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打造动感数学课堂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i1987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打造动感数学课堂是探究性教学的强烈诉求. 文章基于“解三角形”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作出反思:探究性教学需基于学生基础,将数学思维作为探究性教学的起点;基于互动交流,利用情感因素驱动学生一探究竟;基于学生本位,通过探究不息揭示数学本质.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解三角形;动感数学课堂
  [?] 问题的提出
  探究性教学观是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深入发展,也是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升级版”. 它着重强调不断探索和自主构建的学习过程,表现为以课本内容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组织、点拨和引导来精设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模式下实现教学目标,让数学课堂卓有成效,成为动感数学课堂. 因而,探究性教学的目标与活动都需要立足于能力生长的高度来进行,为学生的发展谋求最大利益.
  既然探究性教学是广大一线教师着重关注的话题,那么就更加需要我们积极去理解和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如何创新设计探究活动,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发现和生长能力的理念呢?抱着积极尝试和反思提升的情怀,笔者开设了一节“解三角形”的复习课,下面就摘取部分教学过程加以分析.
  [?] 教学片段实录
  1. 激趣布疑,引发探究
  问题1:已知△ABC中,内角A,B,C分别对应边a,b,c,且有a2=b(b+c),A=60°,试求B.
  效能分析:以问题驱动数学课堂是一线数学教师复习课教学的一大法宝. 这里从一道典型数学问题引入,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由初步感觉向着体验感知逐步迈进.
  2. 交流探究,精彩纷呈
  师:这是一道值得“一探究竟”的数学问题,请大家独立思考后,说一说解题思路.
  生1:根据cosA==和a2=b(b+c),可得=,从而有c=2b,a=b,所以cosB=,所以B=30°.
  师:思路清晰,很好. 生1出示的是一般性解法,其他同学有不同解法吗?
  生2:可以利用cosB求出结果.
  师:能说一说具体的解题过程吗?
  生2:cosB=====,从而得出cosB=,则有sinA=2sinBcosB=sin2B,所以A=2B或A+2B=180°(舍去),所以B=30°.
  师:哇!十分流畅且有创意的解法,其他人有没有不同的观点呢?
  生3:我也是利用cosB来探求的,不过和他的方法不同. 因为cosB==,从而得出cosB=,即2sinAcosB=sinB+sinC,则有cosB=sinB+sin(A+B)=sinB+cosB+sinB,化简后得出tanB=,所以B=30°.
  师:生3的解法也甚是精彩,看来思维的“预热”已经到位了,下面就让我们期待更多的新发现.
  生4:既然可以利用cosB求解,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利用cosC求解呢?cosC===,好像没办法化简下去了. (生4尴尬地摇了摇头)
  师:生4的联想是非常棒的,大家说是不是?既然有了思路,我们不妨试一试,看看是不是真的不可以. (学生展开了火热的讨论)
  生5:可以因式分解这个分式:cosC====. 之后的我还没有想到.
  师:非常棒!生5带领我们跨出了艰难的一步,下面该怎么办呢?
  生6:利用“边化角”,得出cosC=,则2sin2BcosC=2sinA·sinB-sinAsinC,后面的我好像也不会了……(其他学生也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师:要不老师来试一试?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等式左侧是3次,而右侧是2次,是否可以统一次数呢?显然,这里对等式左侧降次的难度系数太多,那就对等式右侧升次,则2sin2BcosC=2sin(B+C)sinB-sin(B+C)sinC,进一步得出2sin2BcosC=2sin2BcosC+2cosBsinCsinB-sinBcosC·sinC-cosBsin2C,化简后可得2cosBsinB=sinBcosC+cosBsinC,即sin2B=sin(B+C)=sinA,所以A=2B或A+2B=180°(舍去),所以B=30°. (学生立刻鼓起掌来,为教师的精彩解析过程,也为自己的深入探究)
  师:看!在我们的通力合作下,成功完成了这种方法的解题,这里凝聚着我们大家的智慧和思维!
  师(拾级而上):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本题果真完美吗?刚才我们通过几种方法探究这个问题,但从始至终选择的方法都是“余弦定理”,當然探究的过程中也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思维的归宿却总是“边化角”. 我们再回到问题的条件中,有何发现?(短暂的沉默后,有学生有了想法)
  生7:式子a2=b(b+c)为边的齐次式,可直接“边化角”.
  师:很敏捷的思路,要不再来尝试一下?
  生7:根据a2=b(b+c),可得sin2A=sinB(sinB+sinC),则sin2A-sin2B=sinB·sinC……(又一次思维卡壳)
  师:很不错,哪位同学能施以援手?
  生8:通过降次,得到-=sinBsinC,即cos2B-cos2A=2sinBsinC,得出cos[(A+B)-(A-B)]-cos[(A+B)+(A-B)]=2sinBsinC,即2sin(A+B)sin(A-B)=2sinBsinC,从而sin(A-B)=sinB,进一步得出A-B=B或A-B+B=180°(舍去),则A=2B,所以B=30°.
  师(总结):从刚才的探究过程可以看出,一道典型的数学问题有着无穷无尽的探究乐趣,而经过多番探索,你们觉得哪种解法最为简单?
  生9:还是生1的解法最简单.   师:非常正确,这种解法不仅简单而且也是最容易想到的.
  生10:那我们刚才的“万般折腾”有何意义?
  师:是否有意义呢?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效能分析:在掌握了解三角形问题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方法的形成过程,去倾听、去观察、去实践、去交流、去思考、去联想、去争辩,进而探究得出更多的解法和思路,收获更多的解三角形的方法,以便今后在应用这一解法求解这类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3. 探究不息,揭示本质
  问题2:已知△ABC中,内角A,B,C分别对应边a,b,c,且有a2=b(b+c),A=80°,试求B.
