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打开方式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er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幸聆听了苏州陈飞老师上的《清平乐·村居》一课,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受到不少启发。梳理学习记录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此课的一些实践策略,或可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日常古诗词教学中的常见困惑。现整理如下,与君共享。
  古诗词日常教学困惑一:古诗词年代久远,怎样有效拉近诗词与学生的距离?
  ★同类主题巧勾连,认知背景有铺垫。《清平乐·村居》是写农村生活的。上课伊始,老师将学生耳熟能详的同类主题古诗组合呈现,几首诗相得益彰、互为映衬,连贯读来,似在欣赏一幅古代农村全景图:有农家风景(“茅檐长扫净无苔”)、有农忙劳作(“昼出耘田夜绩麻”)、有儿童闲趣(“篱落疏疏一径深”)。对生长于都市中的小学生而言,阅读这组古诗,是农村画面渐趋丰满的过程,也是他们逐步亲近农村的过程,接下来学习《清平乐·村居》就有了较为具体可感、内容丰厚的认知背景。
  ★生活感受善诱发,情绪情感相连通。“这样的农村你们喜欢吗?让你住一个月喜欢吗?住一年呢?二十多年呢?”学生从一开始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喜欢”到变得迟疑不决,后来忍不住表示“农村条件差、没意思,我还是喜欢住在城里。”一个看似随性的小问题,引发了课堂上情感氛围的微妙改变,学生开始摆脱无思维和情感真正参与的“惯性应答”,转而真实地面对和袒露自我感受。事实上,只有当“真我”开始苏醒和介入的时候,“真学习”才能发生。此时,教师话锋一转:“可是,辛弃疾在农村一住就是二十年。”这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样的农村生活,让辛弃疾如此喜爱?”他们迫切地想去读读这首词,解开自己的疑问。这一教学环节盘活了同学们鲜活的情绪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探疑心理,为接下来的诗词阅读提供了充沛的情感动力支持。
  古诗词日常教学困惑二:古诗词教学重在“诵读”,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得法”?
  ★想象快慢妙点拨,朗读之道自领悟。毋庸置疑,古诗词的主要教学策略是“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陈老师用“想象有快慢”,巧妙地道出了诵读节奏的把握规律。他和学生配合朗读整首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第一遍由他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第二遍换过来,学生读前半句,他读后半句,特别提醒学生仔细倾听、分辨老师读的和他们刚才读的有什么不同。两相对照,学生很快发现,老师在最后几个字的朗读快慢处理上很有讲究。陈老师并未就此止步,他没有让学生模仿自己的诵读语速,而是进一步点拨学生:“想象有快慢”——因此诗句中直白的内容(即所谓“浅语”),可以读得快一点,而有想象空间的内容(即所谓“淡语”),则应当慢一点。“浅语可快,淡语要缓”。学习至此,学生和台下的老师都有豁然开朗之感。
  大家都知道,朗读教学绝不应当停留在技巧层面,而陈老师的教学则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他对诗句内容深层肌理的准确把握,以及根据诗句内涵来决定朗读快慢的策略指导。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不仅知道了“应该怎样朗读”,而且懂得了“为什么要这样朗读”。学习贵在“明理”,能够巧妙地揭示出学法背后的“道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古诗词日常教学困惑三:古诗词教学强调“品味”,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品味”?
  ★换词比较辨“味道”,情韵之味思中出。古诗词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陈老师课堂上采取了“比较法”,让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玩赏对比之中,感悟诗人字词选取的精妙。“青草”与“青青草”相比,“多了一个‘青’字,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草?”经过展开想象,揣摩品悟,叠词“青青”所展现的成片碧草、一派茂盛之状仿若呈现在师生眼前;那么,把“青青”换成《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萋萋”好不好?将词语带入诗句,读、思、辨、品,学生们得出了“不能换,因为情感色彩不同”的结论。汉语之美、之博大精深,正在于不同的词语有不同的“味道”,有时候虽意思接近,所传递的情感色彩也有微妙差异。带领学生学会驻足“比较”,思考辨析,在具体的诗句中走上几个来回,他们往往就能敏感捕捉到词语之间的情韵差异,久而久之,就能提高语言敏感度、提升阅读品味。
  ★听觉参与辨“好听”,音韵之味听中来。读到“溪上青青草”,老师问,这句诗能不能换成“溪边长青草”?学生一时怔住,是啊,这可怎么回答呢?此时,老师微微一笑,“古诗的味道是听出来的。两句都读一读,听一聽,听听哪个更好听?”学生们纷纷朗读起来,不一会儿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溪上青青草’好听!”“‘上’字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味道”、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这样轻松自然地被学生“听”出来了。“听”,符合古诗词讲究“音韵协调”的特点,实乃古诗词“言外之味”的品味妙招!
  古诗词日常教学困惑四:古诗词教学除了“诵读”“积累”“想象”“品味”,还可以做什么?
