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史走向文化史如何可能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thernor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史与出版史上的奇迹
  
  在我们的印象中,启蒙运动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思想史。而这段思想史的灵魂人物,或者说开创者,便是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充满智慧思想的天才般的人物。正是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让混沌中的人们接受了启蒙思想的洗礼,同时将自由主义的种子播种到欧洲的大地。至于这段历史是如何演变的,哪些力量参与其中,并推动了这场运动,启蒙思想又是如何传播的?对于这些话题,接受惯了宏大叙事熏陶的人们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似乎启蒙运动除了这几个光辉人物,其他都无足轻重。所以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欧洲文化史专家罗伯特-达恩顿的专著《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甫一问世,就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百科全书》的出版是欧洲出版史上的大事情,也是欧洲文化史上的大事情,《百科全书》直接为启蒙运动提供精神养料,因此怎样夸大《百科全书》的历史地位都不过分。但是,与以往的文化史着眼于精英式的、大写的知识分子思想史和“救国历史”不同,《启蒙运动的生意》以《百科全书》的出版史人手,关注的不是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中的主要干将的思想分析,而是把视角下移,转到了文化史、社会史和生活史的层面,转而关注称为启蒙运动象征的《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修订、销售以及传播等具象化的历史过程,关注的焦点人物也不再是《百科全书》的精神领袖狄德罗,而是以18世纪法国的传媒大王庞库克为代表的书商、印刷商、撰稿人为中心的出版体系,不仅如此,甚至作者认为,“抬破烂的人、收集栗子的人、金融家和哲人都在生产一部著作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角色”。
  在《启蒙运动的生意》前言中,作者一开始就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启蒙运动这样伟大的思想运动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的?影响的浓度和广度如何:贤哲的思想在物质化到书中时,采取何种形式?印刷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技术与它的主旨和传播有很大的关系吗?图书市场如何确定其功能?出版商、书商、推销员和文化传播中的其他媒介扮演什么角色?出版如何像生意那样运作?它如何适应革命前欧洲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事实上,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启蒙运动存在于别处。它存在在哲学家的沉思中,其次则存在于出版商的投机中——他们为超越了法国法律边界的思想市场投资。”为此,作者用大量的史实证明,出版商在《百科全书》的出版史上,其贡献丝毫不亚于狄德罗这样的思想家。只不过,一个是生产思想,一个是将思想变成物质,并销售出去。
  事实上,出版商的投机活动贯穿了《百科全书》出版的全过程,并且正是出版商的推动,使得启蒙从思想传播变成一场运动。谁也不会想到,像《百科全书》这样一部象征着整个启蒙运动的时代之书,最初的构想不是出自哲学家的头脑,而是缘于书商的提议。为了赢得这桩生意,善于钻营的书商与法兰西学院、科学院的院士们打交道。在法国专制时期,出版启蒙思想方面的书籍是明令禁止的,为了使得选题获得当局的审查通过,书商们经常随意修改《百科全书》中的思想,篡改内容,甚至毫无顾忌删减文章。在出《百科全书》修订版时,书商们请来的神甫根本就没有表现出对原著完整性的关心,而是根据自己和出版商的需要进行删节和组合,不仅如此,他还偷梁换柱,趁机把自己那些见不得天日的私活大段大段塞进了《百科全书》。连罗伯特·达恩顿也不得不感叹:“现在看来很像经典的那些书,往往是漫不经心地凑起来的。”更重要的是,出版商不惜通过贿赂,结交权贵寻找保护,利用国家机器充当《百科全书》的保护伞,而路易十六统治下的官员们也竟然把《百科全书》当成他们牟利的工具,“一度被用来摧毁《百科全书》的力量,在它传播中成了至关重要的力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这也表明,启蒙运动中的启蒙与旧制度之间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水火不容的斗争关系,而是既有斗争又有暧昧的合谋和妥协。
  而在出版商之间,为了防止各种各样的生意上的骗局,出版商则是使用了各种手段:行贿、敲诈、造假账、窃取订购者名录、相互刺探以及充满了背叛和密谋的马基雅维里式的联盟。为了逐利,不断压缩印刷成本,出版商们在开本上动脑筋,随着《百科全书》的不断再版,开本逐渐缩小,图版减少,纸张的质量降低;在对读者的宣传中,出版商更是大肆鼓吹,信口开河,而书商大肆造假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获取超额利润。
