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罗森塔尔效应" 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望效应"。它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和学生学习成绩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知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确定期望目标,运用期望效应。
【关键词】 "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英语教学 "期望效应" 新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这些现象。现象1:课堂上受到老师偏爱的学生课堂发言和表现的机会多,这些学生会更加自信,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更多,成绩会更突出;反之那些受到白眼或冷落的学生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沮丧感,失去学习动力,成绩下降。现象2:某些在老师眼中的后进生,他们成为后进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使下,老师不能关注到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得不到老师积极有效的期待反馈。由于分数低,他们被老师和其他学生视为"后进生", 这种消极的期望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后进生"。 现象3:有些老师过分夸大了性别在智力结构上表现出的不平衡,如男性在数学能力、空间能力和抽象推理能力方面占优势,女性在言语能力、记忆能力方面占优势。使女生进入高中后对数理化的学习产生了恐惧感。直接导致高二分科时大量女生学习文科。以上现象的产生主要在于老师没有在教学中正确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望效应"。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爱慕之情果然使塑像"活"了起来。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森(A. L. Jacobson)教授在美国旧金山市奥克学校进行了实验。实验者对1-6 年级(每个年级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20%的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非和古德(Brophy & Good )对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他们认为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是: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和期望,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对教师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产生不同反应→教师的期待得到加强和印证→学生学习成绩沿着教师的期待而提高或降低。(王惠来 )
三.英语教学中影响"罗森塔尔效应"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1、客观因素:
学生的身体特征、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及学习态度都影响着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形成。一般来讲,教师对聪明漂亮、衣着整洁、行为大方得体的学生心存偏爱;女孩子比较乖、好管理、学习认真刻苦,也深得教师垂青,自然教师对这些同学的期望值比较高。另外,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测验数据,学生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及文化背景,还有以前教师的评语等也都会影响期望的形成。
2、主观因素:
首先,教师的性格。性格偏激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负效应;性格主动地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对学生产生期望;性格灵活的教师会根据反馈情况和出现的新形势来调整自己的期望。其次,教师对于智力的看法。认为智力是稳定的教师会根据对学生的期望把他们分成固定的层次,并根据这些期望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认为智力是可以持续增长的教师会向学生传递这样的期望:个体在学习速度及学习方式上的不同是很正常的,不管現在的成绩如何,每个人都有提高的机会。另外,教师的效能信念、教师的人才观及对学生的评价等也都影响着教师期望的形成。(边明华)
四."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1.注意调节和营造师生间的情感,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德国著名教育家弟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师生感情的激发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动的血液。我们可以借助语言、动作、表情、手势以及饱满的情绪来向学生传递期望情感。人的情绪、情感具有相互感染作用。板着面孔进课堂,在开课之前就人为的制造了跟学生之间的距离。我曾以学生知识基础差为理由,对部分学生产生反感情绪,这种态度也自然传递给了学生,使师生感情不太融洽,导致课堂气氛低沉,学生对英语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后来,我虽然认识到这种态度的不妥,但在很长的时期内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然而运动会期间,那些曾让我漠视的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他们那种为集体荣誉而战的精神深深触动和感染了我,我对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师的期待要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在思想上接受这种期待是关键所在。教师必须主动接触学生,要真诚关心、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把对学生的期望适时地表达出来。以运动会为契机,我找到了调节师生情感的好机会。我用饱满的热情对同学们在这次运动会的表现进行了总结。进入课堂后的第一句话就讲:"Congratulation!大家在运动场上那种顽强拼博,永不服输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我感谢你们,并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我同样对你们充满了信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密切配合,扬长避短,我相信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值得庆幸的是感情上的融洽带来了教学上的协调特别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学生逐步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请教,从被动接受到敢于直言质疑,不仅调动了班集体良好的学习情绪,也激励了老师讲解和发挥的情绪。
2.合理设置期待,激发学生成功感
