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校学报集团化”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星雅女士在《编辑之友》2010年第4期发表了《关于高校学报集团化发展模式的思考》(以下简称《模式》)一文,首先总结了我国高校学报的现状,并对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组建高校学报集团是学报改革的必然趋势”的观点并对“高校学报集团”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解析,最后提出了组建“高校学报集团”的操作构想。笔者对游女士的现状分析深有同感,但对于组建高校学报集团的观点却不甚理解,作为行业的新手,是断不敢不懂装懂的,所以总结了个人的一些思考,特撰本文与游女士商榷。
  笔者对《模式》中不理解的部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概括如下:
  1.从国际化竞争及发展趋势,得出组建期刊集团化是我国期刊行业的首要大事,并由此得出“组建高校学报集团是学报改革的必然趋势”。
  2.高校学报集团的模式基础是整合并重新分配高校资源。
  3.高校学报集团主要特点是将期刊的内向性向开放性、综合性向专业性转变。
  
  一 关于趋势
  
  《模式》中引用目前国际上期刊的专业化趋势,得出“应对国际化竞争,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就成为中国期刊业的首要大事,集团化就此应运而生”的结论,笔者不能理解。从国际趋势看“学科分化越来越细,专业范围越来越窄”,我们容易得出期刊应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走专业化路线:即“做专”,而《模式》中用“做大”替换“做专”,为其后面的集团化理论提供依据,这个推论有偷换概念的嫌疑。一个期刊如果还没能做到专业聚焦,贸然地认为做大就是做强,是明显错误的。后文得出的“形成规模”“集团化应运而生”结论似乎论据不足。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模式》中以“家庭期刊集团”为样板,为期刊集团化优势提出现实依据,却忽视了另外一个情况,除“家庭期刊集团”以外,更多的期刊并不是集团形式,也同样经营得很好,所以从事实论据上来看,期刊发展走集团化也并非唯一趋势。
  即使我们抛开期刊发展走集团化的趋势不确定性不谈,恐怕仍然不能得出“组建高校学报集团是学报改革的必然趋势”的结论。虽然学报也是期刊的一种,但高校学报的管理体制、市场定位与类似“家庭期刊集团”的市场经营类的期刊截然不同。市场经营类的期刊,其目的是通过传播文化的媒介获得盈利,其组建企业集团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竞争力、风险抵抗力,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稳定的生存基础。而高校学报运作的目的非常明确:“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显然学报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不应以市场经营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它的运作规则。
  思考了《模式》中指出的国际化期刊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校学报期刊或许可以从做专人手,在现有的学术期刊市场中,依据自身优势、充分利用资源、做好自身定位,不断聚焦专题学术,从而在激烈的多元化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不断聚焦专题学术后,就可以逐步在专题学术方面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和强大的影响力。
  高校学报集团化虽然不是学报发展的必然方向,却不一定就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那么笔者对高校学报集团的粗浅认识进行阐明,请大家批评指正。
  
  二 关于资源整合
  
  《模式》中提出高校学报集团的基本内涵:“各院校着眼于长远发展战略,放弃相对封闭的办刊模式,与一定范围内的同类兄弟院校横向联合,在‘集团’的统筹安排下,整合、优化各院校的学术资源,把分散的办刊力量集中起来,按照专业内容、学科优势实行分专业办刊。”
  各高校的学报均属高校的一部分,直接归属高校管理,服务于高校。如果要组建高校学报集团,首先可能要面对人事的问题,学报的人事权归各高校管还是归“集团”管?涉及的工资等各种费用,由高校负责还是“集团”统一负责?
  如果这些都归高校负责,“集团”缺乏约束管理各高校学报的条件,高校学报为各自利益,必然“认赏不认罚”,最终各自为政,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统一管理,那这样的“集团”恐怕最后就不了了之。
  如果都归“集团”负责,实际上相当于将各高校的学报从高校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于高校的机构。目前的高校学报是服务于教学工作的,都是要靠学校经费支持的,学报自身的期刊收入都是入不敷出的,以这样的收支情况,“集团”除非由政府的经费支持,否则必然难以为继。同时学报的相对独立,恐怕也会给高校的教学成果发表造成一定的困难,最终“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理论刊物”这样的定位将逐步脱离,学报恐名不副实了。
  至此笔者认为,《模式》中所提出的以整合资源为基础的高校学报集团模式很难实行。若从高校学报协会的角度,加强各高校学报间的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笔者认为或许是一个体现整合资源优势的方式。
  