  至于《百科全书》的读者群体,达恩顿通过查阅史料,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商业和工业资产阶级对《百科全书》没有什么兴趣,《百科全书》也没有渗透到社会的底层,此书对贵族、法官、神职人员等传统精英倒更具吸引力,这是传统精英阶层的瓦解,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而更多的一些人购买《百科全书》纯粹是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有品位的人、有知识的人,也是一个懂哲学的人,《百科全书》成了这些人装点门面的文化符号。这一观点无疑是对传统的启蒙思想研究的颠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并不是依靠不仅仅是启蒙思想家的振臂高呼那么简单,而是出版商们的“商业利润的驱动、营销策略的成功、读者的求知欲及附庸风雅的追求的促使”,他们虽然没有传播启蒙运动的任务,但是正是他们的逐利式的商业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启蒙运动的传播。可以说,没有出版商的苦心经营,在出版、印刷、发行上的艰苦的努力,没有各种盘根错节、尔虞我诈的利益计较和妥协,就没有《百科全书》在欧洲的传播,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生意》一书的启示
  
  《启蒙运动的生意》引起人们的关注,固然缘于它以出版史的形式揭开了启蒙运动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但是,更重要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视角给了人们很多的启迪,他所带来的方法论的价值远远胜过文中史料的精彩描述。
  一方面,应将出版研究引入文化研究中。以往的文化研究,往往是思想史的研究,学者们更关心的是关于宏大历史的形而上的建构。这使得文化研究往往陷入死胡同。而文化研究也因为过多的抽象化的建构而成为一段乌托邦式的神话。而罗伯特·达恩顿则创造性地将思想史的研究和社会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观念社会史”的研究路向,他指出:“这种历史的诱人之处,就是通过考察观念是如何成为日常世界(包括经济利益的世界)的一部分,可以改变我们对于一般而言的历史,而不仅仅是启蒙运动。”出版史的研究,则成为勾连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的绝好的中介。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文化史上,自从印刷和造纸发明以来,人类文化的表达和思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书籍为媒介的;另外一个方面,也是往往被人们忽视的,书籍作为思想的物质化的形态和土壤,它的编辑、出版、发行、流通和修订,本身 就是人类文化的映照,本身就具有文化的意味。不仅如此,出版还是文化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且因为它“联系着极为广泛的人类活动——从捡破烂到传达上帝的声音的一切事。它们是匠人的产品、经济交换的物、观念之舟以及政治和宗教冲突的要素”。书籍作者、出版商、印刷商、销售商以及读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背后展示的正是思想生产、销售及阅读的文化环境。通过将书籍的出版史引入文化史的书写中,无疑扩大了文化史研究的疆界,而且使得文化史的研究从原先的只注重思想史研究的抽象化的、扁平化、高高在上式的研究模式,还原为一段自下而上的、生机勃勃而又错综复杂的文化史,使得历史和文化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并得以以饱满、立体的方式呈现。
  显然,这样的研究方式带给文学或者文化研究很大的启示。就外国文学研究而言,完全可以将文学生产体制研究引入到外国文学研究中。我们的眼角不再局限于作家作品论,局限于文本思想分析和形式研究,而应引入文化史的研究观念,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策划、编辑、出版、消费、传播、阅读的研究,考察一部文学作品是如何问世的,编辑如何将自己的编辑意图影响作家的创作,出版商如何根据文化市场的需求进行有策略的宣传,出版商、批评家、媒体又是如何左右一部文学作品的传播。我们可以考察莎士比亚作品的传播史,可以考察其不同版本之间的联系,进而考察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传播。我们可以考察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的出版和传播史,进而考察中国20世纪初期文学思想的变迁。通过对这些要素和环节的分析,将文学文本的研究立体化和丰富化了,并最终有利于建构一种文学的文化学的批评和研究模式。
  另一方面,出版史研究应重视与文化史的勾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出版史编撰和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并没有重大的突破。而缺乏将出版史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起来的新的研究视角。出版史的写作不能再在封闭的密室里闭门造车,而应该将出版研究与当时的文化氛围、历史环境、时代风气等联系起来综合考察和梳理。《启蒙运动的生意》一书启示我们,在出版史的编撰中,我们应借助版本学、计量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的方法,从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心灵史、传播史等多维度切入出版史的研究。我们不能画地为牢,而应该不断吸收西方的先进的出版史研究的经验,与国际接轨,扩展出版史研究领域。此外,引入阅读史研究,从传播的角度研究出版史,都是非常好的视角。这将有利于我们建立“以书刊出版为核心,以书刊的传播为关键,受文化影响是重点,文化交流是流韵”的新的出版史研究范式。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所说,出版史的撰写“要关照与中国文化史的关系。这不仅仅是由于出版是文化事业,而是考虑要研究不同时代出版物的文化内涵与当时的文化时尚,文化走势的关系及原因,在编辑出版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机构或个人,其文化价值取向与编辑出版的关系,出版物的文化功能,不同时期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态度等等。这样的研究可以大大丰富编辑史出版史的内涵。”刘杲会长的建议无疑是富有前瞻性和现实性的,重视与文化史的勾连,应该是出版史写作走出困境的有效之途。