  ★学用结合实操练,学作诗中更爱诗。《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语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以看到不少老师很关注“读写结合”,力求“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可是,通常所见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止步于理解、欣赏,很少把学生的仿创实践融入其间。确实,古诗词教学要想做到“读写结合”很有难度。
  陈老师的课堂巧动脑筋、别出心裁,两度设置小练笔,很好地实现了“读写结合”。我们看到,在教师精心构筑的优美语段中,学生尝试使用叠词、短语,化用所学诗句,成功进行了诗文片段的当堂创作。比如,在“……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水( ),小草( ),清风( ),( )荷香。”片段填空中,学生在括号里填出了“潺潺”“青青”“徐徐”“幽幽”等富有意境的叠词。这样的填词小练笔难度适宜、形式有趣,学生们个个兴致盎然地投入其间,可以看出,他们既参与了美文的创作,也得到了审美的享受。
  作为听课老师,和学生一同置身古色古香的诗词情境,看着学生积极使用古雅精美的词语编织一件件语言的罗裳,不禁感慨万千:多么有创意、有成效的语文实践!因为语用实践,学生不仅清清楚楚“知道”了叠词的妙处,更结结实实“体验”到了叠词的妙用。如果我们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也能精心设置合宜的“创作”任务,一定能帮助学生更加亲近古诗词,爱上古诗词,成为“小诗人”。
  (黄雅芸,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研活动中,“言”必称实践,同义语“言语运用”“言语交流”“言语训练”等等,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然而,教学现状是讲“实践性”多,讲“综合性”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综合性,怎样进行综合性学习,近几年来,特别是在乡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悄然离开了课堂。究其原因是对语文教学综合性的认识不足:  
期刊
探究一:“六书”构造记生字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如何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如何让“认真指导学生自学”真正付诸实际?在蒙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中,古人反而更有法度,从汉字的源头说起,从汉字的构造解读。只有抓住了汉字的这个特点,教学方能得心应手。  首先,提一提汉字的“六书”,目前,学术界多用的是许慎的“六书”说,即象形、
期刊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  滨江胜地,紫气东来,大家齐聚一堂,来参加《七彩语文》十周年的庆典活动,我们躬身相迎,以最诚挚的热情迎接嘉宾们的到来。十年,一棵小树已然枝繁叶茂;十年,我们最初的读者已经步入大学的殿堂;十年,《七彩语文》从名不见经传,跃居“全国优秀少儿报刊”行列。今天,既是一个庆祝成功的典礼,也是七彩人答谢各界友人的欢聚时刻。  2005年末,第一本《七彩语文》启动了她的编创工作。
期刊
一、二年级学生以写话为主,到了三年级开始接触习作。虽然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我已经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说话,到写一两句话来表达意愿了,也有个别学生能像模像样地写出一些日记或周记来。但到了三年级,正式接触了习作,学生还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怎样让学生在习作起步阶段学得轻松些呢?  一、围绕单元主题,设计系列小练笔  想要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就要遵循读写结合、循序渐进这一语文教学规律。单元课文与习作
期刊
一、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写话兴趣  低年级学生经验少,积累不多,如何让他们不畏瞑写话,喜欢写话?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写话。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画图配文。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按中高年级习作的要求去写,想必他们一定会在写话的启蒙道路上望而生畏。所以,我要求学生可以边写边画,即画出自己所想的,再以自己的画
期刊
《雨点》是一首简短、易懂的诗歌。在进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时,我们通常会把朗读和学习表达作为两个重要内容。于是,我就把“朗读”和“学习表达”整合起来,梳理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的认知关系:这篇课文有两条线,一条是科普知识线,即水流量的变化影响雨点的活动方式;一条是语言知识线,即拟人手法的运用,把雨点当作人来写,更加生动形象。朗读,不仅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而且要建立在读懂基础上的读好,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期刊
一、情境导入,教学生词“草地”  师:小朋友坐得真端正,老师奖励你们看一个美丽的地方。(出示“草地图”)你们看,这绿茵茵的草地,多好看呀!(出示词卡:草地)谁来读读这个词?  生:草地。  师:你读“草”字的声母c,牙齿对齐,读得真准!谁再来读?  生:草地。  师:看看图,草地多大呀!(指着词卡的拼音)“草”字的拼音里有个a,发音时嘴巴要张大,一齐再来读一遍。  生:草地。  师:“草”字下面还
期刊
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人们用它来反映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语文的实际运用,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就会黯然失色,‘江郎才尽’。”语用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以近期笔者参加的一次赛课活动为例,课堂中积累背诵、复述训练、情境对话、读写结合……可谓形式多样。但是细看下
期刊
叶圣陶说:“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面对“修改”,我们容易走进一个误区,一是让学生互改,二是由教师修改。互改不能说不行,但只局限于“字词、标点、通顺”。这条路,并不光鲜。首先,帮忙修改的学生并没有参与到作者叙述的事件中,几乎完全不清楚状况;其次,修改者对于作者的心理、感受只能揣测,有时会让文章偏离了真实,甚至失去了真情,改变了初衷。再说教师的修改,至多在修辞上能有所提升,或者将文章的立
期刊
一、初心是改革与创新的灵魂  “初心”,也说“本心”,即最初的心愿。从小学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最初要实现的总体愿望。“改革与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从辩证的角度看,初心是改革与创新的灵魂。然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