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练好童子功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d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境导入,教学生词“草地”
  师:小朋友坐得真端正,老师奖励你们看一个美丽的地方。(出示“草地图”)你们看,这绿茵茵的草地,多好看呀!(出示词卡:草地)谁来读读这个词?
  生:草地。
  师:你读“草”字的声母c,牙齿对齐,读得真准!谁再来读?
  生:草地。
  师:看看图,草地多大呀!(指着词卡的拼音)“草”字的拼音里有个a,发音时嘴巴要张大,一齐再来读一遍。
  生:草地。
  师:“草”字下面还有一个什么字呢?(早)太阳升到树上了。春天来了,小草早早发芽了。上面一横加两竖,多像刚发芽的小草。小草生长离不开土地。这个字念“地”,“地”字里面就有一个“土”字。(师范读“草地”,生开火车读,齐读)
  【评析】教者在教学“草地”一词时,紧扣识字教学中的三要素:读准字音,辨清字形,了解字义,这三要素如同三颗散落的珠子,教者用一层层教学将它们串联起来,学生会读“草地”,知道这两个字的字形特点,还结合图片了解草地的样子。
  二、了解象形字
  (一)教学“羊”字
  师:谁又来了?“羊”这个字和图上羊的样子哪里比较像?你说说看。
  生:“羊”字的上面两笔,就像羊的两只角呀。
  师:说得真准确,请你来读读。(生读)
  (二)教学“牧”字
  师:(出示放牧图)草地上来了一大群牛羊,这些牛羊要是乱跑,找不到家了,那可怎么办?看,谁来了?
  生:牧民。
  师:“牧”这个字,左边是牛字旁,作为偏旁,横变提,右边多像牧民手上拿着鞭子,谁来读?(生读)
  师:牧民要赶这么一大群牛羊,有时候忙不过来,怎么办?(出示牧羊犬图片和词卡)这三个字连在一起,谁会读?(指名读)
  生:牧羊犬。
  师:齐读。
  生:(齐)牧羊犬。
  师:这种狗经过训练,还能帮助牧民放牛、放羊呢。
  【评析】教者在进行象形字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将汉字与生活中实物联系起来,学生的脑海中立刻呈现汉字的具体形象,再去认识这个字就更直观,记忆深刻。教者在教学时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汉字与生活中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整体感知,初读儿歌
  师:动物们在草地上可真忙。有个小男孩也来到了草地上,他在玩什么?请大家看着屏幕上的字,小耳朵仔细听。(逐行出示课文,示范朗读)
  师:再读一遍,看哪些小朋友待会儿能自己看着字就会读。(师读)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着书上的每一个字,不认识的字看看上面的拼音,或者举手问老师。
  师:(出示“小竹竿”)谁来读?(生读)
  师:“竹”是翘舌音,你读得真准,谁再来读读?(生读)
  师:竹子细细长长的,小男孩取了一截就是——小竹竿。
  师:小男孩手拿着小竹竿当马骑,他来到草地上干什么?这两行谁来读读?(生读)
  师:(出示草地图)这草地多绿呀!怎么读?(生读)
  师:放羊啦,这三个拼音里面都有一个“a”,小男孩玩得可开心了,谁来读?(生读)
  师:小男孩骑着骑着,发现身边缺少了什么?
