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回忆录》的背后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蒋廷黻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身处于动荡的时代,使他的思想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蒋廷黻在20世纪20至40年代提出了许多从政的思想主张,简单记录在《蒋廷黻回忆录》中,其中包括祖国统一的理想和他对民族主义的认识,笔者将从《蒋廷黻回忆录》入手,探析蒋廷黻先生的政治理想。
  关键词:《蒋廷黻回忆录》 从政思想 民族主义
  一、关于《蒋廷黻回忆录》与蒋廷黻生平
  《蒋廷黻回忆录》是蒋廷黻先生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口述自传,1979年由台湾传记文学社出版,之后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下笔者简称其为《回忆录》。蒋先生由学者转入政坛,阅历颇丰,亲历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以学者深远的目光和敏锐的头脑进行观察思考,《回忆录》记录了其他资料中没有记载的历史事实。蒋先生因长期任职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因而《回忆录》中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蒋廷黻,湖南邵阳人,6岁进入私塾学习,不久离开家乡进入长沙明德小学,次年转入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所办的益智学堂,开始学习英文。17岁时赴美留学,始为半工半读,后因成绩优异而获湖南省官费资助,先后就读于派克学堂、奥伯林学院。期间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便接受了基督教青年会的号召,服务赴法的中国劳工。“一战”后重返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习历史,192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担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世界史,后又担任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对外交史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1935年,受蒋介石之邀从政,担任过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大使、救济总署署长等职。1965年5月退休后,原打算重返学术生涯,撰写回忆录与中国近代史专书,不期癌症不治,于1965年10月9日病逝于纽约,享年70岁。
  二、蒋廷黻的从政思想
  身处近代中国独特的社会大背景下,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成为知识分子的使命,而蒋廷黻救国意识的萌生要追溯到其在教会学校学习之时。他说“念书之外,同学和我常做白日梦,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救中国。我们幻想许多使中国富强的方法”。他认为“救中国”的基本方法就是:青年们都应该努力用功,并准备为国牺牲。蒋先生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兴趣是在清华学习的五年中产生的,用先生的话讲:“大多数人把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看作一块没有肉的干骨头,认为食之无味,而我却认为弃之可惜……”蒋先生之所以对学问如此感兴趣自然是有深刻原因的,这便是他想日后通过学问对政治产生影响。人们通过了解本国历史,尊重本民族传统文化,并理智对待其他民族国家,便可以更清醒地认清国际局势,放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找到一条真正解决中国现存问题的途径。在《回忆录》中,他由两段精辟的论述来证明他所坚持的信条,其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殖民或帝国主义并不深恨,因为我感到中国如果愿意,同样有资格能产生与欧洲相同的组织力、相同的政治、相同的经济水准以及资源。改良中国生活方式,根除无效率、涣散的习性,就能建立有效率的生活方式……那些日以继夜终年高喊打倒帝国主义而不能提高自己生活水准的人,我认为他们是自戕、是怯懦。易言之,帝国主义或拓殖主义下的牺牲者,他们可以改善他们自己的处境,至少,可以用平等或互惠的关系来代替一方统治另一方的关系”。其二:“当中国人热衷于救国主义和中国文化时,他们往往犯错误,往往从褊狭的角度去接触问题。中国人的过去,正如多年来所努力的一样,的确有许多伟大的成就,但同时也有许多缺点,是否中国后代人应该继续维持中国的传统呢?即使是如此,他们也可因研究其他民族的精神遗产而得到极大的好处。他们越是对其他民族的历史有了解,越能尊重我们自己的历史……总之,欲想建立新中国,中国人就必须吸收全世界的资源,精神方面的和物質方面的。”客观研究历史需要还原历史时空,即在当时的时空下去判断事务,为古与今的对话搭建统一平台。当时的中国,主权受西方帝国主义掌控,并且遭受着列强的资本入侵与文化入侵,在这种情况下,蒋廷黻先生还能够保持学者的冷峻头脑,不盲目排外,试图从治学中找到应对政治的根本出路,这种思路在现今看来也是正确的,但是在当时特殊的时代下却是另类的,太过超前的思维会遭受误解与非议。而政治家必须目光长远,因为他们掌握着国家发展的方向,而蒋先生不仅是位优秀的学者,更具备一位政治家的素质。
  作为跨越两种文化且专攻中国近代史及外交史的学者,蒋廷黻的心态是复杂的。对于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对于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学生运动,他的观念都是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下社会主流思潮的。他认为,中国人在处理私人关系方面的水平非常高,然而在公共生活方面却落后、封闭。凡事依靠道德去评判,然而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却很容易被煽动复古运动者所利用。再者,这种“道德理想主义”会蒙蔽人的眼睛,捆绑人的思维,始终认为中国的英雄圣人都是完美的,不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评价传统文化,中国人就会永远活在自大、愚昧中,那样我们便不能进步,不能生活得更理想。他的清醒冷峻令人不寒而栗,而正是这种超前的思维与独到的眼光,使他与胡适、丁文江创办的《独立评论》能在“九·一八”后的中国舆论界独步一时。
