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主题四种文体的写作训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qz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大型联考之前,作文指导必不可少;但由于时间较紧,很难面面俱到。如果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四种体裁写法的训练。效果往往较好。
  
  首先是选一则材料做审题训练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个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德得出的结论,被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然后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有一些学生会以为这则材料的主题是“不迷信权威”、“要有怀疑精神”、“尊重名人而不盲目崇拜”之类;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好奇心”来确立最佳主题——“好奇心往往是发明或创新的原动力”、“好奇心常常是创新的起点”、“好奇心有时带给你意外的收获”等等。
  在“后话题”时代,审题训练有时比写作更重要。
  
  其次是指导写作四种文体的作文
  
  我们高考中常用的文体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和杂文。
  以下是围绕“好奇心往往是发明或创新的原动力”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写作文体特征明显的四种文体的文章。
  
  一、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要叙事。叙事要清楚,要有波折;抒情与议论要有一些,但不宜过多。记叙文得高分的手段,扣除语言因素,主要是三点:一是细节描写成功,二是选材很能打动人,三是情节曲折。细节描写难度最大,选出催人泪下的素材对生活经历单调的学生来说也非易事,最快捷有效的做法莫过于制造波折了。南京师范大学的何永康教授曾说过把记叙文当小小说来写,这真正是点中了记叙文的脉!小小说人物少,情节简单,字数可以控制在800至2000,最适合考试作文。
  制造波折,说白了就是好事多磨。
  下面是我为学生编造的故事《好奇的铁匠儿子》。
  ①铁匠8岁的儿子很好奇。经常问公鸡为什么不下蛋之类的问题,弄得墨水不多的铁匠哭笑不得。
  ②后来铁匠的儿子经常问父亲“木头会浮在水面上,铁也会浮在水面上吗?”铁匠斩钉截铁的告诉儿子:不能,永远不能。
  ③儿子于是喜欢摆弄父亲的工具,他想弄出一个能浮在水面的“铁”来。儿子被烧红的铁块烫伤脚,差点残废了。这让铁匠很恼火。铁匠下狠心揍了儿子一顿,然后将他打铁用的铁锤、铁砧以及生铁搬到村外的小河边。叫儿子去看“铁是不是浮得起来”。随着儿子的惊呼声,铁匠将他吃饭的家什逐一扔进了小河。
  ④读了书的儿子似乎不再那么好奇了。
  ⑤几年后的某个深夜,熟睡的铁匠被叮叮当当的声音吵醒。儿子在动作麻利地打铁,似乎在敲一个碟子。铁匠真的看到“铁”浮起来了。
  ⑥铁匠的儿子初中毕业后不上学了,打死也不去,他要弄“浮铁”。铁匠生病了。
  ⑦后来铁匠的儿子真就敲出了一条小铁船,沿着村外小河离开了山村。
  ⑧几年后,在外面打工的村民过年回来告诉老铁匠,他儿子出息了,在大城市里造会飞的“铁”。铁匠骂那村民“放屁!”
  ⑨2000年年前,铁匠的儿子托人带信给铁匠,年后初八下午他的飞铁会在村庄上转几圈。老铁匠骂那带信的“放屁!”
  ⑩2000年正月初八那天下午,老铁匠和村民一起真看到一只好大好大的铁鸟在村庄上空盘旋。铁鸟飞走时,全村老小都发现脖子抬酸了。
  
  二、议论文写作指导
  每年参加高考语文阅卷,在试评阶段总是很尴尬:想找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很难。学生考场作文大部分是观点加材料,偶尔有一些分析,也很难找到能够做辩证分析的文章。于是教会学生写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意义更大。
  议论文的标题一般以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为佳。标题应该是主题的替身,当然标题应有些特色,如引用化用名句或包含其它修辞手法,即有文采。
  规范议论文写作的模式如下:概括材料,提炼观点(好奇心往往是发明或创新的原动力)→过渡(好奇心帮助了古今中外的无数发明家)→举例:鲁班发明锯,毕舁发明活字印刷,法国化学家别奈迪克发明安全玻璃,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分析为什么好奇心会带来新发现(突破陈见追根究底,发现新事物)→辩证分析中学生好奇心很强,总想尝试一些事物,但是我们的尝试不能突破伦理道德与法律界限,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导致悲剧性的后果→举反面例子——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与“香烟”,藉此分析好奇心带来的悲剧→收束全文,照应标题与材料,重申主旨(时代发展,科技在进步,好奇的鞋匠越来越受欢迎,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这“好奇的鞋匠”。
  
  三、散文写作指导
  散文对学生的语言功底要求较高。同时要有充足的素材。写法上采取“糖葫芦”式——一根主线,三则以上材料——较好。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大体思路。
  好奇心有时是一枚沉睡的莲子,如果给它适当的土壤,它会送你一塘清香;好奇心有时是一枚邮票,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距离越远,时间越长越有价值。
  一个女人,保有对沙漠的好奇,只身行走在撒哈拉沙漠,面对陌生的眼睛唱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她就是三毛。她双脚书写沙漠的热情,带给世人非洲大陆的风土人情,也告诉人们有梦想,便行动!
  一个男孩,带着对东方文化的好奇,远涉重洋,来到长城的国度,学习艰涩的汉语、研究深奥的中文。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娶了中国姑娘,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安居于北京,沟通着中加友谊。这个来自白求恩祖国的大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成就了一个文明的使者。
  一个残疾人,大学毕业前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尔后半身不遂,尔后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是凭着对宇宙无穷的好奇,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完成了一系列艰深的著作,获得一系列耀眼的荣誉。他就是科普小说《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威廉·霍金。
  如果你对事物产生了好奇心,不妨抓住机会尝试一下,或许你会成为那个瑞士的鞋匠。
  不是人人都能取得杰出成就,但是拥有好奇心的人,便有了创新的原动力。
  好好保护那份好奇心,有时它会让你享受清香,有时它会让你价值连城!
  
