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a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玩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猜猜他是谁”。(看图猜人名)
  2.奖励大家,送给大家一首歌。(听《公仆赞》)
  3.你知道这首歌写的是谁吗?(学生回答后出示孔繁森图片)
  4.孔繁森和我们刚才猜的这些人物一样,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设计意图】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因素,推动学生向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去探究。在教学的开篇处设置看图猜人名、听《公仆赞》、看孔繁森图片,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他们进一步了解孔繁森埋下伏笔。
  5.我们来写写他的名字。“孔”是一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读。
  6.你是怎么记住“孔”字的?
  7.请同学们伸出手书空,和我来写写这个字。(师范写,生书空)
  8.一起读读他的名字。孔繁森到底是怎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听老师读读这个故事。请同学们端端正正拿好书,目视课文认真听。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怎样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它既是形与声的统一,又是文章意趣、情趣和文辞美的外显。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双手拿好书,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熟练的地方多读两遍。
  三、细读课文、走进孔繁森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同学们,孔繁森到底是一位怎样了不起的人物呢?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第一自然段。谁来读?
  2.从你的朗读中,我知道了孔繁森是个优秀的干部,你的朗读很好。
  3.孔繁森作为一名援藏干部,来到西藏以后,在1992年,拉萨市附近发生了地震。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4.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实在是太大了,房屋倒塌,让孩子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谁来读读这个词?(地震)人们的心里多痛苦啊!(出示地震后灾情图片)
  5.有三个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谁来读读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名字和我们不一样,因为他们是藏族孩子。(齐读)
  6.他们可都是孩子啊,却失去了亲人。谁来读读这一句?从你的朗读声中,我知道了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而他们没有,多孤单呀!这时孔繁森是怎么做的呢?(生读,师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地震”,学生一定是有所了解的,新闻中也出现过相关报道,所以借助几幅地震过后一片狼藉、生灵涂炭的画面,学生顿时谈地震而“色变”。然后回到课文,学生心中充满了对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三个孩子的深深同情。此时趁热打铁,对“孤儿”一词展开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而孔繁森是怎么做的,通过一遍遍的朗读,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孔繁森对三个孩子的真切关怀,自然从中感受到了“优秀”二字。此时,有感情地朗读就成了学生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了。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孔繁森不仅要抚养这三个孤儿,他作为一名援藏干部,还经常下乡。每次下乡,他都要拿出自己的钱帮助那些生活贫困的藏胞,往往过了半个月他的工资就没了,甚至他的家人都顾不上照顾。自从收养了三个孤儿,他的生活就更艰苦了。那他又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2.你读得真好。从她的朗读中,你知道孔繁森用什么样的方法凑齐了孤儿的学费?(献血)
  3.血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就像汽车要用汽油一样,人没有血是会失去生命的。失血过多的病人如果及时补血,就会活过来。
  4.师范写“血”字,生书空。
  5.血这么宝贵,孔繁森却勇敢地多次献血。谁来读读第一句?从这遍朗读中,我听到了他不仅献了血,还不想让人知道呢!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你们知道吗?西藏高原缺氧高寒,正常的人心脏负担都非常重,加上孔繁森这样的身体,去献血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医生没有同意。孔繁森又會怎么做呢?谁来读读第三句?
  6.通过你的朗读,我听出来不是一般请求。(出示:恳求)
  7.你看看这个“恳”字是什么偏旁部首?看来是发自内心的、诚恳的请求。
  8.这样的恳求是一次吗?(出示:再三恳求)什么是“再三恳求”?
  9.再三恳求后,医生才勉强同意。这么感人的场景,让我们一起读读。(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通过对“血”“恳”追溯字源识字,不仅仅是解释这个生字的意义,它还点出人物的心情、品质,和阅读教学目标呼应。学生真正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从而“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营养费也是一个生词,“营”是后鼻韵母,比较难读,谁来读?
  2.你知道医生为什么给献血的人营养费吗?
  3.血这么宝贵,我们正常人献血之后是很虚弱的,孔繁森年纪这么大了,身体又不好,更需要营养费去买些补品补补身子,孔繁森却用营养费干什么?
  4.“帮助”也是一个生词。我们看“助”字,是个什么旁?
  5.孔繁森真是拼尽了全力去帮助这三个孤儿上学啊。藏胞们知道了这件事,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们深情地唱道——(学生齐读)
  6.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在带领学生领悟课文文字时,抓住了两个生词“营养费、帮助”,通过朗读讨论,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让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再读再悟,再悟再表达,循序渐进。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孔繁森处处为别人着想,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情操。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文本角色,近距离接触文本。
  (四)结合板书试着复述课文
  1.感人的故事我们已经学完了。我们一起再讲讲这个故事,好吗?(结合板书,复述课文)
  2.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话,借助这些主要词语,将这个故事有条理地说出来,这种方法叫复述。
  【设计意图】怎样学会复述?抓住每一段的几个关键词语,结合词卡,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复述课文。词语的出示,降低了复述的难度,也教导学生怎样学习这种新的技能。
  三、指导写字
  1.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两个生字,谁来读?认读生字“优、秀”。
  2.你是怎么记住“优”字呢?