  师:现在用常规方法还能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沉思片刻后纷纷摇头)
  师:其他方法呢?(学生又纷纷点头,一下明白了本节课探究的意义)
  师:由此可见,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树立“一题多解”和“一题多探”的观念,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探到问题本质,理解数学. 那么,这道题一般方法真的没办法解决吗?
  生1:根据cosA====,从而有2sinBcosA=sinC-sinB,则2sinBcosA=sin(A+B)-sinB=sinAcosB+cosAsinB-sinB,则sinB=sinAcosB-cosAsinB=sin(A-B),进一步得出A-B=B或A-B+B=180°(舍去),则A=2B,所以B=40°.
  师:哇,非常好,让我们为生1的“探究不息”鼓掌!
  效能分析:通过一系列分析和思考,学生建构了自己的方法体系,而灵活运用却又是另一考验,通过变式问题提升学生选择思维的能力,并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中完善知识和方法,充分体验探究性教学的“探究不息”.
  [?] 教学反思
  1. 基于学生基础,将数学思维作为探究性教学的起点
  高中数学课堂时间少、任务紧,不少教师出于功利性目的,复习课中总是讲解各种各样的习题,介绍多种多样的解题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基础和感受,毫不关心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探究性教学中,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考虑到学生是一个动态而富有个性的主体,因此需将学生的思维作为起点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本课中,教师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预设,了解到学生的一般性思路和会出现的问题,以此开展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暴露学生的思维障碍,顺势而上进行点拨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而掌握一种又一种的解三角形的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2. 基于互动交流,利用情感因素驱动学生一探究竟
  动机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情绪、态度和意志的模式呈现,在探究性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情感因素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 基于互动交流的探究性课堂,学生能充分表达自身的思路和见解,师生之间连续不断地发问和探讨,这样的互动交流并不是仅仅传递了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更多的是充分利用情感因素驱动学生突破一个又一个障碍,在一探究竟之后体会成功的喜悦,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本课中,教师不断鼓励和倡导思维风暴,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努力去解决思维障碍,完善认知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觉到教师是真正认可自己的想法和回答的,从而增加了探究的幸福感,成就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探究中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3. 基于学生本位,通过探究不息揭示数学本质
  叶澜教授曾说: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在探究性教学的实施下,“学生本位”的理念是不可动摇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一个启发或问题,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让教与学的过程充满挑战和乐趣,使原有思维经验获得新的生命力. 本课中,教师通过问题指引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自然生成一个又一个源于学生基础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探究不息,打造动感数学课堂.
  总之,教学即探究,探究发现的历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重要渠道. 从而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基础,关注互动交流,關注学生本位,将数学思维作为探究性教学的起点,利用情感因素驱动学生一探究竟,通过探究不息揭示数学本质.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动感数学课堂.
其他文献
计算是小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可是学生会最容易出错,经常听到同事批改作业时,抱怨这儿的计算又错了。的确,低年级学生的计算经常会犯错,怎样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养成“两个看清”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在计算中,学生难免会出现粗心。“两看清”是我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学生在计算之前,我都会提醒他们,一要看清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二
期刊
【摘 要】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不同的人在各自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进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坚持“为了一切学生”,利用分层性教学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全面性等特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实现全体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学生
期刊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目前教育中仍存在的不足之处,就笔者所涉及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我们的教学中,确实还存在以下几个不足,本文就教学现状中的不足,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以求更大的突破。  第一,实践能力。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我们的教学中要能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有价值就必须实用,就小学生来讲,学生们学习的内容能否去解决实际
期刊
【摘 要】 案例式教学是数学学科问题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准确把握目标要义,紧密结合学生主体基础上,设置典型性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解答的活动。本文作者根据问题教学目标要求,结合问题案例内在特性,对开展案例性教学活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案例性教学;学习能力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内涵要义的集中展现,是教师教学理念实施的重要载体
期刊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和今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同时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呢?  一、看清楚  看清楚就是要求学生先用心把整个题目看一遍,再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何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如甲圆的半径是6厘米,乙圆的直径是8厘米, 甲圆的面积与乙圆的面积的比是多少? 
期刊
高中数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教师在教学时,完全要根据教学指导思想,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目的、特点和结构来培养学生的素质。在高中的教材中,导数占有重要的位置,突出的变化率的核心地位,以平均变化率作为微积分内容的开始是正确的,将导数作为一种极限来处理。本文主要根据高中数学导数教学中的一些特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准确把握导数教学的背景和概念  高中导数教学中,对导数的介绍
期刊
【摘 要】 问题解答过程就是知识内涵有效运用和实践技能有效锻炼的过程。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实践能力;学习能力  解决问题是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生运用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水平训练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践型技能人才,已成为国家和企业
期刊
浙江文科的立体几何问题中,2010年是线面角问题,2011年是二面角问题,2012年是线面角问题。线面角问题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主要题型。线面角问题的处理有很多种方法,本文就只针对立体几何法展开探究。  线面角问题对学生来说难点在于线面角的寻找,下面我们分三个层次谈谈如何寻找线面角。  线面角的确定关键是确定斜线的投影线,投影线确定的关键是确定面的垂线(一招)。面的垂线确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一式)
期刊
[摘 要] 数学建模是深化数学概念、原理、定理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情境问题的基本手段. 文章在分析基于数学建模的高中数学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以《三角函数的应用》为例探究了基于数学建模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 数学建模;高中数学;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相关概念和数学方法的深度理解,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而且也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
期刊
[摘 要] 分析高中数学教学的优秀传统,并且结合具体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发现在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有两个核心要素不能或缺,即经验与思维.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高度关注学生的先前经验,关注学生在数学知识建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努力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经验关联起来,努力将学生的思维整合到数学的范畴中.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方设法寻找到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点,在把握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