作为英语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同时还要兼顾到他们的需要、爱好、兴趣。高一新生随着年龄的增涨,他们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希望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这一点也是笔者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①第四单元Warming up时的指导方针。本单元Warming up部分要求学生描述、讨论与地震有关的话题。要用英语去描述这些自然灾害和感受,对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这一部分设计成知识竞赛的方式。首先要求学生上网查找唐山、旧金山发生地震的相关信息(包括两座城市的位置,地震发生的时间、伤亡情况等)。其次,查询本世纪内发生的其他较大的地震。第三,找出描述地震的相关词汇。笔者选择本班口语较好的学生来主持,竞赛以问答的方式进行,例如1.Where is Tangshan? 2.When did the earthquake happen? 3.What do you think may happen before an earthquake?答对一道题得一面小红旗。最终以红旗的多少来决定各组的胜负。每组学生都作了精心的准备,材料之细使笔者感到惊讶。在下课前做总结时我对同学们说:"From these pictures , photos and information, we know that earthquake is very terrible, which can destroy everything. But it can not destroy our spirit .You should study harder. You are the hope of our country . Maybe one day some of you can predict where and when the earthquake will happen ."听完这一席话后,学生各个兴奋不已,从他们的面部表情笔者已看到了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不仅收集到了信息,重要地是在应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3.创造条件实现期待
倾注热情,激发自信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勇敢的付诸实践,让他们不断以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投入到学习当中,努力提高成绩,增强综合素质,争取成功。只有这样,他们的自信才能在成功的作用下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与学之间产生作用。教师应逐步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变成"导演",服务于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主角"。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①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在处理Warming up之前我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组。每个组分配不同的任务,通过书籍、杂志、图书馆、internet查找相关信息。第一组Differences in vocabulary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第二组Differences in spelling;第三组Differences in pronunciation;第四组Differences in grammar; 第五组Differences in cultures;第六组Differences in holidays。教师倡导和鼓励小组之间的合作,发挥每位成员的作用,在必要时给予相应的指导,第二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小组都争先恐后的来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通过对话形式,将所学过的英、美英语说法、用法不同之处按实际生活编成对话,由于课前准备的充分,对话完成的很顺利。这也为后半部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作好了铺垫。用这种方式处理,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孩子就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来。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的潜能,关键在于作为教师如何去开发、去引导、去激励,从而将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
4.掌握期望效应理论、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
教师应该熟练掌握期望效应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良好期望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思维能力、判断力等。仅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好坏是不科学的,也违背了人才的多样性标准。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有效途径,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过滤、评价,进而对不同学生形成不同的期望,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的评价标准应是与其过去相比,这样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教师和同伴的积极评价,排除竞争性、防御性的心理气氛对学生自信心的消极影响。如笔者在班内开展"STAR OF THE HOPE"评选。希望通过评选帮助学生树立更明确的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每周五把学生的不记名投票结果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评出"希望之星"(1-3人),并将获奖学生的照片张贴在设计成星形的彩纸上,公布在"STAR OF THE HOPE"栏内。能使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改革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学期评价方式。学期成绩计算的办法是:学期成绩=形成性评价成绩+终结性评价成绩。形成性评价总分数30分。终结性评价成绩即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计算为100分×70%)。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内隐的潜质,即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发挥自己潜能的欲望。这种潜质普遍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一旦被教师的期望和爱心所激发,就会或快或慢、或迟或早的展现其积极方面 。
五.结束语
笔者在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英语教学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困惑。
1.如何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学生都是有个性差异的,如果学生认为期望的目标高不可攀,便会望而却步,或者是期待的目标太低,就会缺乏激励性,难以发挥学生的潜力。
2. 如何处理好"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隐含性和持久性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有些学生的变化很明显,有些学生又让人很难发现有显著的提高,这不免讓人疑惑,究竟我的期望效应有没有产生作用呢?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发展呢?
参考文献
[1] 边明华.教师期望效应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
[2] 王蕾.教师期望效应最优化的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12-1
[3] 王惠来/汪波.论教师期待效应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5),22-27
[4] 陈平文.教师期望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 报,2005,(4):99-101.
