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多分类预后预测的深度集成优化方法

来源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诊疗前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预后分级,有利于揭示预后转归水平并指导治疗策略,提升方法的预测性能是实现精准医疗的重要指导。本文利用临床和影像组学的融合特征实施脑卒中的多分类预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特征的深度集成优化方法(IABC-DEL)模型,其特征选择方法为Embedded嵌入法和卡方检验,数据不平衡处理方式为Borderline-SMOTE算法,利用Stacking构建深度集成优化模型,基学习器包括深度神经网络(D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优化方法为改良人工蜂群算法(IABC)。研究结果表明,深度集成优化方法的预后预测性能优于经典方法和既往研究,Macro-F1 score为87.88%,Macro-AUC为96.27%,ACC为88.02%。因此,基于深度集成优化学习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模型可对临床诊治和预后康复提供指导意义,并为研究预测提供新的建模思路。
其他文献
<正>在2022中国无线电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平作了题为《关于移动通信频谱的思考和实践》的专题报告。报告中,张平院士首先介绍了频谱与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他指出,就我们所知,无线通信起源于频谱。频谱资源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应用频谱资源的技术也非常重要。
期刊
梳理了我国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和空间站的测控与通信技术设计状态和发展历程,提出了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系统逐步小型化、集成化、通用化、高性能的发展趋势。结合未来载人航天新阶段测控与通信技术的需求,给出了未来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可重构、智能化、批产化、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关键技术。
为了更准确地对混凝土渗透进行检测,使用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对设计的混凝土渗透试件进行检测。通过开发的图像评价模块综合主客观因素分析试验结果可得,ERT方法可以对混凝土渗透状况进行可视化处理,能定性分析渗透区域的范围。研究可以为混凝土渗透无损检测提供一种新的角度与方法。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季节预测系统SEAS5模式的历史回报数据和新疆98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利用距平符号一致率Pc、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距平相关系数ACC、时间相关系数TCC等方法,综合评估SEAS5模式对新疆1993—2019年月尺度气温和降水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SEAS5模式对新疆月气温、降水的总体预测性能较好,对降水趋势和量级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模式的预测性能存在明显的月
散文作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文体,是学生接触的主要文本。同时,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是作者对自身写作经验的有效总结以及实际感情的真实表达。
<正>近日,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资源保护高要求、空间规划高起点、用途管控高标准、土地利用高效率、矿产开发高水平、生态修复高品质、确权登记高速度、林草建设高颜值、勘探测绘高层次、为民服务高效能十个方面,推动全省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以“全方位推动”为横向维度,以“高质量发展”为纵向标尺,对全省自然资源工作开展作出全
期刊
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积淀、海纳百川的气质、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标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有机结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精神力量的指引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基于此,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进行了探析。
目的:探讨千金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预防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的不孕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于术后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千金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感染发生率、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2.00%(P<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也呈高速发展的趋势。中学生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各种问题。中学生在面对互联网中大量的垃圾信息、不良诱惑等时,应该学会规范自身行为,抵制不良诱惑,从而培养良好网络行为习惯。良好网络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将具体阐述如何提升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为掌握赵固二矿第1个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以11050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大采高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顶板运移特征。结果表明:(1)大采高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35 m,周期来压步距为17~19 m,开切眼处岩层移动角约为60°,在工作面推进240 m后,冒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高度分别为22、101、20 m。(2)当大采高工作面自开切眼推进30 m时,直接顶产生离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