  生:小男孩玩的时候,少了一只牧羊犬。
  师:那怎么办呀?谁来读读最后一行?(生读)
  师:小男孩转过头一看,看到了自己喂养的小黑狗。于是,他对小黑喊:小黑小黑你来吧!小男孩对他的小黑狗喊呢,谁来喊一喊?(男生起立读,女生起立读)
  师:这里有个标点,一竖加小黑点,是感叹号。让我们连起来把这首儿歌读一读吧,请大家轻轻打开书本,捧好书。(生读)
  【评析】识字课文中的儿歌,要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朗读中,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韵美;结合生动的语境和汉字字形表义的特点,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意趣美;同时,在学习朗读中,协同眼、耳、口、脑多种感官,练习小学语文的“童子功”。
  四、指导写字,注重习惯
  师:儿歌学会读了,儿歌中的生字你还会读吗?我们来开火车读。(逐字出示一类字、二类字)
  师:今天我们学写两个字。(出示“羊”字笔顺表)请小朋友伸出手跟着老师书空。
  师:跟着老师来写一写。两只小尖角,左点低,右撇高,三横长短有变化,中间距离要相等,最后一笔悬针竖。
  师:写字之前,调整握笔姿势,齐读坐姿儿歌。
  (生写“羊”字,师巡视、反馈)
  师:我们写第二个字(出示“犬”字笔顺表)请小朋友伸出手跟着老师书空。
  师:跟着老师来写一写。一横长长立上方,撇捺舒展两边伸。“大”字右上有一点。
  师:写字之前,调整握笔姿势,齐读坐姿儿歌。
  (生写“犬”字,师巡视、反馈)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写字要求是“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对于刚刚学习写字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汉字与事物的相似性,写字变得像画画一样有趣;其次是加强范写,少说多练,确保充足的练写时间,通過反复练习形成“手感”,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最后要及时反馈点评,激励学生,细致引导学生将字写得一个比一个好。当然,教师自始至终需要关注学生的握笔姿势、书写姿势,逐个观察扶正。写字是小学语文的又一重要的“童子功”,必须夯实。
其他文献
“言”是话、说;  “语”是演说、谈论、议论,是论争辩驳;  “说”是讲话,口头表达;  “讲”是纵横论述,详细解说;  “道”是讲解、说明、表达;  “云”是不确切地言说;  “曰”是说、叫做,正式表达;  “议”是论辩是非,商议、意见、言论;  “论”是商讨准则,评说是非;  “谈”是中和、平淡的对话;  “聊”是闲谈、漫谈,且听且说;  “侃”是闲聊、说话滔滔不绝;  “囔”是小声地说话; 
期刊
一、 诗词对比,感悟特点  师:同学们,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提到春天,你的脑海里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成语或者诗句?  生:桃红柳绿、万紫千红、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春暖花开……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评析】通过复习,唤醒已经积累的知识,为下文诗词的对比学习做好知识的铺垫,同时也为后面的运用做好准备。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可见,课
期刊
低年级学生虽然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面对着意在言外、言简义丰的古诗,却常常不解字义,因此,教师常尽力解释字词。笔者认为,低年级古诗教学的关键不在于解字解词,而在于诵读、想象体验。  一、 吟之诵之,感受韵律  古代诗歌历来的传统是“诗言志”,古诗是作者内心情感外化的结果。《诗·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中的嗟叹咏歌,便是以吟诵的方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研活动中,“言”必称实践,同义语“言语运用”“言语交流”“言语训练”等等,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然而,教学现状是讲“实践性”多,讲“综合性”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综合性,怎样进行综合性学习,近几年来,特别是在乡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悄然离开了课堂。究其原因是对语文教学综合性的认识不足:  
期刊
探究一:“六书”构造记生字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如何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如何让“认真指导学生自学”真正付诸实际?在蒙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中,古人反而更有法度,从汉字的源头说起,从汉字的构造解读。只有抓住了汉字的这个特点,教学方能得心应手。  首先,提一提汉字的“六书”,目前,学术界多用的是许慎的“六书”说,即象形、
期刊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  滨江胜地,紫气东来,大家齐聚一堂,来参加《七彩语文》十周年的庆典活动,我们躬身相迎,以最诚挚的热情迎接嘉宾们的到来。十年,一棵小树已然枝繁叶茂;十年,我们最初的读者已经步入大学的殿堂;十年,《七彩语文》从名不见经传,跃居“全国优秀少儿报刊”行列。今天,既是一个庆祝成功的典礼,也是七彩人答谢各界友人的欢聚时刻。  2005年末,第一本《七彩语文》启动了她的编创工作。
期刊
一、二年级学生以写话为主,到了三年级开始接触习作。虽然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我已经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说话,到写一两句话来表达意愿了,也有个别学生能像模像样地写出一些日记或周记来。但到了三年级,正式接触了习作,学生还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怎样让学生在习作起步阶段学得轻松些呢?  一、围绕单元主题,设计系列小练笔  想要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就要遵循读写结合、循序渐进这一语文教学规律。单元课文与习作
期刊
一、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写话兴趣  低年级学生经验少,积累不多,如何让他们不畏瞑写话,喜欢写话?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写话。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画图配文。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按中高年级习作的要求去写,想必他们一定会在写话的启蒙道路上望而生畏。所以,我要求学生可以边写边画,即画出自己所想的,再以自己的画
期刊
《雨点》是一首简短、易懂的诗歌。在进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时,我们通常会把朗读和学习表达作为两个重要内容。于是,我就把“朗读”和“学习表达”整合起来,梳理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的认知关系:这篇课文有两条线,一条是科普知识线,即水流量的变化影响雨点的活动方式;一条是语言知识线,即拟人手法的运用,把雨点当作人来写,更加生动形象。朗读,不仅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而且要建立在读懂基础上的读好,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