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素养教育——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展示
党和国家已经认识这一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郑重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表明公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战略主题,如何提升国民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一、“三元聚焦、生本定位”的学校特色确认模式
经过反复思考,我们采用了“三元聚焦、生本定位”的学校特色确认模式。
所谓“三元聚焦”,就是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的综合考虑,来发掘和确认学校的特色。天时,就是从时间上来看学校发展的可能性,包括过去的传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当前学校的特色可能给学校特色创建所带来的方向;地利,就是从空间上看学校发展的可能性,包括区域当前的特色和发展的方向,这些因素可以给学校特色的创建提供一定的方向;人和,就是学校利益相关人员的需求,在这些需求获得尽可能的满足的情况下,人际间的和谐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有关人员的需求,也为确定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
所谓“生本定位”,就是说最后我们所聚焦的特色,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的发展方面,一定是以学生为本的,不能笼统地以其他方面的特色,比如课程特色、文化特色、目标特色等来代替学生的特色。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最终定位树立了一个终极的标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天时上看,“培育公民素养”的学校定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符合学校已有基础;从地利上看,学校所出的区域,确定了要从学生的素养着手,培育合格的公民;从人和上来看,这样的定位符合各个利益相关人群的需求,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最后,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一个定位,恰恰就是一个生本定位,其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的真正发展。
二、核心文化的界定
(一)公民
公民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名词,然而真正理解这个概念的却并不多,也有不少人会觉得这个概念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民,而公民是共和国最为基本的构成,没有公民,就没有共和政体。
中华路小学的公民素养教育,是汲取了韩国、日本的公民经验,纠正西方公民概念的不足,以东方传统的和谐精神为基础,同时又强调维护公民的政治和法律权利,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
(二)素养
素养:就其本来含义而言,就是不自觉中所流淌出来的习惯,更具体来说,就是自动表现出来的品性和能力。
(三)公民素养
公民素养:个体自动表现出来的根据我国宪法所应具有的品性和能力。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学校提炼出公民素养的三大领域、六个关键素养:
1、人与自我:自主和自律
•自主: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比如在生活中,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教师和家长尊重学生做出的决定,但同时要让他们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在学习上,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能够学会的教师坚决不教,学生也需要制定计划,然后完成计划。
•自律: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在做些什么,自己所做的是否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利的后果。在学习上,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让他们养成学习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此外,自律还意味着学生群体要进行自主管理,各种自主管理委员会以及自我管理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成立起来。
2、人与他人:包容和守信
•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别人和我们想的并不一样,那些不一样的也并不一定是错的,因此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精神来看待他人,对他人的行为予以善意的理解。
•守信:主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承诺并兑现自己的诺言。
3、人与社会:关注与参与
•关注: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发生的事情,一方面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对社会的关心,对自我成长环境的关心,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参与:积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养成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活动的习惯和能力。
(四)公民素养教育
公民素养教育:是指以公民素养的养成为核心教育目的和价值追求的教育。
三、学校理念体系
学校理念体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教育理念为核心所构建的思想体系,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依循这样的体系来进行。一般来说,学校理念体系由教育理念、教育愿景和“一训三风”所构成。
【特色定位】公民素养教育
1. 有人可能会认为,“公民素养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特色是不是太空洞、太大了。这一言论的背后是把“学校特色”看做是某一方面的局部特征,比如“书法特色”、“国际象棋特色”、“泥塑特色”等。固然,对于一般的学校而言,上述特色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校鲜亮起来,提升学校的品牌,然而对于中华路这样的全面发展的学校而言,仅仅追求这样的特色显然并不妥当,因为中华路小学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有了一个比较高的、综合的品牌形象,学校应该拥有多个方面的特色而非一个方面的特色,如果仅仅只有一个局部有特色,则显然与品牌形象相违背。此外,就教育本身而言,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而非是局部的,不管是书法还是国际象棋、泥塑,都难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养分,全校都来做某一事情,实际上只能作为噱头而不能成为教育的根本。在这个意义上,特色对于中华路这样的品牌学校而言,在于形成一种思想,养成一种学校气质,从整体上而非局部凸显自己的特色。
2. 公民素养教育关注未来,也扎根现实,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这并不意味着公民素养教育仅仅是一套思想,相反,它非常重视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课程与教学、课外活动等的推行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既有思想根基又有外在可以显现的行为,同时也能够以此为根基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公民素养教育可以成为中华路小学的一种思想、一种气质,使中华路小学再次矗立在西部教育的潮头。
【教育理念】知行合一,养成公民
1. 知行合一是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重要思想,他认为知寓涵着行,行的过程也是知的过程,知和行名义上虽然是二,实际上是合一的。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打破“先知后行”、“知而不行”的弊端,为人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和方法策略。
2. 知行合一思想受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推崇。他在知行合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教育理念,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该理论强调“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生公民素养的提升,据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周边的社会出发来进行。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公民素养教育只会回到空洞的说教,没有任何作用。
3. 公民素养教育的核心在于“养成公民”而不在于“教成公民”。“养成公民”蕴含着“养成教育”的思想,也就是养成学生的公民习惯,进而形成公民能力和公民意识。在此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说教,而是要能够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对学生逐步熏陶,最终形成其习惯、能力和意识。
4. 该教育理念抓住了公民素养教育的关键,同时又把生活教育、养成教育的思想蕴含其中,具有重要的哲学基础和传统文化根基。在语言上,浅显易懂而不口水,很适合作为学校的教育理念。
【教育愿景】育中华的世界人,做世界的中华星!