  不得不承认,蒋廷黻独到的见解在当时社会中并不多见,他总是试图全面地看待社会中的问题,并给予冷静客观的分析,所以他的叙述中不失一针见血的锋芒。透过蒋廷黻先生的言论我们可以发掘他深刻的思想。而从《回忆录》中可窥探到蒋先生理性的思维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密不可分。据《回忆录》记载,1906年,蒋廷黻进入湖南湘潭的长老会学校学习了6年,深受美国传教士林格尔夫妇的影响;17岁赴美留学直至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期间长达11年。他受了17年之久的西式教育,因此他的理性化思想受到20世纪初盛行于美国的进步主义、实用主义、进化观念的影响,而蒋先生思想性格的形成也更多地获益于湘潭经世致用学风的影响。
  弃学从政是蒋廷黻一生的转折,其政治作为为后人所熟知。在蒋介石的提拔下,他和翁文灏分别被任命为国民党政府政务院政务处长和秘书长,在蒋介石(政务院院长)直接指导下掌控大权。客观来看,蒋廷黻确实是一个好官,这不可否认,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政治的态度是很正常的。我认为政治并不是专为金钱和荣耀。对我来说,政治只是一种工作,我认为它和教书一样的清高。”在今天看来,这个标准也是相当高的。在蒋廷黻看来,政治是为了救国,研政、论证、从政都出于此目的。费正清听到的蒋廷黻演讲的结束语如此言之:“历史已经使知识分子阶级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我们无意谦让。”《回忆录》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当我在政府作‘大官’的消息传到湖南老家后,许多亲戚都要求差事。求差函电雪片飞来。我请住在长沙的哥哥阻止他们来南京。我请他告诉他们:任何人我都不帮忙,如果他们真来南京,我绝不招待他们。如果他们已经到长沙,愿意回家,没有路费的话,我可以供给他们从长沙回家的路费。我认为他们要我给他们弄一份差事的念头是错误的,这完全是传统的观念。就亲戚关系说,我不帮他们忙,是欠了他们人情。但就公务员说,我不能把公职作为礼物,酬应私人。”正是如此以“救亡为己任”的政治理念的存在,在当时复杂的时代下、黑暗的政治中,依然可以让我们看到有可歌可泣的灵魂人物存在,或许在国民政府中,他们的数量并不多,但他们背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沉重使命,冥思苦想改革良策,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无论政治立场如何,都不能泯灭他们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蒋先生改革的失败与其一直以来刚正不阿的行事作派不无关系。他一向反对以私人关系影响政治决策,重视政府改革计划的实效,重视改革计划与民众利益的关系,因此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难免忽视与民众利益相对的权贵利益,而得罪的当朝权贵给改革路上增添了极大的阻碍,这种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王安石改革、范仲淹改革无不受权贵排挤之害,使人惋惜、悲愤。当然,必须承认,在国民党官僚机构中,那些具有现代思想、受过现代教育的文职领导人心中更多的只是一套理论,他们很难将理论转换成现实的实践方案。正如《剑桥中华民国史》所言:“懂得如何去完成社会和经济重建任务的,只是凤毛麟角。”蒋廷黻感慨道:“我个人认为,尽管政府官员的道德水准应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准同样地也需要提高,侧身政府的人中心存克尽厥职的固然远较一般人想象的为多,但政府官员中具有现代眼光的却远较大家想象的为少。”
  三、蒋廷黻的民族主义认识
  从《回忆录》中也可以了解到蒋廷黻关于民族主义的认识,这源于其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海斯对他的影响。海斯是他博士论文的实际指导教师,1934年蒋先生又将海斯的《族国主义论丛》 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他认为“我们当代的中国人都是民族主义者……如果实行高度的民族主义,对中国人一定是有好处的……就中国人来说,他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是神圣的,也没有理由认为只有他们才是爱国的,靠他们自己就可以救中国。由于中国人认为他们自己的爱国主义是公正的,于是他们就忽略了别人的爱国,忽略了别人也有理由去爱国,这是不对的”。这个原则实际上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归纳起来說,就是在爱国主义的问题上,要相互理解;在国际交往上,要取得双赢。蒋廷黻还认为,中国人只有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观,以宽容之态度放眼世界,吸收世界之物质精华与精神精华,才能建立起新中国。在统一与分裂的问题上,蒋廷黻坚持国家统一至关重要,在与汪精卫的谈话中他提道:“我深信:比和战更重要的是统一问题。统一作战和统一言和,中国才能有办法。如果分裂,无论是战是和都会失败。”在统一的办法上,他认为“武力统一较民意统一为优”“较国民会议统一为优”。蒋廷黻将“国家统一”看作第一要务自然是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因为只有争取民族独立后,才有可能实现民族强盛。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蒋廷黻确实肩负起了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
  蒋廷黻是动荡年代的“特殊人物”,集治学与治政于一身。他的政治思想先进超前,其思想本质上是当时先进西学与传统中国文化融合后的产物,此种价值观念正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需要的,然而遗憾的是这并不为多数国民政府官员所重视。另外,《回忆录》中因某些原因而出现了个别错误,但是,经过甄别后,它的史料价值依然得到了学术界公认,可惜《回忆录》仅完成了一半,蒋廷黻先生便病逝了,这仅仅反映了他前半生的经历,抗战以后的部分未能完成,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3.