[5] [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唐晓杰,崔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 "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英语教学 "期望效应" 新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这些现象。现象1:课堂上受到老师偏爱的学生课堂发言和表现的机会多,这些学生会更加自信,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更多,成绩会更突出;反之那些受到白眼或冷落的学生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沮丧感,失去学习动力,成绩下降。现象2:某些在老师眼中的后进生,他们成为后进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使下,老师不能关注到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得不到老师积极有效的期待反馈。由于分数低,他们被老师和其他学生视为"后进生", 这种消极的期望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后进生"。 现象3:有些老师过分夸大了性别在智力结构上表现出的不平衡,如男性在数学能力、空间能力和抽象推理能力方面占优势,女性在言语能力、记忆能力方面占优势。使女生进入高中后对数理化的学习产生了恐惧感。直接导致高二分科时大量女生学习文科。以上现象的产生主要在于老师没有在教学中正确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望效应"。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爱慕之情果然使塑像"活"了起来。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森(A. L. Jacobson)教授在美国旧金山市奥克学校进行了实验。实验者对1-6 年级(每个年级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20%的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非和古德(Brophy & Good )对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他们认为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是: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和期望,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对教师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产生不同反应→教师的期待得到加强和印证→学生学习成绩沿着教师的期待而提高或降低。(王惠来 )
三.英语教学中影响"罗森塔尔效应"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1、客观因素:
学生的身体特征、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及学习态度都影响着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形成。一般来讲,教师对聪明漂亮、衣着整洁、行为大方得体的学生心存偏爱;女孩子比较乖、好管理、学习认真刻苦,也深得教师垂青,自然教师对这些同学的期望值比较高。另外,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测验数据,学生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及文化背景,还有以前教师的评语等也都会影响期望的形成。
2、主观因素:
首先,教师的性格。性格偏激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负效应;性格主动地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对学生产生期望;性格灵活的教师会根据反馈情况和出现的新形势来调整自己的期望。其次,教师对于智力的看法。认为智力是稳定的教师会根据对学生的期望把他们分成固定的层次,并根据这些期望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认为智力是可以持续增长的教师会向学生传递这样的期望:个体在学习速度及学习方式上的不同是很正常的,不管現在的成绩如何,每个人都有提高的机会。另外,教师的效能信念、教师的人才观及对学生的评价等也都影响着教师期望的形成。(边明华)
四."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1.注意调节和营造师生间的情感,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德国著名教育家弟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师生感情的激发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动的血液。我们可以借助语言、动作、表情、手势以及饱满的情绪来向学生传递期望情感。人的情绪、情感具有相互感染作用。板着面孔进课堂,在开课之前就人为的制造了跟学生之间的距离。我曾以学生知识基础差为理由,对部分学生产生反感情绪,这种态度也自然传递给了学生,使师生感情不太融洽,导致课堂气氛低沉,学生对英语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后来,我虽然认识到这种态度的不妥,但在很长的时期内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然而运动会期间,那些曾让我漠视的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他们那种为集体荣誉而战的精神深深触动和感染了我,我对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师的期待要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在思想上接受这种期待是关键所在。教师必须主动接触学生,要真诚关心、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把对学生的期望适时地表达出来。以运动会为契机,我找到了调节师生情感的好机会。我用饱满的热情对同学们在这次运动会的表现进行了总结。进入课堂后的第一句话就讲:"Congratulation!大家在运动场上那种顽强拼博,永不服输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我感谢你们,并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我同样对你们充满了信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密切配合,扬长避短,我相信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值得庆幸的是感情上的融洽带来了教学上的协调特别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学生逐步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请教,从被动接受到敢于直言质疑,不仅调动了班集体良好的学习情绪,也激励了老师讲解和发挥的情绪。
2.合理设置期待,激发学生成功感
