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利用区位熵系数构建模型,测算2005—2013年宁夏三次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宁夏三次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贡献度很小,都接近于0。因而得出以下结论:产业集聚有利于产出增长,产业集聚程度的增加可以提升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但这种贡献率的大小更多的受到产业集聚程度动态变化过程的影响,而非某一个或某几个特 定年份集聚程度的大小。
关键词:产业集聚;产出增长;贡献率;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区位熵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8-000-03
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产业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的发展,使得各产业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这种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出现的产业集群现象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尽管学术界对于“集聚经济”的研究结果尚有分歧,但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产业集聚能够促进产业发展,为了更好地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经济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其中,增长极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区域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影响。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极是一种资本、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定区域,这些区域通过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周边区域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波特在发展和完善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强调了知识、技术创新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认为产业集聚有利于在产业内部形成这种创新要素,进而通过关联企业的溢出或模仿效应使得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波特认为在一个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可以形成上下游的配套关系,进行更有效地合作,提高专门化水平,从而增强产业集群中各企业的竞争力。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国内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集聚经济”的作用,童馨乐等(2009)发现服务业集聚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服务业集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促进了服务业增长[1]。黄海平等(2010)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从专业化角度分析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集聚有利于产出增长[2]。
以往的研究结果大都表明,产业集聚有利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生产要素向特定地区集中,从而加速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增长。那么,在技术水平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宁夏,我们同样能发现产业内部由企业集聚带来的这种正外部性吗?如果三次产业集聚确实对产出增长产生了贡献,这种贡献的程度又是多少?为此,本文以宁夏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为例进行探究,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模型建立与指标选取
对于集聚带来的产出增长问题,国内外学者最常用的检验方法就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本文在借鉴王艳荣、刘从政(2012)研究安徽农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贡献率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计量模型[3]。
(一)模型的选取与修正
首先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基本模型为:
(1)
其中,Yt、Kt、Lt分别代表某地区某产业第t年的产出水平,资本投入水平和劳动投入水平,A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一般归结为技术改进或制度变迁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对产出水平的贡献,α、β表示资本与劳动力的產出弹性,e表示随机误差项和其他影响产出增长的因素。设规模报酬不变,即α β=1,则可以对方程(1)两边同时除以Lt,得到:
(2)
其中,表示某地区某产业第t年的人均产出水平,表示某地区某产业第t年的人均固定资本存量,α表示人均资本存量产出弹性系数。为解释三次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影响,本文假定三次产出增长不仅受到要素投入的影响,也受到三次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设:
(3)
其中,LQt表示某产业第t年的集聚程度,θ为参数,λt为随机误差项。再将方程(3)带入方程(2),并对两边取对数,可得到一个线性方程,即为本文最终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
(4)
(二)变量的确定
1.产出水平(Y):用以2002年为基期的三次产业实际生产总值衡量。
2.劳动投入水平(L):用历年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口表示。
3.资本投入水平(K):资本投入应用资本流量衡量,但现有的统计资料中查询不到资本流量,本文采用大多数文献的做法,用资本存量进行核算,运用永续盘存法统一折算成2002年的价格,计算公式为:
(5)
其中,表示第t年某产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因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无法获得分行业的数据,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可以查到,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基本数据资料来源就是固定资产投资额,所以本文用三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δ表示折旧率,对此没有权威标准,本文采用大多数文献使用的5%。关于基期资本存量,本文以徐现祥等在2010年测算的宁夏2002年第一产业资本存量15.6亿元,第二产业资本存量157亿元,第三产业资本存量222.1亿元为基准[4],然后根据公式(5)计算出其他年份的资本存量。
