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绿色出版 加快推进出版发展方式的转变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eij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30年实现了由出版小国向出版大国的转变,完成了规模数量的积累,出版生产力水平和产业发展规模都已达到了这一阶段的高峰,那么改革开放30年后的发展,应着力完成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旧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实力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必须改变产业集中度低、分散经营、竞争能力不强、图书出版品种效益不高、市场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事实,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实力、发展方式、发展质量的均衡,推进出版内容、出版业态、出版手段、出版形式的创新,实现净资产的增长快于总资产的增长,重版图书品种量高于新版图书品种量,发货码洋高于造货码洋,利润率增长高于产值率增长的良性运作机制,倡导集约式、质量效益型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绿色出版理念。
  
  一 绿色出版的内涵
  
  从本质上讲,绿色出版探讨的是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出版产业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理念、发展走向和发展方式问题。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来,可持续发展就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性内容:“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一方面,要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对“需要”所造成的对未来环境的危害加以限制。对于出版业来讲,这种“需要”指的是产业发展的需要,“限制”则是指对于支持发展的资源、环境所构成的浪费或破坏的限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出版所指向的“资源”除了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还有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所指向的“环境”除了显在的自然环境,还有潜在的人文环境。未来出版产业发展需要的能力一旦被突破,将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更主要的则是对构成人文环境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意义探究绿色出版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一)绿色出版的主要内容
  1 出版资源的绿色利用
  我们所讲的出版资源,是指与书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信息和选题资源。从生产的角度讲,出版业直接利用的资源就是文化资源。出版生产就是借助于开发,使文化资源所包含的价值被当代社会所认识和了解的过程,出版效益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掘而产生。因此,出版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文化资源的承载力和文化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这不仅包括对有形文化资源的保护,更重要的还在于对文化所蕴涵的内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正确挖掘。所谓“绿色利用”,就是有效避免“伪文化”的泛滥所导致的文化资源的廉价侵蚀和肤浅损害,还原文化本身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并将之加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2 出版产品的绿色生产
  出版产品的生产是指综合运用生产资料,对文化资源采集、开发,进而形成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要的物质产品与服务的全过程。出版产品是出版产业存在与发展的载体,出版产品的生产是出版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环节。所谓“绿色生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出版的专业化,即通过持续内容创新,打造精品,实现出版产品由品种数量向品牌质量的转变;二是指技术的现代化,即通过运用科学技术,实现生产方式由高消耗、低效益向低消耗、高效益的转变。
  3 出版市场的绿色培育
  出版市场是指提供出版产品的有形和无形服务体系,是出版效益实现的主阵地。所谓“绿色培育”就是通过合理利用出版资源,实现出版物内容由适应市场向与引导市场并重的方向转变;通过规范行业市场行为,打破不正当竞争,实现出版物市场由无序竞争到有序健康发展的转变。
  
  (二)廓清绿色出版认识的两个误区
  1 绿色出版不等于环保出版
  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产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与传统制造业不同,出版业属内容服务产业,其所生产的产品,除了具有物质产品的特性之外,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产品所承载的内容对人类精神世界所产生的影响。作为一个传播人类文明、播散智慧的行业,内容是出版发展壮大的根本,也是出版存在的前提。绿色出版是立足于行业未来发展,使出版各环节达成一种与资源开发与利用互相适应的良性发展状态,是对产品生产、产品质量、生产方式、传播渠道等全部出版活动的整体性观照。它蕴涵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人文环境的妥善维护,其次是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作为维护文化生态的核心环节,绿色内容是绿色出版的主体。环保出版则重在强调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环保材料的应用和技术手段的提升,其主旨在于降低出版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它既是绿色出版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绿色出版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绿色出版不等于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快速查询、海量存储、成本低廉、传播迅速等特点,由于其内容承载形式的数字化,其产品表现完全不同于传统形态,生产过程也没有纸张、油墨等资源消耗,因而被视为当前最为环保的出版方式。
  从本质上讲,数字出版是新兴科学技术对传统出版方式的革命,无论是产品形态还是传播形态的变化,显示的均是技术手段之于出版方式的巨大影响力,对于出版的内容本身并没有产生显在的作用力。相反,数字出版对于内容的依赖变得更为直接,它所改变的是出版物的产品形式、传播形式、服务形式,而并没有改变对于出版物产品价值本身。因此,数字出版说到底是技术型的出版方式,属于环保出版的范畴。
  那么,何为绿色出版?绿色出版是针对传统粗放式出版提出的,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立足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文明型、节约环保型、数字集约型的大出版形态。绿色出版包含的内容很多,它是对传统粗放式出版的纠正和改善,其核心理念是以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和谐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出版理念,是出版产业为适应文化生态、现代科技与健康节约需要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二 非绿色出版的主要特征
  