1. 世界人,简单来说就是国际公民。中华路小学通过公民素养教育,使学生具备自主、自律、包容、参与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可以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较高的素养也会使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成为合格的国际公民。
2. 如前面所言,中华路小学的公民素养教育有两个重要的理论渊源:一个来自西方,强调民主自由,一个来自东方,强调和谐奉献。因此,这种公民素养教育,始终有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根底,尽管具有国际性,但同时拥有中华魂,是世界舞台上耀眼的中华之星。此外,我们期望经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终生难以忘记自己在中华路小学获得了成长,为其走向国际奠定了基础。
3. 育中华的世界人,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的;做世界的中华星,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的。二者相得益彰,使每一个中华人都需要为之付出的精神象征,大气蓬勃,富有象征意义,也富有鼓动性和宣传力,是学校发展最为凸显的口号。
【校训】关心天下事,做好身边事
1. “关心天下事,做好身边事”具体地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它一方面强调中华路小学的师生要有一个开阔的眼光来了解世界、关注世界,做到境界高远;另一方面,不管目光多么高远,一定要能够落到实地,从身边的事,从简单的事情做起,这样才能够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知,要宽广;行,要踏实,知行才能够真正合一。
2. 这一校训充满了哲理。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另一位古代哲人荀子也鲜明地指出:“能积微者速成”。关心天下事和做好身边事,是公民素养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只有心中有天下事,一个公民才知道如何去行动,才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中发现意义;只有做好身边事,一个公民才能够通过做好一个个细节来积累更大的成功,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所以这个校训虽然简单,但意义深远。
3. “关心天下事”源于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 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对于当下少年儿童过于自我中心,不愿去关心别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同时也对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校正。养成学生主动知晓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大事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
4. “做好身边事”是和天下事相对而言的小事、平常事,然而正是这些小事、平常事积少成多,就成就了一个人一生的品质和成败。这对于当下少年儿童知得多、行的少;说得好,做得糟的现象的校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就业,如果我们未来的教育不能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实践自己所知的精神和能力,不仅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业也十分堪忧。
5. 校训就是学生一生应该铭记的训诫,既体现学校精神也蕴含人生的哲理,同时具有一定的语言冲击力。“关心天下事,做好身边事”抓住了知行合一的核心,也是一个最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学生只要能够谨记这一训诫并付诸实施,就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始终胸怀宽广而脚踏实地,养成人生发展所需要的毅力,提升人生发展的信心,其人生成就则不可限量。
【校风】人人参与,各见其能
1. 校风是一个学校在核心理念指导下应该具有的风貌、风气。
2. 这一校风融合了公民素养的主要精髓。“人人参与”生动地体现了自主、平等、民主、责任等内涵。人人参与,强调的不是被迫参与,而是每一个人主动、自发地参与,体现了自主的精神;不是部分人参与,而是大家都要参与,体现了平等;人人参与,提出自己的意见,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为民主;人人都来参与,不能有任何借口不来参与,体现了中华路小学的师生为班级、学校、家庭、社会负责任的精神。“各见其能”则更好地体现了公民素养中尊重、和谐、合作的内涵。我有我的长处和能力,同时我也知道别人有别人的长处和能力,因此需要对别人尊重;别人的长处、能力乃至思想和我不同,这是正常的,我允许我的长处、能力和思想发挥作用,也要允许别人的长处、能力、思想发挥作用,如此方能和谐;每一个人的长处、能力、思想不同,因此大家有了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3. 这一校风还具有深刻的教育寓涵。首先,“人人参与,各见其能”体现了教育教学中应该具有的主体性原则,不管是教育教学还是身边事务,都需要学生人人参与,在参与中发挥不同的能力和作用。其次,“人人参与,各见其能”还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原则,虽然人人参与,但是与人与的能力是不同的,长处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不同的长处和能力,使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发挥;最后,“人人参与,各见其能”体现了多元智能思想,每一个人的优势能力是不同的,要根据学生的优势能力,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会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成长。
3. “人人参与,各见其能”包括了公民素养的两个重要核心:民主与和谐。在东泉会议上,至少有两位骨干教师都认为,民主与和谐,是中华路小学固有的风貌,也是学校辉煌发展之本,值得学校继续发扬下去,成为学校更加鲜明的风气。
4. “人人参与,各见其能”在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德育活动、学校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可以做到有效的具体化,使学校的理念落到实处。
【教风】潜心静气做教育,一言一行育真人
1. 教风就是教师在核心理念下所形成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理念和风气。