  三 关于内向性和开放性
  
  《模式》中对高校学报集团的内涵核心内容解释为:整合资源,分类办刊,实现“内向性向开放性转变”、“综合性向专业性转变”,笔者对“内向性向开放性转变”的做法不甚认同。
  “内向性向开放性转变”指的是学报对来稿的方向性取舍,开放性的目的很明确,可以将众多高校同一学科的作者集中到同一学报的周围,形成校际作者的公平竞争,以期提高办刊质量。如果单纯从办刊质量的角度来看,完全放开的公平竞争是很好的机制,但如果从学报的基本定位来看:“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既然明确是本校的内容为主,学报要展示本校的内容与外来稿件不应该是一种竞争关系,而是协同关系,在展示了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之后,依据本校内容的特点刊登相关稿件,作为学报有益的补充,实现交流学习的目的,展示教学、科研成果是学报办刊的根本,离开了根本,这个期刊就背离学报的意义了。而且目前完全内向性的学报几乎已经没有了,众多的学报之间,本身就在进行公平的竞争,所以完全将外来稿件与本校稿件进行简单的竞争,笔者认为并不是很合理,毕竟本校的稿件有更重要的意义。
  我们不能以市场经营的一些方法或规则来制订学报的规则。学报与市场经营类期刊最大的不同就是目的性,在制订学报规则的时候,不能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标准来考虑。当然并不是说不必考虑成本,应在充分满足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学术交流的作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其他文献
中国新闻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1834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刊登的《新闻纸略论》是中国报刊中出现的第一篇新闻学专论。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宣告了中国出现专门以新闻学为研究内容的学术团体。紧接着,戈公振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报学社,黄天鹏在北京倡议成立了北京新闻学会,北京平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新闻系也成立了新闻学会,但是这些社团都没有明确把无产阶级新闻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期刊
计算机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经济、教育等各行业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大大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模式,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利益,也导致了很多侵权行为的出现。无限制的数字服务器的出现,一方面致使版权的传播形式、载体方式和营销管理手段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拓宽了版权市场容量;另一方面,对传统的有形纸质版权市场带来了很大冲击,大量的作品被下载和复制,网络版权受到极大的挑战。互联网是世界性的,不存在时间
期刊
《编辑之友》分别在2010年第11期和2011年第2期刊登王青先生的长篇文章《开明书店的编辑们——为纪念开明书店创建八十五周年而作》,详细介绍了开明书店同仁夏丐尊、叶圣陶、王伯祥、傅彬然的编辑史实。适逢开明书店创建85周年之际,当年由叶圣陶先生编写课本文字,丰子恺绘制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在尘封了60多年后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一度在市场上卖到脱销。那些筚路蓝缕的编辑们
期刊
一     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认为:媒体融合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联盟“,他强调媒体融合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中国人民大学蔡雯认为,媒介融合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而中国
期刊
从刻字到活字印刷,从铅字排版到照相排版,从电脑排版到网络出版,数字化出版已势不可挡。而且,数字出版的最大优势在于快速、便捷,便于复制、传播。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数字出版产业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在发展;数字技术提供商在加速度地向内容提供商转型。”  方正阿帕比公司原来是帮助出版社做电子书业务,而且,多年来积累了30多万本电子书;除此之外,该公司还拥有中国报纸资源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资源全文数据库以及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的图书出版行业一直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只要完成上级模式交给的出版任务,便可万事大吉。随着市场经济大潮来袭,原有的机制体制显然已不能够满足出版业发展的需要。这种不适应直接导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出版单位的每一个单品种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滑。加之纸张涨价、印刷成本上升、电子出版物的迅速崛起等等因素,使得出版单位纷纷惊呼出版产业越
期刊
一 引子    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维权意识日益强烈,著作权官司明显增多,出版单位不胜其烦。  2008年,齐白石后人在50年保护期最后一刻提起诉讼,引起广泛关注。  2007年是著名绘画大师齐白石逝世50周年。齐良怜、齐良芷、齐良末、齐金平、齐展仪、齐秉颐、齐来欢、邓桐生、尹寿山9人,代表数以百计的齐白石后人将全国24家出版社及公司告上法庭,从而拉开了齐白石作品版权维权的大幕。沈阳市中级人民
期刊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促进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本土化的重要尝试,199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包括了十四章和十六章。在编排顺序上,“乡土中国”在前,“生育制度”在后;而按照写作与出版时间则是“生育制度”在前,“乡土中国”在后。因此,依照人们惯常的阅读顺序(也是我初次阅读时的顺序),对于作者主旨的把握可能存在形式上的影响。作为学术著作,笔者以为先读“生育制度”,再读“乡
期刊
读着郝铭鉴先生的这个集子,心里感到十分亲切。铭鉴大学毕业后,做过10年机关工作,此后就长期在出版阵地驰骋,卓然成家,成就显著。我和铭鉴同事30多年,同在一家出版社,同坐一间办公室,同住一幢宿舍楼,长期的亲密接触,使我在读他的这些文章时,脑海里重新闪现出他在编辑道路上的奋斗身影。  作者说,做编辑出版工作,“心中要有一块石头”。这一“石头”之喻,是他从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社院子里的一块石头引出的,这
期刊
一 引言    何为新媒体?迄今为止,仍然是众说纷纭。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研究也正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和缺陷?目前,新媒体研究的综述不少。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掌握新媒体的研究现状有一定帮助,但是,这些研究往往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概览型的介绍,归纳、总结的主观性较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