  (一)资源经营粗放
  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前景看好。但应看到出版繁荣的背后,资源粗放经营的现象严重,突出表现为以下4个特征。
  1 出版资源条块分割、低效率开发
  出版单位长期以来的区域性特性,使得进入市场经济后的出版企业呈现分散、弱小、专业化程度不强、低水平重复等弊端,而几十年单打独斗 的经营方式仍然制约着集团资源的有效整合,集团规模的扩大还仍然停留在低水平的数量累加层面上,原先的初级联合的特征和粗放经营的色彩并未完全褪去。同时,多年来过分强调图书的特殊性和行业的特殊性,成为我国出版单位左右逢源的护身符,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出版单位在喊着冲出“围城”的口号时,往往却在实践中从既得者利益考虑,唯恐失去自己的地盘,失去自己的地域“霸主”地位。
  一个显在的事例是当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物流建设热”。有行业人士指出,如果出版物信息交换标准的统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地方性物流的纷纷上马,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也给物流配送现代化带来巨大障碍。地域性、条块性状况,使出版业难以在短期内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综合开发和多次利用,资源的封闭现象较为突出,与大出版、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与低消耗、高效益、节约型的绿色发展战略要求,相去甚远。
  2 科学技术落后,专业人才缺乏
  出版业历来是以技术进步为发展引擎的。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可回收纸近乎完美,环保的大豆油墨已在欧美日韩等地普及。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阿歇特出版集团、沃克图书出版集团、迪士尼全球出版集团等国际大型出版社,早些年已开始致力于出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1世纪初,我国签署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工业化和信息化呈现并行发展的态势。虽然绿色出版已被纳入发展战略之中,但实际操作力度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对于绿色出版,出版单位仍在成本核算、技术投入和市场地位上顾虑重重,绝大多数出版单位仍习惯于旧业态的生产方式。
  与此同时,出版业人才质量与数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结构面临诸多缺陷:一是缺少大师级的作者和出版家;二是缺少既懂得出版专业知识,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三是缺少掌握数字出版工程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四是缺少懂得出版生产规律和资本市场运作的金融人才。这些都影响着出版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对专业人才的缺乏,人才竞争的形势更加严峻:由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上的局限,外商在进入我国出版业时势必会在当地物色代理人,很多国外企业在香港举办中国经纪人训练班就是在为抢滩登陆作准备。吴培华先生曾断言,未来的中国图书市场上参与搏杀的将是香港、台湾、中国内地及外资的中方代表四类清一色的中国人,届时将会上演一出“同室操戈”的活报剧。出版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如果出版人才因素受到制约,出版业也很难出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3 创新能力不足,无效出版严重
  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前景看好,2008~2009年新书品种都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但在出版繁荣的背后,创新能力不足,“无效出版”严重;出版品种效益不高,同质化现象、跟风炒作现象突出。一方面为哄抢市场盲目上品种,致使选题重复率高,对培育长期市场缺乏耐心,众多品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量没有文化价值的出版物充斥市场,尤其是近两届推荐评选“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每届都有板块空缺。另一方面一些专精特品种无法进入流通渠道,而大量图书积压库房,甚至从印刷厂直接转至造纸厂,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专家感慨:“一排排大树倒在库房里。”
  出版社转企改制后,做强做大成为各出版单位的共识,追求规模效益成为企业的冲动,图书品种的过快增加就出现了供大于求和单品种效益下降的局面。2009年,出版单位普遍感到下游销售商对新书品种的冷漠,很多单位都被通知不得全品种主发。“无效出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链条,大量消耗着出版业的资源、资金、人才和技术,于己于社会,隐患重重。
  