4.产业集聚程度(LQ):本文选用区位熵表示产业的集聚程度,区位熵是指一个地区某种产业或产品生产在全国的产业或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与该地区某项指标占全国该项指标比重之比,某区域某个产业的区位熵越大,说明该产业越集中于该区域,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
(6)
本文计算的是宁夏三次产业的集聚程度,所以选取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指标,(6)式中表示第j个地区i行业的区位熵,表示第j个地区i行业的生产总值,表示第j个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表示i行业在全国的生产总值,表示全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二、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 LQ值的计算结果
根据LQ值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宁夏三次产业在2004—2013年的LQ系数,并以此来判断在研究时间范围内,宁夏三次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情况,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宁夏的三次产业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集聚现象,但集聚程度和变动过程不尽相同。其中,第二产业的集聚程度最高,除了2005年,其LQ系数在其余年份均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在宁夏的生产专业化水平超过了全国平均值,存在额外的集聚,第二产业是宁夏的专业化部门;第一产业的集聚程度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所上升,但从总体上来看是下降的,其LQ系数在2012年达到最低值0.85,与2004年的最高值1.05相比,降幅为0.2;第三产业的集聚程度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其LQ系数在2005年升至1.05后,就一直维持在0.95左右,虽然数值上也略有减少,但第三产业集聚程度的降幅并没有第一产业明显。
(二)模型估计结果
在计算出宁夏三次产业的LQ值后,本文对模型(4)进行了回归分析。在进行模型的估计之前需要确定适当的回归方法,本文首先通过F统计量检验判断应该采用混合回归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F统计量检验拒绝原假设,即不采用混合回归模型。然后,本文又用Hausman检验比较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的P值也小于5%,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最终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2。
表2显示,解释变量Ln(K/L)与 LQ的相关系数分别为1.140和3.430,都为正值,且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LQ、Ln(K/L)与Y之间都呈正相关关系。模型整体统计量调整的R2为0.871, DW值为0.736,说明模型整体的拟合度比较好,且不存在伪回归,回归结果是可信的。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得到关于宁夏三次产业集聚与产出增长关系的方程:
LnY=-9.856 1.140LnK-0.140LnL 3.430LQ μ (7)
对方程(7)求时间t的导数,得到方程(8),再将方程(8)变换为方程(9),并加入随机误差项,就得到一个计算产出增长率的方程:
(8)
(9)
其中,表示产出增长率,表示资本存量增长率,表示劳动力增长率,代表产业集聚增长率,μ表示其他影响产出增长率的因素。
方程(9)表明,三次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長有正向影响,产业集聚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关产业将增长6.640LQ个百分点。说明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贡献率的大小是由产业集聚程度和产业集聚增长率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某一年份的集聚程度和增长率越大,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就越大;且贡献率的正负是由集聚增长率的正负决定的。
(三)三次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贡献率的测算
根据产出增长率方程,本文对宁夏三次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宁夏三次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均接近于0,其中贡献率最小的是第一产业,为-0.062,贡献率最大的第三产业也仅为0.050,且第一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负,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宁夏第一产业的集聚程度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导致第一产业的集聚程度增长率在大多数年份都呈负值状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虽然为正,但基本保持稳定,说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尽管第二产业是宁夏的专门化部门,其LQ系数大于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贡献率的波动幅度比第二产业大,对应的,第三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也大于第二产业,这证明,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贡献率的大小不仅与产业的集聚程度有关,还与集聚程度的变化率密切相关。
从理论上来说,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在本文的实证检验过程中,发现宁夏的三次产业集聚与产出增长之间虽然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贡献率接近于0。这说明,宁夏三次产业的集聚程度并没有显著增强,导致区域产业的联动性效果不好,没有充分发挥出产业集聚的效应,现阶段拉动三次产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是投入大量的劳动和资本要素。同时,从实证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集聚程度虽然是影响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贡献率大小的关键因素,但这种贡献更多的体现在集聚程度增长率的变化上。因而,宁夏应该不断加强各经济主体间的联系,逐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将产业发展重点放在如何保持产业集聚程度稳定持续增长上,这比单纯追求某一年分产业聚集程度的扩大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童馨乐,杨向阳等.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9(6).
[2]黄海平,龚新蜀等.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3]王艳荣,刘从政.农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贡献率的测度与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5).
[4]徐现祥,周吉梅等.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24(5).