2. “潜心静气做教育,一言一行育真人”在中华路小学的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教育信念。所谓“潜心静气做教育”是指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公民,需要静下心来,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潜心静气”来自于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大会上的讲话。唯有潜心静气,教师才能够摒弃过于功利、喧嚣的教育思潮,真正把学生素养的提升看做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建基公民付出心血和汗水。所谓“一言一行育真人”,是指在公民素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身正为范。人的培养必须依靠人本身,在这个方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和家长是最好的榜样。教师和家长的儿童成长的“关键他人”,只有他们具有了公民的品性和能力,学生才会把拥有公民素养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在公民素养教育中,教师和家长不能依靠说教,而要依靠自己的魅力和素养,依靠自己的一言一行。“育真人”出自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华路小学培育的就是“知行合一”的真人,而不是有知识、无能力,懂道理、无行动的书呆子。
3. “潜心静气做教育,一言一行育真人”音韵铿锵,言浅意深,适合教师作为自己的教育信念加以记忆和坚持。
【学风】学习要明明白白,做事应踏踏实实
1. 学风是在核心理念指导下学生应该养成的习惯和风气。
2. “学习要明明白白,做事应踏踏实实”是知行合一更为深入的解释,也是校训“关心天下事,做好身边事”的深化。王阳明先生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做事明明白白,做事踏踏实实把如何由知而行、由行而知的道理清楚地说了出来。
3、“学习要明明白白,做事应踏踏实实”对仗工整,音韵晓畅,易于理解,方便记忆,适合作为学风。
党和国家已经认识这一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郑重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表明公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战略主题,如何提升国民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一、“三元聚焦、生本定位”的学校特色确认模式
经过反复思考,我们采用了“三元聚焦、生本定位”的学校特色确认模式。
所谓“三元聚焦”,就是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的综合考虑,来发掘和确认学校的特色。天时,就是从时间上来看学校发展的可能性,包括过去的传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当前学校的特色可能给学校特色创建所带来的方向;地利,就是从空间上看学校发展的可能性,包括区域当前的特色和发展的方向,这些因素可以给学校特色的创建提供一定的方向;人和,就是学校利益相关人员的需求,在这些需求获得尽可能的满足的情况下,人际间的和谐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有关人员的需求,也为确定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
所谓“生本定位”,就是说最后我们所聚焦的特色,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的发展方面,一定是以学生为本的,不能笼统地以其他方面的特色,比如课程特色、文化特色、目标特色等来代替学生的特色。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最终定位树立了一个终极的标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天时上看,“培育公民素养”的学校定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符合学校已有基础;从地利上看,学校所出的区域,确定了要从学生的素养着手,培育合格的公民;从人和上来看,这样的定位符合各个利益相关人群的需求,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最后,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一个定位,恰恰就是一个生本定位,其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的真正发展。
二、核心文化的界定
(一)公民
公民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名词,然而真正理解这个概念的却并不多,也有不少人会觉得这个概念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民,而公民是共和国最为基本的构成,没有公民,就没有共和政体。
中华路小学的公民素养教育,是汲取了韩国、日本的公民经验,纠正西方公民概念的不足,以东方传统的和谐精神为基础,同时又强调维护公民的政治和法律权利,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
(二)素养
素养:就其本来含义而言,就是不自觉中所流淌出来的习惯,更具体来说,就是自动表现出来的品性和能力。
(三)公民素养
公民素养:个体自动表现出来的根据我国宪法所应具有的品性和能力。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学校提炼出公民素养的三大领域、六个关键素养:
1、人与自我:自主和自律
•自主: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比如在生活中,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教师和家长尊重学生做出的决定,但同时要让他们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在学习上,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能够学会的教师坚决不教,学生也需要制定计划,然后完成计划。
•自律: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在做些什么,自己所做的是否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利的后果。在学习上,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让他们养成学习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此外,自律还意味着学生群体要进行自主管理,各种自主管理委员会以及自我管理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成立起来。
2、人与他人:包容和守信
•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别人和我们想的并不一样,那些不一样的也并不一定是错的,因此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精神来看待他人,对他人的行为予以善意的理解。