  (二)产业结构失衡
  随着产业规模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物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加剧。为此,我国出版业适时提出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的发展战略。但在探索出版强国之路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的一个问题是:我国新闻出版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当下的出版产业形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仍存在许多矛盾。
  1 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矛盾突出
  从宏观上讲,我国出版业的整体实力还不是很强,优秀出版产品的数量还不是很丰富,出版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还不是很到位。2009年,我国的图书产品突破30万种大关,品种规模在全球年出版品种中占相当的比重。但是,除了码洋在勉强维持或略有增长以外,其他几项出版指标如总印数、单册平均印数、人均购书册数、回款率、库存率等都呈非良性状态。近几年,出版业人所共知的重复出版、跟风炒作、上架困难、退货率高、回款延期、盗版盗印、市场混乱、滞胀、泡沫等弊端,以及业内已经存在的重经济、轻文化,重策划、轻加工,重数量、轻质量,重码洋、轻效益等现象,体现着出版业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较为突出的矛盾。较快的发展速度,并不与产业优势、特色、成长性和后发力量成正比,更不意味着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2 主业发展与多元经营失重
  当前,进行业态创新和多元化经营成为当前出版业快速发展的一种扩张模式,所谓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经营是其最直接的理论依据。毫无疑义,多元经营是一种扩展主业、补充主业、延伸主业的发展思路,而不是背离主业甚至损伤主业的做法。但由于书业利润的日趋变薄,书业为主导的理念往往会在利益面前失去坚守,从而使一些出版企业的主导业务渐失市场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3 市场发育不健全,地区市场发育不平衡
  出版买方市场的提前形成,让原有的市场营销体系显得力不从心,而旧有体制痼疾造成的中围出版业图书品种、退货率成倍上升的难题更让出版单位雪上加霜。
  (1)介入式市场膨胀。有一句顺口溜概括了2010年上半年的图书市场:“宋杉木出事了,培训的书完了;唐骏出事了,励志的书完了;张悟本出事了,养生的书完了;李一出事了,修行的书完了。”就拿保健类图书来说,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好意思说自己买过“从头到脚”,更忌讳说自己读过《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消费者心理的伤害无疑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上的伤害,而读者心灵的伤害给出版带来的损失则是无法估量的。虽然过度营销拉动了读者的冲动消费,带来了畅销书的片刻繁荣,但出版业却为此透支了信誉,导致出版市场的培育愈加艰难。
  (2)主导式价格失范。为了库存消肿,降价处理积压图书本属正常的经营之道。然而,特价书中却不乏新书、常销书,经常出现同一本书按定价零售的同时,特价柜台已打出2—3折的牌子。
  此外,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出版产业发展的明显差距,城乡之间出版文化权益保障和出版文化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出版物 的品种、数量、内容、质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差距。从绿色出版全面、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来看,解决地区市场发育的不平衡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三)发展方式滞后
  进入21世纪,我国出版GDP每年呈现出较为强劲的上升势头。有经济人士分析指出,GDP总量中,近年来呈高调趋势的出版基本建设占有相当比重。从总体上看,出版业的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资金投入和相对稳定的垄断资源,科学技术和内容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虽然近年来,数字出版持续增长、发展迅速,但出版产品的数字转化利润大都为技术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所得,数字盈利模式依然是困扰出版界的主要问题,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出版业普及并发挥主导作用,尚需时日。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方式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资源消耗型的低水平阶段,发展方式的转变必要而紧迫。
  