[5]李兰,李秉坤,等.黑龙江省产业集群测度及发展情况评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2).
作者简介:王黎欣(1991-),女,甘肃金昌人,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
关键词:产业集聚;产出增长;贡献率;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区位熵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8-000-03
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产业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的发展,使得各产业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这种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出现的产业集群现象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尽管学术界对于“集聚经济”的研究结果尚有分歧,但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产业集聚能够促进产业发展,为了更好地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经济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其中,增长极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区域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影响。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极是一种资本、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定区域,这些区域通过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周边区域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波特在发展和完善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强调了知识、技术创新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认为产业集聚有利于在产业内部形成这种创新要素,进而通过关联企业的溢出或模仿效应使得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波特认为在一个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可以形成上下游的配套关系,进行更有效地合作,提高专门化水平,从而增强产业集群中各企业的竞争力。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国内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集聚经济”的作用,童馨乐等(2009)发现服务业集聚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服务业集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促进了服务业增长[1]。黄海平等(2010)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从专业化角度分析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集聚有利于产出增长[2]。
以往的研究结果大都表明,产业集聚有利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生产要素向特定地区集中,从而加速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增长。那么,在技术水平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宁夏,我们同样能发现产业内部由企业集聚带来的这种正外部性吗?如果三次产业集聚确实对产出增长产生了贡献,这种贡献的程度又是多少?为此,本文以宁夏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为例进行探究,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模型建立与指标选取
对于集聚带来的产出增长问题,国内外学者最常用的检验方法就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本文在借鉴王艳荣、刘从政(2012)研究安徽农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贡献率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计量模型[3]。
(一)模型的选取与修正
首先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基本模型为:
(1)
其中,Yt、Kt、Lt分别代表某地区某产业第t年的产出水平,资本投入水平和劳动投入水平,A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一般归结为技术改进或制度变迁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对产出水平的贡献,α、β表示资本与劳动力的產出弹性,e表示随机误差项和其他影响产出增长的因素。设规模报酬不变,即α β=1,则可以对方程(1)两边同时除以Lt,得到:
(2)
其中,表示某地区某产业第t年的人均产出水平,表示某地区某产业第t年的人均固定资本存量,α表示人均资本存量产出弹性系数。为解释三次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影响,本文假定三次产出增长不仅受到要素投入的影响,也受到三次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设:
(3)
其中,LQt表示某产业第t年的集聚程度,θ为参数,λt为随机误差项。再将方程(3)带入方程(2),并对两边取对数,可得到一个线性方程,即为本文最终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
(4)
(二)变量的确定
1.产出水平(Y):用以2002年为基期的三次产业实际生产总值衡量。
2.劳动投入水平(L):用历年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口表示。
3.资本投入水平(K):资本投入应用资本流量衡量,但现有的统计资料中查询不到资本流量,本文采用大多数文献的做法,用资本存量进行核算,运用永续盘存法统一折算成2002年的价格,计算公式为:
(5)
其中,表示第t年某产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因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无法获得分行业的数据,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可以查到,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基本数据资料来源就是固定资产投资额,所以本文用三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δ表示折旧率,对此没有权威标准,本文采用大多数文献使用的5%。关于基期资本存量,本文以徐现祥等在2010年测算的宁夏2002年第一产业资本存量15.6亿元,第二产业资本存量157亿元,第三产业资本存量222.1亿元为基准[4],然后根据公式(5)计算出其他年份的资本存量。
4.产业集聚程度(LQ):本文选用区位熵表示产业的集聚程度,区位熵是指一个地区某种产业或产品生产在全国的产业或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与该地区某项指标占全国该项指标比重之比,某区域某个产业的区位熵越大,说明该产业越集中于该区域,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
