作会
期刊
一  刚见到那个女孩的时候,她才初一,刚进入我爱人的班级。她不是本地人,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因为父亲工作变动,一家人从县城迁到了省城。她的成绩一直都不好,但是她的爸爸妈妈都是特别温暖的人,对孩子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陪着孩子,一起看电影、吃饭、散步、健身,只希望她开开心心地成长。随着女孩的爸爸妈妈在省城打拼的时间越来越久,地位也越来越高,他们都在各自的公司担任中高层的职位。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意识到要送
期刊
当你处在一群陌生人或半生不熟的人居多的聚会中,如何让气氛活跃?  谈天气?太老套了。  谈路况?一句话就结束了。  谈星座?年轻人居多时,行;轻松的场合,也行。可一旦有年长者,或是场合有些严肃,谈星座就不那么合适了。  对此问题,我给出的黄金话题是:你们俩是怎么认识的?  这个黄金话题的发现,来自朋友露带我参加的一次聚会。那场聚会在座的除了露,我谁也不认识。席间有位善解人意的姐姐为照顾到每个人,主
期刊
今天,第二次月考考完了,我的心里好紧张。我想这一次恐怕沒考好。四年级一开始,我的成绩挺好的;一到五年级,我的考试成绩就退步了,我很紧张。  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后,妈妈问我的分数,我不敢说实话,所以就随意编了一个分数。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妈妈又问我的分数,我只好把我藏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  我说:“妈妈对不起,我这次的成绩很差,我一直都瞒着你。对不起!”妈妈说:“要一次比一次进步!加油!”听了这话,
期刊
一  还记得那个夜晚,我领着女儿小初坐长途班车。  夜越来越深,目的地越来越近。我有点儿恐慌,因为前方那座城市没有我落脚的地方。  我打电话给老肖,期待一个奇迹:“我马上到株洲了,你在哪里?”  老肖便给了我一个奇迹,说:“我早到株洲了,一直等你呢。”  这天是大年初四,我离婚后的第一个年。工厂还未开工,老板还未打开宿舍大门。我早早地来到株洲,只为逃离一个个亲人—他们总是相继用撕开我伤口的方式来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