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引入教学对比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w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的引入教学设计是多样的,常用的有两种,一是实例引入,二是比较引入.本文对两位教师运用不同引入方式对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一介绍,并对其进行分析.
  一、教学设计
  教师甲:生动图形符号,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样一道有趣的题目:
  ☆ ☆ ☆ ○ ○=20
  ☆ ☆ ○ ○ ○=25
  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它呢?请同学们动笔试试!
  生甲:☆ ☆ ☆ ☆ ☆ ○ ○ ○ ○ ○=45,5☆ 5○=45→☆ ○=9→2(☆ ○)=18→☆ ☆ ○ ○=18,已知☆ ☆ ○ ○ ○=25→○=7,☆=2.
  师:现在老师给出类似的一道题,同学们也来试试看.
  ☆ ○=35
  ☆ ☆ ○ ○ ○ ○=94
  师:我们发现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很简单.
  师:我们看下曾经遇过的《孙子算经》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鸡兔各有几只?下面给大家三分钟来解决这道题,请两种不同解法的同学上来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发现大家往往有两种解法,即算术法及一元一次方程法,大家觉得哪种方法简单些呢?
  学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呢?因为第一种比较难想,而第二种方法直观.我们会发现引进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难度不会太大的情况下,用方程法显然更加简单.因为它更直观.在设出一个未知数的条件下,根据题中条件问题的解决就很显然了.那么,我们看下二元一次方程组方法的难度在于,由一个未知数到另一个未知数的得出并不是每道题都这么明朗,这时我们可不可以用一种比一元一次方程组更为直观的方法呢?
  师:我们可不可以直接用☆来表示鸡的只数,用○来表示兔子的只数?不妨试试.
  解:设鸡有☆只,兔有○只,根据题意:
  ☆ ○=35
  2☆ 4○=94
  解得○=12,☆=23.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师:很好!我们发现,其实用两个符号来分别表示两个要求的未知量往往比用算术法或用一个未知量表示另一个未知量更简洁.今天老师想教同学们一种直接用两个一般的符号来表示两个未知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含两个未知数的问题.
  教师乙:生动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数学吗?在数学王国里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神秘的数学王国来一次探究吧!
  驴:累死我了.
  马:你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了两个.
  驴: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我的包裹数就是你的两倍.
  师:于是,大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向大臣们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到底他们各驮了几个包裹?谁驮的包裹数比较多?
  有一位聪明的大臣根据这其中两句话列出等量关系,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看这位聪明大臣的解法:
  老驴驮的包裹数-小马驮的包裹数=2;
  老驴驮的包裹数 1=(小马驮的包裹数-1)×2.
  下面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列出等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分别用两个字母来表示马和驴所驮的包裹数.
  (黑板上出现了两个做法,用不同的字母来列式,略.)
  师:下面我们一起观察两个方程的特征.
  (形如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对比分析
  两位教师教学设计起点都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引入未知元的教学.甲教师教学运用了图形符号引入,将问题定位于“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正迁移.乙教师教学运用了故事情境引入,起点低,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小学知识讲起,让学生充满好奇,而所提问题都易于回答,学生比较感兴趣跟教师一起探究.
  两位教师的教学没优劣之分,只是不同引入体现不同的引导取向.好的引入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更能对普通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反思.这方面甲教师的引入做得较好.
  (责任编辑黄桂坚)
其他文献
一、主题与背景本学年我参加了南京市伯乐中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活动中葛雅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题为《水的组成》的实验探究课。在这节课的准备、上课、研训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和难以预测的智慧,正等待着我们用知识去唤醒和开发。下面把我对这节实验探究课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二、情景描述【教学片段1】课前教师布置了预习学案,以课前自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不太注意实验的真实性和探究性,尽做些验证性实验,有时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当实验效果不明显时,教师牵强地解释;当实验数据误差较大时,人为地修正,这样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实验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物理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积累现成知识,还要充分运用认知过程来感知现象、分析问题、处理信息,使学生从被动接受
所谓“贵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师与学生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延伸.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一种让学生学会做人,多锻炼起健康的体魄以及乐于学习的积极的思维态度.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学生一点点地演变成了做题的机器,尤其是数学科目上,学生更是成了一种体制的牺牲品.这种体制里,一直贯彻的“满堂灌”、“疲劳战术”、“题海战术”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开始产生了消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为实现新课改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交流和互动,是中学生的天性,喜欢好奇、探索和发现,是中学生的内在特征,因此,为了使高中物理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让更多的学生
所谓“课堂引入”,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以不同的方式引入新课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引入如同一场电影的序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说一个精彩的课堂引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之一。如何巧妙地设计课堂的引入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笔者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积累,谈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的艺术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效’很重要。这个‘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实现高效率学习,得到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一种方式。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帮
在众多的国际比赛、考试中发现中国学生会考试、成绩好,能很好地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但创新能力较低,既不能自己发现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也很难开展独立性研究。显然,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由于教师太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从不给他们营造发现、探索、创新的氛围,也就没有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就不足为奇了。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
事情发生在一次学生分组实验的课堂上,由于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冰箱,实验室中保存的淀粉酶出了问题——变性失活了,导致“验证酶的专一性”这个实验失败。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按教材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但最终没有得出预期的实验结果。学生很失望,教师很尴尬。是哪个环节出现差错呢?师生正分析着原因,这时有一个实验组的同学报告说他们做的实验成功了,并给全班同学展示了他们的实验结果,这个结果与实验预期的结果一致。原来该
“我们发现了儿童的创造力,认识了儿童的创造力,就需要进一步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培养孩子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启发都将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现结合中学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有效引导  情境教学法是
问题式教学法目前受到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欢迎.所谓问题式教学,首先从字词上可以引申出三个问题:问什么问题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吸引过来?问题应该怎么问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问题由谁问,教师还是学生?这三个问题值得初中数学教师深入思考.笔者以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得出:问题式教学法应该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旋律.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焦点应该放在解决问题上,突出学生在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