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要将提高教学语言表达的有效性作为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教师要精心锤炼语言,精心设计提问,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学会把握教学语言表达的时机性。
关键词:有效性;语言质量;启发性;艺术性;时机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63-1一、精心锤炼语言,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质量
课堂教学语言不准确、不精练、有效信息少,都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有时甚至会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体裁类型的文本,不分体裁、不问内容,全部一刀切地分析,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学生更喜欢那些准确生动、有较强针对性的、新鲜活泼的教学语言。所以,如果教师的词汇贫乏、词不达意、准确度不高,讲话时多不必要的重复、表达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语言表达缺陷,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要使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效果好,首先要做到课前精心备课。备课时,针对所授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要精心预设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重点要突出。千万不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什么问题都想解决,结果是,什么都解决没好,什么教学目标都没达成。许多课堂实践都可以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复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对将要讲授的每一个问题,也都要尽可能地对用语准备好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教学语言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除了课前预设好的问题,教师还要积极有效地处理学生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教师在解决此类问题的时候,要力求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刺激才强烈,才会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生成。
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若过于冗长复沓,必然造成语无重点,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意教学语言的凝炼性,以便学生从教师精炼的语言中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
二、精心设计提问,加强教学语言表达的启发性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设计有价值的思考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而且充满无限生机。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的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可见,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该做到准确、明白、清晰、简练。除此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要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如果教师授课时声音平板,基本上用一个音调上到底,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寡淡如水,甚至会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即使学生有那么一点点兴趣,也会在这种氛围中消失殆尽。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使之激情四射,则教与学的效果明显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从而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要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语文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注重语言表达的文采。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周身应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所谓“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连珠,学生也必定会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醇。这样既拓展了学习内容,又能够启迪学生思路,增强课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效率的教学语言还必须是含蓄幽默,具有趣味性的。
四、把握教学语言表达的时机性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关键词:有效性;语言质量;启发性;艺术性;时机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63-1一、精心锤炼语言,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质量
课堂教学语言不准确、不精练、有效信息少,都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有时甚至会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体裁类型的文本,不分体裁、不问内容,全部一刀切地分析,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学生更喜欢那些准确生动、有较强针对性的、新鲜活泼的教学语言。所以,如果教师的词汇贫乏、词不达意、准确度不高,讲话时多不必要的重复、表达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语言表达缺陷,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要使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效果好,首先要做到课前精心备课。备课时,针对所授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要精心预设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重点要突出。千万不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什么问题都想解决,结果是,什么都解决没好,什么教学目标都没达成。许多课堂实践都可以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复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对将要讲授的每一个问题,也都要尽可能地对用语准备好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教学语言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除了课前预设好的问题,教师还要积极有效地处理学生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教师在解决此类问题的时候,要力求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刺激才强烈,才会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生成。
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若过于冗长复沓,必然造成语无重点,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意教学语言的凝炼性,以便学生从教师精炼的语言中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
二、精心设计提问,加强教学语言表达的启发性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设计有价值的思考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而且充满无限生机。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的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可见,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该做到准确、明白、清晰、简练。除此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要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如果教师授课时声音平板,基本上用一个音调上到底,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寡淡如水,甚至会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即使学生有那么一点点兴趣,也会在这种氛围中消失殆尽。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使之激情四射,则教与学的效果明显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从而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要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语文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注重语言表达的文采。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周身应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所谓“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连珠,学生也必定会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醇。这样既拓展了学习内容,又能够启迪学生思路,增强课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效率的教学语言还必须是含蓄幽默,具有趣味性的。
四、把握教学语言表达的时机性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