  三 实现绿色出版的途径
  
  (一)推行绿色出版,要提倡绿色出版理念
  树立绿色出版理念,首先须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模式。观念决定视野,思想决定行动。思想的大门打不开,绿色出版发展的大门就打不开。绿色出版不仅是出版业积极应对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可行方案,也是实践自身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在绿色出版、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上,应走出“重投资、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率,重体制、轻机制”的误区,树立“资源约束、资源优化”的新出版理念,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着重于创新、改造和挖潜,鼓励科技进步和劳动者塑造,提高生存的效率和效益来保障出版产业绿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再者通过优化出版品种、减少豪华本设计、加大中小学课本的循环使用等具体活动,达到灌输绿色出版理念的目的。
  随着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的实施,供给对象从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生,逐步覆盖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义务教育教材由个人的物品转变为公共产品,这为教材循环使用由提倡和自愿逐步过渡到强制执行创造了条件。2006年,国家首次将“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写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从2008年春季开始,一些省市按照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科书免费提供和做好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的意见》,已建立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纳入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包括小学的《科学》《音乐》《美术》等8门。除了国标的副科教材外,一些省份(如山西)的地方教材、《信息技术》等教材也和国标副科教材一样,实行循环使用。据悉,我国每年生产中小学生教科书所费纸张,需砍伐900多万棵大树。循环使用既有效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责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使之在实际生活中养成为他人负责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二)推行绿色出版,要坚守绿色健康内容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生产过程的第一环节都是内容生产。出版单位是优质信息和文化知识内容的提供者,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在个性阅读盛行的时代,出版更应以理性的姿态和文化的责任感,处理好“引导阅读”与“服务阅读”的关系,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高度的文化使命感和出版专业化要求,努力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抵制“庸俗、媚俗、低俗”之风,切实发挥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目前,旨在通过组织生产更多代表国家水准和当代科研水平的精品力作的“十32'’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业已编制。在此良好大环境下,地方出版部门也应将出版服务好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点出版物作为工作重点,利用优秀的图书品种带动推进全民阅读工程,带动服务“三农”特别是农家书屋工程的完成。
  
  (三)推行绿色出版,要加速推进数字出版产业链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它是以“图书内容+数字技术”形式实现的。这一新兴出版业态,带来的不仅是阅读媒质、阅读方式的转换,更是编辑内容、编辑手段的变革。它使出版的传播渠道通畅,速度加快,区域扩大,成本降低,资源实现重复利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给出版业带来了升级换代的大好前景。现在我国的数字出版已初步形成体系,从电子出版物生产到终端的阅读器、显示器等一整套的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已形成,目前大批的新项目仍在研发中。同时,使用数字出版的读者也越来越多,数字阅读习惯正逐渐形成,这些都创造了数字出版物消费的基本条件。
  当前,国家正在全力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一系列重大数字出版工程正在推进实施。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组织实施“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等国家级工程,这些工程完成后,必将对数字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此,出版业应自觉适应数字内容服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数字内容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努力推进电子商务发行体系建设,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科技、服务投入,加速推进数字出版产业链建设,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形成出版资源多次利用、出版物市场多次开发的绿色生产和服务格局。
  
