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欣赏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我常常会选择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专题性的学习。本次专题阅读,选择了《乡下人家》《桥》和《怀念母亲》,编成一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欣赏,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欣赏能力。
  一、“欣赏”艺术入手
  1.板书“欣赏”一词,什么叫“欣赏”?平时,你们最喜欢欣赏什么?(音乐、艺术)
  2.欣赏音乐。
  (1)课件播放班得瑞的钢琴曲《清晨》,再播放《脚铃舞》片段,学生仔细聆听。
  (2)听着这两段音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的?(宁静而悠远,热烈而欢快,两段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截然不同,学生产生的感受也完全不同)
  3.欣赏画面。
  (1)课件映示多张江南水乡的彩墨图,学生认真欣赏。
  (2)看着这些美丽的画面,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3)你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图画的构图、线条、色彩,带有江南水乡特征的水、船、桥,处处透出江南水乡纯净、柔美的灵韵,表现了游子对往日时光的丝丝眷恋,游人渴望返璞归真的情感)
  【设计意图】从“欣赏”入手,谈对“欣赏”一词的理解。呈现音乐和画面,让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唤起学生已有的欣赏经验,激发其欣赏热情,为下面的语言欣赏奠定基础。
  二、欣赏语言文字
  悠扬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带给我们快乐的享受,美妙的文字更能带给我们快乐的体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些语言文字。
  (一)小试牛刀
  【片段欣赏】《乡下人家》(第5-7自然段)
  1.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2.读了片段中的第1自然段,你们觉得哪个词语运用得极为生动、富有情趣?
  (1)指名学生交流:天高地阔。
  (2)这个词语原来的意思是什么?现在用来形容人们吃饭,你觉得这个词好在哪里?
  教师引导:你们有没有看到过人们喝酒的场面?他们喝得高兴时,样子是怎样的?再想想“天高地阔”表现出了乡下人家吃饭时怎样的情景?(天高地阔:一是指吃饭的场地大,很宽广;二是指乡下人家吃饭很粗犷,无拘无束,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人人很健谈)
  (3)“天高地阔”这个词语,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语,能不能去掉?
  ①指名学生换词,再和原词比较,哪个词语用得好。
  ②指名学生交流:这个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教师小结:“天高地阔”用得很精准,也很生动。换一个词,就少了一份情趣;少了一个词,就少了一份生动。
  3.刚才,我们欣赏了词语,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句子。你们觉得第1自然段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好?
  (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2)这个句子究竟好在哪里呢?
  教师引导:这句话里,“他们”指的是谁?“它们”指的又是谁?作者采用怎样的修辞手法,这样一写,让我们感觉到什么?(他们:乡下人家。它们: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当作人来写,人景合一,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美好的画面)
  (3)文中还有类似的写法,请同学们用“﹏﹏﹏”画出来,自己好好欣赏。
  【设计意图】欣赏语言,在于“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好的文章,讲究炼字炼句。“天高地阔”这个形容词用得极为传神,欣赏这个词语时,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原来的意思,再联系生活实践,还原情境,最后,通过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文中多次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欣赏,不仅帮助学生读懂了句子的意思,更体会到拟人的手法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二)大显身手
  【小说欣赏】《桥》
  1.《桥》是一篇小说,小说的构成有三个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体会了人物形象。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汉形象?
  2.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依托,这篇小说中就有大量的环境描写,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用“——”画出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学生勾画并朗读,教师相机映示句段。指名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
  (2)小说中环境描写很重要,这里的环境描写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雨大,洪水疯狂、肆虐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进一步衬托出老汉的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精神)
  (3)课文链接:映示《最后的姿势》中的环境描写,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这是一篇小小说,文章却有27个自然段,每一段的语言都很简短,文章开篇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令人惊讶的场景;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短短两句话,构成两个段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1)出示: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就像有人用盆从空中泼水和倒水一样。
  比较:这两个句子,哪個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2)出示:
  ①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②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比较:这样写,有什么不同?又表现出了什么?(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凝练,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为之动容)
  4.文章到最后才交代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文章中主要人物是老汉,还有一个人物是小伙子,小伙子第一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
  (2)小伙子第二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
  (3)指名两名学生分别读这两部分内容,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小伙子:第一次小伙子排在前面,想先过河。第二次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老汉:第一次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了出来。第二次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两处地方前后矛盾,让人读了感到很奇怪)
  (4)文章中老汉和小伙子有没有第三次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文章的结尾处,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这时,读者才恍然大悟,明白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样结构安排,达到震人心魄的效果)
  【设计意图】欣赏语言,在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揣摩是欣赏的基础,在读懂故事、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慢慢读,细细品,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采用比较的方式,感受短句的魅力,品味小说结尾的出人意料,感受小说语言的美感和表现手法的精妙。
  (三)熟能生巧
  【散文欣赏】《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切怀念。有人这样评价季老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请同学们好好读读他的这篇散文,运用所学的方法,去体会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
  1.读句子,注意带点的部分,体会用词的精妙。
  (1)“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人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在德国哥廷根时思念母亲,同一个词语“频来人梦”先后出现了两次,是否有重复之嫌,你觉得这个词用得好不好?