•守信:主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承诺并兑现自己的诺言。
3、人与社会:关注与参与
•关注: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发生的事情,一方面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对社会的关心,对自我成长环境的关心,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参与:积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养成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活动的习惯和能力。
(四)公民素养教育
公民素养教育:是指以公民素养的养成为核心教育目的和价值追求的教育。
三、学校理念体系
学校理念体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教育理念为核心所构建的思想体系,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依循这样的体系来进行。一般来说,学校理念体系由教育理念、教育愿景和“一训三风”所构成。
【特色定位】公民素养教育
1. 有人可能会认为,“公民素养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特色是不是太空洞、太大了。这一言论的背后是把“学校特色”看做是某一方面的局部特征,比如“书法特色”、“国际象棋特色”、“泥塑特色”等。固然,对于一般的学校而言,上述特色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校鲜亮起来,提升学校的品牌,然而对于中华路这样的全面发展的学校而言,仅仅追求这样的特色显然并不妥当,因为中华路小学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有了一个比较高的、综合的品牌形象,学校应该拥有多个方面的特色而非一个方面的特色,如果仅仅只有一个局部有特色,则显然与品牌形象相违背。此外,就教育本身而言,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而非是局部的,不管是书法还是国际象棋、泥塑,都难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养分,全校都来做某一事情,实际上只能作为噱头而不能成为教育的根本。在这个意义上,特色对于中华路这样的品牌学校而言,在于形成一种思想,养成一种学校气质,从整体上而非局部凸显自己的特色。
2. 公民素养教育关注未来,也扎根现实,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这并不意味着公民素养教育仅仅是一套思想,相反,它非常重视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课程与教学、课外活动等的推行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既有思想根基又有外在可以显现的行为,同时也能够以此为根基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公民素养教育可以成为中华路小学的一种思想、一种气质,使中华路小学再次矗立在西部教育的潮头。
【教育理念】知行合一,养成公民
1. 知行合一是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重要思想,他认为知寓涵着行,行的过程也是知的过程,知和行名义上虽然是二,实际上是合一的。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打破“先知后行”、“知而不行”的弊端,为人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和方法策略。
2. 知行合一思想受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推崇。他在知行合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教育理念,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该理论强调“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生公民素养的提升,据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周边的社会出发来进行。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公民素养教育只会回到空洞的说教,没有任何作用。
3. 公民素养教育的核心在于“养成公民”而不在于“教成公民”。“养成公民”蕴含着“养成教育”的思想,也就是养成学生的公民习惯,进而形成公民能力和公民意识。在此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说教,而是要能够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对学生逐步熏陶,最终形成其习惯、能力和意识。
4. 该教育理念抓住了公民素养教育的关键,同时又把生活教育、养成教育的思想蕴含其中,具有重要的哲学基础和传统文化根基。在语言上,浅显易懂而不口水,很适合作为学校的教育理念。
【教育愿景】育中华的世界人,做世界的中华星!
1. 世界人,简单来说就是国际公民。中华路小学通过公民素养教育,使学生具备自主、自律、包容、参与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可以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较高的素养也会使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成为合格的国际公民。
2. 如前面所言,中华路小学的公民素养教育有两个重要的理论渊源:一个来自西方,强调民主自由,一个来自东方,强调和谐奉献。因此,这种公民素养教育,始终有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根底,尽管具有国际性,但同时拥有中华魂,是世界舞台上耀眼的中华之星。此外,我们期望经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终生难以忘记自己在中华路小学获得了成长,为其走向国际奠定了基础。
3. 育中华的世界人,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的;做世界的中华星,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的。二者相得益彰,使每一个中华人都需要为之付出的精神象征,大气蓬勃,富有象征意义,也富有鼓动性和宣传力,是学校发展最为凸显的口号。
【校训】关心天下事,做好身边事
1. “关心天下事,做好身边事”具体地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它一方面强调中华路小学的师生要有一个开阔的眼光来了解世界、关注世界,做到境界高远;另一方面,不管目光多么高远,一定要能够落到实地,从身边的事,从简单的事情做起,这样才能够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知,要宽广;行,要踏实,知行才能够真正合一。