  四、杂文写作指导
  杂文的写作,我们可以模仿鲁迅先生《灯下漫笔》的做法:先从自身经历说起;接着以小见大,引出文章主题;接下去举例对主题加以佐证,并且对现实中的某些不良现象追根究源,加以批判;最后阐明自己的态度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杂文要有批判性,但批判要批准,更要把握批判的分寸。
  以下是我临时胡诌出来的杂文《如果我们的好奇心不死》的写作思路。
  小时候我们都很好奇(举具体好奇的例子)→如今我们的好奇心基本上都死了(举出麻木的例子)→写如果我们的好奇心不死,或许我们也能发明创造(举出发明创新的例子)→可是我们的好奇心死了,它是怎么死的?(举例分析我们教育的悲哀)→怎么拯救好奇心?(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设想)→结尾号召成年人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为我们美好的未来播下种子。
  
  最后是给学生做总结
  
  我们既要会写几种文体的文章,又要在某一方面有所优势,唯如此我们才能稳操胜券!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什么考什么不考谁都说不清楚。根据近几年全国各省市自主命题的情况看,除了诗歌和说明文体,高考作文几乎涵盖其他所有文体。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市干脆规定所考查的文体,如:2006年湖南卷作文规定写议论文,在接下去的两年湖南卷规定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008年江西卷规定写书信体。更多的高考作文虽说没规定文体,但是文体倾向较明显。如:“心灵的选择”、“脸”、“肩膀”、“人之常情”、“坚强”、“有句话常挂嘴边”等话题或命题作文写记叙文更沾光;而诸如“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触摸都市/感受乡村”、“提篮春光看妈妈”、“怀想天空”、“行走在消逝中”等命题或话题作文写散文更易获得高分;还有类似“雨燕减肥”、“谈意气”、“位置与价值”、“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春来草自青”、“不要轻易说‘不”’等等文题议论文是首选,至于给文字或漫画材料而无题的文章那更是议论文的天下了。
  总之,我们一要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二要根据作文要求选准文体来表达,三是要写什么文体都要规范。
其他文献
如今,江苏省教育厅正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教育新政——素质教育!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可以这样说江苏教育新政吹响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表达了江苏教育行政部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心。  一线教师的我们欣喜,一线教师的我们也深感担忧,因为——江苏实行教育新政这就是挑战!一线的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用按部就班的模式上课了,我们必须要上高效高质的课。  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
人们在日常写作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比喻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历来被喻为“修辞之母”“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正如作家秦牧所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那么,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出神入化,熠熠生辉,激荡起人们情感的波澜呢?  这首先就要考虑到喻体的选择。有人说: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庸才
如何看待命运,恐怕是人生面对的最基本问题。《一坛猪油》从标题上看很物质很具体很实在,其实写的却是这么个又玄又虚的问题。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曾提出所谓“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小说中的一坛猪油与那只蝴蝶相比,并不逊色,它最终改变了两个家庭的生活、牵涉了6个人的命运,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或许也可以称为“猪油效应”。先看标题,自然会知道猪油
我们已逐渐步入“‘后图视文化阅读的时代’——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已被人们认同,在实际操作和使用中体现出传统媒体无法可比的优势,简单而直观,让人一目了然,而不少人也越来越偏爱这种图视的快餐阅读。近年来我们教育界也把多媒体请进来作为座上客,广泛地应用到门常的课堂教学中去,与此同时,制作、研发、使用多媒体
语文本身是欣赏性很强的学科,加之古诗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鸟”都人性化了,蕴含诗人深厚的内心情感,所以,发拙古诗文质兼美的特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把握重点词语,感受语言艺术美,找到学习古诗的钥匙。    诗人严谨而准确地运用精辟的语言,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气质,或是豪迈的情感,或是爽朗的气概,或是表现孤寂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感悟与体验,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并营造与之相适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无论是内容思想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就其内容思想来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陆游僵卧病床,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马致远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道出天下游子无边的悲苦惆怅;龚自珍以落花春泥自况,表
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觉得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丰富的知识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很难写出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使一堂语文课妙趣横生,教师的导语设计显得举足轻重。因为,它可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气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新颖别致的“好”的开端牵引学生“曲径通幽”。“渐入佳境”,顺畅地走进课堂,领略课文的精彩。  导语激趣的方法不胜枚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的方法,教师们不妨一试: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讲新课之前
凡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短语在遣词造句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运用得法,必能使行文流畅,意尽情满。现举几例,略陈重要。    一.短语与课题    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解读课题,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打开阅读探索的钥匙,是直刺课文核心的利剑。  课题是由短语组成的,解读课题就是解读短语,如《大雁归来》是主谓短语,意在“雁归”。《再塑生命》是动宾短语,意在“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