(6)
本文计算的是宁夏三次产业的集聚程度,所以选取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指标,(6)式中表示第j个地区i行业的区位熵,表示第j个地区i行业的生产总值,表示第j个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表示i行业在全国的生产总值,表示全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二、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 LQ值的计算结果
根据LQ值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宁夏三次产业在2004—2013年的LQ系数,并以此来判断在研究时间范围内,宁夏三次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情况,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宁夏的三次产业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集聚现象,但集聚程度和变动过程不尽相同。其中,第二产业的集聚程度最高,除了2005年,其LQ系数在其余年份均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在宁夏的生产专业化水平超过了全国平均值,存在额外的集聚,第二产业是宁夏的专业化部门;第一产业的集聚程度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所上升,但从总体上来看是下降的,其LQ系数在2012年达到最低值0.85,与2004年的最高值1.05相比,降幅为0.2;第三产业的集聚程度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其LQ系数在2005年升至1.05后,就一直维持在0.95左右,虽然数值上也略有减少,但第三产业集聚程度的降幅并没有第一产业明显。
(二)模型估计结果
在计算出宁夏三次产业的LQ值后,本文对模型(4)进行了回归分析。在进行模型的估计之前需要确定适当的回归方法,本文首先通过F统计量检验判断应该采用混合回归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F统计量检验拒绝原假设,即不采用混合回归模型。然后,本文又用Hausman检验比较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的P值也小于5%,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最终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2。
表2显示,解释变量Ln(K/L)与 LQ的相关系数分别为1.140和3.430,都为正值,且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LQ、Ln(K/L)与Y之间都呈正相关关系。模型整体统计量调整的R2为0.871, DW值为0.736,说明模型整体的拟合度比较好,且不存在伪回归,回归结果是可信的。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得到关于宁夏三次产业集聚与产出增长关系的方程:
LnY=-9.856 1.140LnK-0.140LnL 3.430LQ μ (7)
对方程(7)求时间t的导数,得到方程(8),再将方程(8)变换为方程(9),并加入随机误差项,就得到一个计算产出增长率的方程:
(8)
(9)
其中,表示产出增长率,表示资本存量增长率,表示劳动力增长率,代表产业集聚增长率,μ表示其他影响产出增长率的因素。
方程(9)表明,三次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長有正向影响,产业集聚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关产业将增长6.640LQ个百分点。说明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贡献率的大小是由产业集聚程度和产业集聚增长率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某一年份的集聚程度和增长率越大,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就越大;且贡献率的正负是由集聚增长率的正负决定的。
(三)三次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贡献率的测算
根据产出增长率方程,本文对宁夏三次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宁夏三次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均接近于0,其中贡献率最小的是第一产业,为-0.062,贡献率最大的第三产业也仅为0.050,且第一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负,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宁夏第一产业的集聚程度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导致第一产业的集聚程度增长率在大多数年份都呈负值状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虽然为正,但基本保持稳定,说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尽管第二产业是宁夏的专门化部门,其LQ系数大于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贡献率的波动幅度比第二产业大,对应的,第三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也大于第二产业,这证明,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贡献率的大小不仅与产业的集聚程度有关,还与集聚程度的变化率密切相关。
从理论上来说,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在本文的实证检验过程中,发现宁夏的三次产业集聚与产出增长之间虽然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贡献率接近于0。这说明,宁夏三次产业的集聚程度并没有显著增强,导致区域产业的联动性效果不好,没有充分发挥出产业集聚的效应,现阶段拉动三次产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是投入大量的劳动和资本要素。同时,从实证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集聚程度虽然是影响产业集聚对产出增长贡献率大小的关键因素,但这种贡献更多的体现在集聚程度增长率的变化上。因而,宁夏应该不断加强各经济主体间的联系,逐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将产业发展重点放在如何保持产业集聚程度稳定持续增长上,这比单纯追求某一年分产业聚集程度的扩大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童馨乐,杨向阳等.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9(6).
[2]黄海平,龚新蜀等.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3]王艳荣,刘从政.农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贡献率的测度与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5).
[4]徐现祥,周吉梅等.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24(5).
[5]李兰,李秉坤,等.黑龙江省产业集群测度及发展情况评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2).
作者简介:王黎欣(1991-),女,甘肃金昌人,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