作为英语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同时还要兼顾到他们的需要、爱好、兴趣。高一新生随着年龄的增涨,他们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希望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这一点也是笔者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①第四单元Warming up时的指导方针。本单元Warming up部分要求学生描述、讨论与地震有关的话题。要用英语去描述这些自然灾害和感受,对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这一部分设计成知识竞赛的方式。首先要求学生上网查找唐山、旧金山发生地震的相关信息(包括两座城市的位置,地震发生的时间、伤亡情况等)。其次,查询本世纪内发生的其他较大的地震。第三,找出描述地震的相关词汇。笔者选择本班口语较好的学生来主持,竞赛以问答的方式进行,例如1.Where is Tangshan? 2.When did the earthquake happen? 3.What do you think may happen before an earthquake?答对一道题得一面小红旗。最终以红旗的多少来决定各组的胜负。每组学生都作了精心的准备,材料之细使笔者感到惊讶。在下课前做总结时我对同学们说:"From these pictures , photos and information, we know that earthquake is very terrible, which can destroy everything. But it can not destroy our spirit .You should study harder. You are the hope of our country . Maybe one day some of you can predict where and when the earthquake will happen ."听完这一席话后,学生各个兴奋不已,从他们的面部表情笔者已看到了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不仅收集到了信息,重要地是在应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3.创造条件实现期待
倾注热情,激发自信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勇敢的付诸实践,让他们不断以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投入到学习当中,努力提高成绩,增强综合素质,争取成功。只有这样,他们的自信才能在成功的作用下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与学之间产生作用。教师应逐步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变成"导演",服务于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主角"。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①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在处理Warming up之前我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组。每个组分配不同的任务,通过书籍、杂志、图书馆、internet查找相关信息。第一组Differences in vocabulary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第二组Differences in spelling;第三组Differences in pronunciation;第四组Differences in grammar; 第五组Differences in cultures;第六组Differences in holidays。教师倡导和鼓励小组之间的合作,发挥每位成员的作用,在必要时给予相应的指导,第二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小组都争先恐后的来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通过对话形式,将所学过的英、美英语说法、用法不同之处按实际生活编成对话,由于课前准备的充分,对话完成的很顺利。这也为后半部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作好了铺垫。用这种方式处理,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孩子就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来。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的潜能,关键在于作为教师如何去开发、去引导、去激励,从而将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
4.掌握期望效应理论、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
教师应该熟练掌握期望效应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良好期望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思维能力、判断力等。仅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好坏是不科学的,也违背了人才的多样性标准。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有效途径,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过滤、评价,进而对不同学生形成不同的期望,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的评价标准应是与其过去相比,这样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教师和同伴的积极评价,排除竞争性、防御性的心理气氛对学生自信心的消极影响。如笔者在班内开展"STAR OF THE HOPE"评选。希望通过评选帮助学生树立更明确的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每周五把学生的不记名投票结果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评出"希望之星"(1-3人),并将获奖学生的照片张贴在设计成星形的彩纸上,公布在"STAR OF THE HOPE"栏内。能使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改革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学期评价方式。学期成绩计算的办法是:学期成绩=形成性评价成绩+终结性评价成绩。形成性评价总分数30分。终结性评价成绩即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计算为100分×70%)。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内隐的潜质,即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发挥自己潜能的欲望。这种潜质普遍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一旦被教师的期望和爱心所激发,就会或快或慢、或迟或早的展现其积极方面 。
五.结束语
笔者在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英语教学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困惑。
1.如何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学生都是有个性差异的,如果学生认为期望的目标高不可攀,便会望而却步,或者是期待的目标太低,就会缺乏激励性,难以发挥学生的潜力。
2. 如何处理好"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隐含性和持久性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有些学生的变化很明显,有些学生又让人很难发现有显著的提高,这不免讓人疑惑,究竟我的期望效应有没有产生作用呢?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发展呢?
参考文献
[1] 边明华.教师期望效应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
[2] 王蕾.教师期望效应最优化的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12-1
[3] 王惠来/汪波.论教师期待效应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5),22-27
[4] 陈平文.教师期望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 报,2005,(4):99-101.
[5] [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唐晓杰,崔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