  (四)推行绿色出版,要改造传统印刷技术
  “环保印刷”是传统出版进行绿色革命的重中之重,涉及环保型印刷材料、环保油墨、环保印刷工艺等几个方面。在低碳概念风行全球的大背景下,绿色印刷在国内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lO年冬季,美国书业环境理事会将引入一种生态书封标签,包括3个层次、22个不同的环保指标,如油墨、分销渠道、可回收率等。许多出版商也从节约出版、按需出版、发展网络书店等多方面支招,在推进绿色印刷等有形环保的同时,鼓励无形环保的出版手段。
  发展绿色印刷是出版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关键是如何引领。从政府、研究机构到行业协会,都应加大研究、组织和宣传力度,积极促进传统印刷工艺的革新和印刷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实施绿色出版工程须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也就是说,由政府出台标准及具体实施办法。为此,新闻出版总署拟将推进印刷业的低碳、绿色、环保改造纳入“十二五”编制内容,首批绿色印刷国家标准将在年内颁布实施。据悉,印刷绿色中小学教材将成为总署推进绿色印刷的切入点,此外,建设绿色印刷园区也是推进绿色印刷的一种有效方式。
其他文献
读着郝铭鉴先生的这个集子,心里感到十分亲切。铭鉴大学毕业后,做过10年机关工作,此后就长期在出版阵地驰骋,卓然成家,成就显著。我和铭鉴同事30多年,同在一家出版社,同坐一间办公室,同住一幢宿舍楼,长期的亲密接触,使我在读他的这些文章时,脑海里重新闪现出他在编辑道路上的奋斗身影。  作者说,做编辑出版工作,“心中要有一块石头”。这一“石头”之喻,是他从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社院子里的一块石头引出的,这
期刊
一 引言    何为新媒体?迄今为止,仍然是众说纷纭。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研究也正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和缺陷?目前,新媒体研究的综述不少。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掌握新媒体的研究现状有一定帮助,但是,这些研究往往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概览型的介绍,归纳、总结的主观性较强,
期刊
游星雅女士在《编辑之友》2010年第4期发表了《关于高校学报集团化发展模式的思考》(以下简称《模式》)一文,首先总结了我国高校学报的现状,并对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组建高校学报集团是学报改革的必然趋势”的观点并对“高校学报集团”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解析,最后提出了组建“高校学报集团”的操作构想。笔者对游女士的现状分析深有同感,但对于组建高校学报集团的观点却不甚理解,作为行业的新手,是断不敢不
期刊
什么是书,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但是如今出现了电子图书,电子图书还是书吗?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就开始困扰我们所有的出版理论工作者和出版法学工作者了。到底什么是书,书的社会学意义、人体工程学意义和编辑学意义究竟是什么,本人以为这和如今风靡一时的电子图书的本质理解关系巨大。本文试图从根本上阐明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的区别。    一 问题的由来,从基本概念谈起的图书功能的变化    传统图书的概念翻开词典
期刊
在创作领域,写作畅销书成为无数作者的永恒梦想。在当下出版界,打造畅销书亦是诸多出版人的不懈追求。客观而言,一本畅销书的诞生是作者、编辑、营销人员、书店售书员、读者、传媒人等诸多合力参与打造的结果,这点在大众传媒时代体现得更加明显。但在上述这些力量中哪些因素更关键呢?我认为,是提供了原创内容的作者和倾力于形式打造的编辑。本文结合近年来畅销书案例,从这些千差万别的畅销书个案中,探寻一下畅销书形式打造的
期刊
著名出版家王仿子先生近日出版了《出版生涯七十年》一书。喜读这部出版史料,高兴之极,难以释手,把读竟日,获益匪浅。年逾95岁、德高望重的王仿子先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文化出版界的领导和专家,该书展示了其从事出版70年工作旅程的脚印以及王仿子先生从学徒、学生、爱国青年——这样“一个外行人闯入印刷世界的经历与感想的记录”,文化—出版史合璧,是一部容量宏大的耐读耐品的史料作品。    一 风范的引导性   
期刊
文化史与出版史上的奇迹    在我们的印象中,启蒙运动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思想史。而这段思想史的灵魂人物,或者说开创者,便是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充满智慧思想的天才般的人物。正是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让混沌中的人们接受了启蒙思想的洗礼,同时将自由主义的种子播种到欧洲的大地。至于这段历史是如何演变的,哪些力量参与其中,并推动了这场运动,启蒙思想又是如何传播的?对于这些话题,接受惯了宏大叙事熏陶的人们
期刊
《编辑之友》2009年第2期发表了拙作《浅谈“冒号+‘因此’”句式的不成立》(为行文方便起见,以下简称《浅谈》),文章是与《编辑学报》长年来将一些说明因果句处理成“冒号+‘因此”’的句式的做法以及与《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同仁”的“答疑”进行商榷的,不意却引来李兴昌、陈浩元两先生的副题为“答安拴虎先生”的文章(《编辑之友》2009年第11期),主张:“说明原因的复句+冒号+‘因此”’的标点法
期刊
通过新闻报道关键词来分析传媒业的变动与趋势,是以一种跳出业内视角的社会视野来审视传媒业。新闻报道所用的词汇,本文首先通过词频这一量化指标客观呈现出来,再按照词汇的性质划分为地域词汇、媒体词汇、行业词汇、人物词汇、趋势热点等词汇类型进行具体分析,社会视野和定量分析是本文区别于其他传媒业年度综述的特点。  本项研究的词频分析资料为2010年度关于传媒业的新闻报道,包括网络新闻和报纸新闻两个部分。以“传
期刊
书籍之美,体现在其从整体的编排设计、纸张材料的运用及整体书籍的印刷及装订上。凡是一本好看的书,其以上三者的关系一定是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由此可见,设计、材料和印装的完美结合,是书籍之美的三大重要构成因素,缺一不可。    一 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的骨骼    书籍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信息传达手段来完成:  (一)文字:将语言叙述信息化的处理,充分发挥语言表述的内在潜力,其设计方法体现在以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