  3.“尤”字我们没学过,你怎么认识的呢?(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识字方法)
  4.一个学生代表班级参加写字比赛,写字的时候尤其认真,这就是“优”了。这个字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
  5.你是怎么记住“秀”字的呢?
  6.古人在造字的时候,“乃”字就像一只手,手上抓着禾苗,苗穗向下低垂,姿态清秀、美丽。“秀”字引申指人的外貌、姿态美或景物美。
  7.师范写,生书空。(上面的“禾”要写在横中线的上面,下面是一个“乃”字,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不能断)
  8.请同学们打开习字册,写字做到头正、肩平、身直、足安。(学生描红、书写、反馈)
  【设计意图】字源识字,并且注意识字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学习生字时可以查字典,也注意了方法的渗透。写字教学中,教师的范写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提醒要点过后,通过示范写字,让学生观察教师在写字过程中的行笔、顿笔,形象而直观,比反复提醒效果要好得多。
其他文献
一、二年级学生以写话为主,到了三年级开始接触习作。虽然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我已经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说话,到写一两句话来表达意愿了,也有个别学生能像模像样地写出一些日记或周记来。但到了三年级,正式接触了习作,学生还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怎样让学生在习作起步阶段学得轻松些呢?  一、围绕单元主题,设计系列小练笔  想要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就要遵循读写结合、循序渐进这一语文教学规律。单元课文与习作
期刊
一、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写话兴趣  低年级学生经验少,积累不多,如何让他们不畏瞑写话,喜欢写话?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写话。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画图配文。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按中高年级习作的要求去写,想必他们一定会在写话的启蒙道路上望而生畏。所以,我要求学生可以边写边画,即画出自己所想的,再以自己的画
期刊
《雨点》是一首简短、易懂的诗歌。在进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时,我们通常会把朗读和学习表达作为两个重要内容。于是,我就把“朗读”和“学习表达”整合起来,梳理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的认知关系:这篇课文有两条线,一条是科普知识线,即水流量的变化影响雨点的活动方式;一条是语言知识线,即拟人手法的运用,把雨点当作人来写,更加生动形象。朗读,不仅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而且要建立在读懂基础上的读好,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期刊
一、情境导入,教学生词“草地”  师:小朋友坐得真端正,老师奖励你们看一个美丽的地方。(出示“草地图”)你们看,这绿茵茵的草地,多好看呀!(出示词卡:草地)谁来读读这个词?  生:草地。  师:你读“草”字的声母c,牙齿对齐,读得真准!谁再来读?  生:草地。  师:看看图,草地多大呀!(指着词卡的拼音)“草”字的拼音里有个a,发音时嘴巴要张大,一齐再来读一遍。  生:草地。  师:“草”字下面还
期刊
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人们用它来反映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语文的实际运用,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就会黯然失色,‘江郎才尽’。”语用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以近期笔者参加的一次赛课活动为例,课堂中积累背诵、复述训练、情境对话、读写结合……可谓形式多样。但是细看下
期刊
叶圣陶说:“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面对“修改”,我们容易走进一个误区,一是让学生互改,二是由教师修改。互改不能说不行,但只局限于“字词、标点、通顺”。这条路,并不光鲜。首先,帮忙修改的学生并没有参与到作者叙述的事件中,几乎完全不清楚状况;其次,修改者对于作者的心理、感受只能揣测,有时会让文章偏离了真实,甚至失去了真情,改变了初衷。再说教师的修改,至多在修辞上能有所提升,或者将文章的立
期刊
一、初心是改革与创新的灵魂  “初心”,也说“本心”,即最初的心愿。从小学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最初要实现的总体愿望。“改革与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从辩证的角度看,初心是改革与创新的灵魂。然而,
期刊
近日有幸聆听了苏州陈飞老师上的《清平乐·村居》一课,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受到不少启发。梳理学习记录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此课的一些实践策略,或可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日常古诗词教学中的常见困惑。现整理如下,与君共享。  古诗词日常教学困惑一:古诗词年代久远,怎样有效拉近诗词与学生的距离?  ★同类主题巧勾连,认知背景有铺垫。《清平乐·村居》是写农村生活的。上课伊始,老师将学生耳熟能详的同类主题古诗组合呈现,几首
期刊
一、识字步子大一点,“认一个字”带“一群字”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的识写生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识字教学方面,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就五年级的学生基础情况来看,他们已经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从会写1600个字到2500个字的识字目标飞跃,对他们来说,学习汉字的目标将变成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此时,教学策略也应相应有所调整。  目前,我们的汉字教学
期刊
谈“语文核心素养”,不能不弄清它的上位概念“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什么?笔者不揣浅陋,斗胆尝试做个回答,希望能抛砖引玉。  简单地说,“素养”是人的行事力。“力”是“心力”,人的“行事力”是人“行事所具备的心力”。“心力”是什么?是人适应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与情境、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解决生活中的多种问题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指人的心理社会资源及统合心理社会资源产生效能的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