  (2)“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凄凉”和“甜蜜”是一对反义词,却在表达同一种感情,你觉得是不是矛盾呢?
  2.文章中插入了大量日记,结合下面的具体内容,说说其作用。
  (1)日记中,写到了房东太太的事情,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蒙眬的薄暗中。”日记中还有一处这样的描写,用“﹏﹏”画出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欣赏语言,在于学生大量的言语实践。在“熟能生巧”这一板块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設计了一些语言欣赏练习,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欣赏经验,自己去实践,进一步获得感性的体验。
  三、教你一招
  一篇好的文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无不精妙。因此,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语言的精妙,包括遣词的精妙,如用词准确、生动、严谨;包括造句的精妙,如语言鲜明、形象、富有个性,能巧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妙,启承转合,表现手法得当,如首尾呼应、伏笔铺垫、过渡照应、设置悬念、侧面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的巧妙使用。欣赏语言的精妙,我们就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体会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主旨、抒发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欣赏语言,首先要细细咀嚼语言文字,透彻理解。其次,运用分析、比较、质疑、推理、综合等方法,进行个性化的赏析和评价,领悟语言的神韵和妙境,磨砺敏锐的语感。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欣赏环节,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教你一招”这个板块,在于帮助学生总结和提炼一些欣赏语言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理性智慧。
其他文献
《雨点》是一首简短、易懂的诗歌。在进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时,我们通常会把朗读和学习表达作为两个重要内容。于是,我就把“朗读”和“学习表达”整合起来,梳理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的认知关系:这篇课文有两条线,一条是科普知识线,即水流量的变化影响雨点的活动方式;一条是语言知识线,即拟人手法的运用,把雨点当作人来写,更加生动形象。朗读,不仅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而且要建立在读懂基础上的读好,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期刊
一、情境导入,教学生词“草地”  师:小朋友坐得真端正,老师奖励你们看一个美丽的地方。(出示“草地图”)你们看,这绿茵茵的草地,多好看呀!(出示词卡:草地)谁来读读这个词?  生:草地。  师:你读“草”字的声母c,牙齿对齐,读得真准!谁再来读?  生:草地。  师:看看图,草地多大呀!(指着词卡的拼音)“草”字的拼音里有个a,发音时嘴巴要张大,一齐再来读一遍。  生:草地。  师:“草”字下面还
期刊
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人们用它来反映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语文的实际运用,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就会黯然失色,‘江郎才尽’。”语用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以近期笔者参加的一次赛课活动为例,课堂中积累背诵、复述训练、情境对话、读写结合……可谓形式多样。但是细看下
期刊
叶圣陶说:“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面对“修改”,我们容易走进一个误区,一是让学生互改,二是由教师修改。互改不能说不行,但只局限于“字词、标点、通顺”。这条路,并不光鲜。首先,帮忙修改的学生并没有参与到作者叙述的事件中,几乎完全不清楚状况;其次,修改者对于作者的心理、感受只能揣测,有时会让文章偏离了真实,甚至失去了真情,改变了初衷。再说教师的修改,至多在修辞上能有所提升,或者将文章的立
期刊
一、初心是改革与创新的灵魂  “初心”,也说“本心”,即最初的心愿。从小学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最初要实现的总体愿望。“改革与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从辩证的角度看,初心是改革与创新的灵魂。然而,
期刊
近日有幸聆听了苏州陈飞老师上的《清平乐·村居》一课,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受到不少启发。梳理学习记录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此课的一些实践策略,或可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日常古诗词教学中的常见困惑。现整理如下,与君共享。  古诗词日常教学困惑一:古诗词年代久远,怎样有效拉近诗词与学生的距离?  ★同类主题巧勾连,认知背景有铺垫。《清平乐·村居》是写农村生活的。上课伊始,老师将学生耳熟能详的同类主题古诗组合呈现,几首
期刊
一、识字步子大一点,“认一个字”带“一群字”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的识写生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识字教学方面,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就五年级的学生基础情况来看,他们已经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从会写1600个字到2500个字的识字目标飞跃,对他们来说,学习汉字的目标将变成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此时,教学策略也应相应有所调整。  目前,我们的汉字教学
期刊
谈“语文核心素养”,不能不弄清它的上位概念“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什么?笔者不揣浅陋,斗胆尝试做个回答,希望能抛砖引玉。  简单地说,“素养”是人的行事力。“力”是“心力”,人的“行事力”是人“行事所具备的心力”。“心力”是什么?是人适应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与情境、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解决生活中的多种问题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指人的心理社会资源及统合心理社会资源产生效能的能力。“
期刊
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玩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猜猜他是谁”。(看图猜人名)  2.奖励大家,送给大家一首歌。(听《公仆赞》)  3.你知道这首歌写的是谁吗?(学生回答后出示孔繁森图片)  4.孔繁森和我们刚才猜的这些人物一样,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设计意图】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因素,推动学
期刊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确实,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我们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有底蕴的文字。我带领着同学们,每天在母语的世界中穿行,尽情享受着母语的芳香,呵护他们渐渐长大。  一、“与黎明共舞”——唤醒生命的灵动  晨诵,是让学生拥抱晨曦,诵读优美的诗歌,开启一天快乐的学习之旅。晨诵是一种仪式,让学生的心灵在诗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