2. 这一校训充满了哲理。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另一位古代哲人荀子也鲜明地指出:“能积微者速成”。关心天下事和做好身边事,是公民素养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只有心中有天下事,一个公民才知道如何去行动,才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中发现意义;只有做好身边事,一个公民才能够通过做好一个个细节来积累更大的成功,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所以这个校训虽然简单,但意义深远。
3. “关心天下事”源于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 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对于当下少年儿童过于自我中心,不愿去关心别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同时也对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校正。养成学生主动知晓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大事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
4. “做好身边事”是和天下事相对而言的小事、平常事,然而正是这些小事、平常事积少成多,就成就了一个人一生的品质和成败。这对于当下少年儿童知得多、行的少;说得好,做得糟的现象的校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就业,如果我们未来的教育不能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实践自己所知的精神和能力,不仅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业也十分堪忧。
5. 校训就是学生一生应该铭记的训诫,既体现学校精神也蕴含人生的哲理,同时具有一定的语言冲击力。“关心天下事,做好身边事”抓住了知行合一的核心,也是一个最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学生只要能够谨记这一训诫并付诸实施,就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始终胸怀宽广而脚踏实地,养成人生发展所需要的毅力,提升人生发展的信心,其人生成就则不可限量。
【校风】人人参与,各见其能
1. 校风是一个学校在核心理念指导下应该具有的风貌、风气。
2. 这一校风融合了公民素养的主要精髓。“人人参与”生动地体现了自主、平等、民主、责任等内涵。人人参与,强调的不是被迫参与,而是每一个人主动、自发地参与,体现了自主的精神;不是部分人参与,而是大家都要参与,体现了平等;人人参与,提出自己的意见,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为民主;人人都来参与,不能有任何借口不来参与,体现了中华路小学的师生为班级、学校、家庭、社会负责任的精神。“各见其能”则更好地体现了公民素养中尊重、和谐、合作的内涵。我有我的长处和能力,同时我也知道别人有别人的长处和能力,因此需要对别人尊重;别人的长处、能力乃至思想和我不同,这是正常的,我允许我的长处、能力和思想发挥作用,也要允许别人的长处、能力、思想发挥作用,如此方能和谐;每一个人的长处、能力、思想不同,因此大家有了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3. 这一校风还具有深刻的教育寓涵。首先,“人人参与,各见其能”体现了教育教学中应该具有的主体性原则,不管是教育教学还是身边事务,都需要学生人人参与,在参与中发挥不同的能力和作用。其次,“人人参与,各见其能”还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原则,虽然人人参与,但是与人与的能力是不同的,长处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不同的长处和能力,使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发挥;最后,“人人参与,各见其能”体现了多元智能思想,每一个人的优势能力是不同的,要根据学生的优势能力,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会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成长。
3. “人人参与,各见其能”包括了公民素养的两个重要核心:民主与和谐。在东泉会议上,至少有两位骨干教师都认为,民主与和谐,是中华路小学固有的风貌,也是学校辉煌发展之本,值得学校继续发扬下去,成为学校更加鲜明的风气。
4. “人人参与,各见其能”在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德育活动、学校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可以做到有效的具体化,使学校的理念落到实处。
【教风】潜心静气做教育,一言一行育真人
1. 教风就是教师在核心理念下所形成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理念和风气。
2. “潜心静气做教育,一言一行育真人”在中华路小学的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教育信念。所谓“潜心静气做教育”是指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公民,需要静下心来,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潜心静气”来自于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大会上的讲话。唯有潜心静气,教师才能够摒弃过于功利、喧嚣的教育思潮,真正把学生素养的提升看做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建基公民付出心血和汗水。所谓“一言一行育真人”,是指在公民素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身正为范。人的培养必须依靠人本身,在这个方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和家长是最好的榜样。教师和家长的儿童成长的“关键他人”,只有他们具有了公民的品性和能力,学生才会把拥有公民素养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在公民素养教育中,教师和家长不能依靠说教,而要依靠自己的魅力和素养,依靠自己的一言一行。“育真人”出自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华路小学培育的就是“知行合一”的真人,而不是有知识、无能力,懂道理、无行动的书呆子。
3. “潜心静气做教育,一言一行育真人”音韵铿锵,言浅意深,适合教师作为自己的教育信念加以记忆和坚持。
【学风】学习要明明白白,做事应踏踏实实
1. 学风是在核心理念指导下学生应该养成的习惯和风气。
2. “学习要明明白白,做事应踏踏实实”是知行合一更为深入的解释,也是校训“关心天下事,做好身边事”的深化。王阳明先生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做事明明白白,做事踏踏实实把如何由知而行、由行而知的道理清楚地说了出来。
3、“学习要明明白白,做事应踏踏实实”对仗工整,音韵晓畅,易于理解,方便记忆,适合作为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