  作 者:常璐,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专门史。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再次从这片斑竹林中走过,抚摸着它们斑驳的竹杆,凝望着它们摇曳的竹叶,随着从竹林间穿过的清风,我的思绪回到了往昔……   我的童年,在故乡的斑竹林中度过。   外婆总是在某个烈日炎炎的午后,牵着我的手,来到郁郁葱葱的斑竹林里,拣一块平整的石头,坐在上面,一边摇着手中的蒲扇,一边给我讲着那些翻来覆去讲过十几遍的故事。什么《三打白骨精》啊,《武松打虎》啊,《草船借箭》啊,这些故事早已是我烂熟
“牛顿,你牛什么啊?”一些新锐科学家这样质问他  在他眼里人是不分男女的,只有傻瓜和巨傻两种,所以他对女色没兴趣也就可以理解了。 牛顿的一生  牛顿老师在科学圈里曾经很有权势,被女王封了爵位成了贵族,人称牛爵爷,官至皇家造币局局长兼皇家学会会长。  说他有权势并不仅是官大,主要是贡献大。如果17世纪就有诺贝尔奖的话,牛顿老师至少能连续垄断4届物理学奖(分光计、力学体系的构建、反射望远镜、万有引力)
这场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三天……  起初,毛毛细雨悄无声息地飘落着,像是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慢慢地,我听到了雨声像喷雾器发出的声音似的,一点儿、一点儿变大,过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就这样反反复复。像那些乐曲一样,汇成一曲优美、动听的“雨之歌”。  雨落下时很有力,雨点打在窗台上“溅溅”地响,打在河水里“滴溜滴溜”地响,打在树叶上“噗噗”地响。而我像一只安静的小猫咪,趴在桌子上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过了
“我去跟门卫说说,让他放你进去。”他还是放心不下。  “别啊!门卫会通报给我班主任的!”儿子流露出明显的不耐烦。  他噤了声,站在墙边,盯着儿子的一举一动,生怕一不留神,儿子就从墙头摔了下来。  墙根处堆着一小堆建筑废料,上面还摞着几块砖,儿子踏在砖上,跃跃欲试地伸出胳膊。他略微仰头看着儿子的背影,只见儿子踏在砖上的脚用力下蹬,胳膊同时使劲往上将自己撑起,肩膀一高一低,显得十分费力。他想伸手帮一把
【真题回放】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期,完成作文。(50分)   (1)命题作文   题目:这也是一种荣誉   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写一篱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2)自命题作文   有位作家曾说:“不管生活多么繁忙,读书和听音乐对我来说始终是极大的喜悦。唯独这份喜悦任谁都夺不走。”相信你也有各种各样的喜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且注意力相对较低,在他们解答数学问题时教师常常会发现其出现审题偏差、审题障碍情况,此时,教师则应积极地针对学生数学审题方面的不足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其有效提升数学解题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审题;障碍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151-02  Analysis on
摘 要:这首《醉花阴》,一向被推为李清照以写愁见长的前期词的代表作,情感表达的含蓄宛折、细腻深沉的阴柔美是此词的风格特色。“人比黄花瘦”堪称全词的点睛之笔,贯穿全篇的愁思,到这里用一个“瘦”字使它得到了最集中、最强烈、最生动、最形象的表现,万般言语、千情百思都集中透入这一“瘦”字,形象鲜明含蓄,耐人寻味;情不说破,而情愈深,可谓幽情凄清,声情双绝。  关键词:李清照 《醉花阴》 情感 声情双绝  
关于景物描写(小说中通常叫做环境描写,再细致一点就是自然环境描写)的考点,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中已经成为一道必考题,有可能出现在诗词鉴赏中,有可能出现在阅读理解题中,但是我们发现在平时的考前辅导中,不少学生并不能把关于景物描写的考点考虑周全,甚至也只能是一些孤立的考点,并不能把一个个关于景物描写的考点融合成一个整体。所以作为一个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有必要把这些点全部列出来,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
【文本一】(说明文)  “中国网速”赋能千行百业  在网上“逛街”、“云游”博物馆……高速便捷的5G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近日发布的《2021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5G强劲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截至2020年底,中国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2亿,占全球5G连接总数的87%。专家表示,随着5G产业逐渐成熟,未来5G将成为面向千行百业、推动经济
那年我十二岁,还有一年就“小升初”了,此时“读书无用”的歪风甚嚣尘上,老师被说成是“臭老九”不受尊重,学生上课时间减少,到农场劳动反倒增多。   那时的农村生产队经营惨淡,农户穷得叮当响。一天,父亲对我说:“你看,现在上学隔三差五地就要去干农活,学不到什么知识。与其如此,你不如回家在自留地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担水、锄地的事干不了,薅草、施肥总可以吧,退一步说,到河沟里抓些小鱼小虾,卖出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