其他文献
从刻字到活字印刷,从铅字排版到照相排版,从电脑排版到网络出版,数字化出版已势不可挡。而且,数字出版的最大优势在于快速、便捷,便于复制、传播。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数字出版产业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在发展;数字技术提供商在加速度地向内容提供商转型。”  方正阿帕比公司原来是帮助出版社做电子书业务,而且,多年来积累了30多万本电子书;除此之外,该公司还拥有中国报纸资源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资源全文数据库以及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的图书出版行业一直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只要完成上级模式交给的出版任务,便可万事大吉。随着市场经济大潮来袭,原有的机制体制显然已不能够满足出版业发展的需要。这种不适应直接导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出版单位的每一个单品种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滑。加之纸张涨价、印刷成本上升、电子出版物的迅速崛起等等因素,使得出版单位纷纷惊呼出版产业越
期刊
一 引子    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维权意识日益强烈,著作权官司明显增多,出版单位不胜其烦。  2008年,齐白石后人在50年保护期最后一刻提起诉讼,引起广泛关注。  2007年是著名绘画大师齐白石逝世50周年。齐良怜、齐良芷、齐良末、齐金平、齐展仪、齐秉颐、齐来欢、邓桐生、尹寿山9人,代表数以百计的齐白石后人将全国24家出版社及公司告上法庭,从而拉开了齐白石作品版权维权的大幕。沈阳市中级人民
期刊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促进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本土化的重要尝试,199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包括了十四章和十六章。在编排顺序上,“乡土中国”在前,“生育制度”在后;而按照写作与出版时间则是“生育制度”在前,“乡土中国”在后。因此,依照人们惯常的阅读顺序(也是我初次阅读时的顺序),对于作者主旨的把握可能存在形式上的影响。作为学术著作,笔者以为先读“生育制度”,再读“乡
期刊
读着郝铭鉴先生的这个集子,心里感到十分亲切。铭鉴大学毕业后,做过10年机关工作,此后就长期在出版阵地驰骋,卓然成家,成就显著。我和铭鉴同事30多年,同在一家出版社,同坐一间办公室,同住一幢宿舍楼,长期的亲密接触,使我在读他的这些文章时,脑海里重新闪现出他在编辑道路上的奋斗身影。  作者说,做编辑出版工作,“心中要有一块石头”。这一“石头”之喻,是他从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社院子里的一块石头引出的,这
期刊
一 引言    何为新媒体?迄今为止,仍然是众说纷纭。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研究也正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和缺陷?目前,新媒体研究的综述不少。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掌握新媒体的研究现状有一定帮助,但是,这些研究往往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概览型的介绍,归纳、总结的主观性较强,
期刊
游星雅女士在《编辑之友》2010年第4期发表了《关于高校学报集团化发展模式的思考》(以下简称《模式》)一文,首先总结了我国高校学报的现状,并对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组建高校学报集团是学报改革的必然趋势”的观点并对“高校学报集团”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解析,最后提出了组建“高校学报集团”的操作构想。笔者对游女士的现状分析深有同感,但对于组建高校学报集团的观点却不甚理解,作为行业的新手,是断不敢不
期刊
什么是书,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但是如今出现了电子图书,电子图书还是书吗?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就开始困扰我们所有的出版理论工作者和出版法学工作者了。到底什么是书,书的社会学意义、人体工程学意义和编辑学意义究竟是什么,本人以为这和如今风靡一时的电子图书的本质理解关系巨大。本文试图从根本上阐明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的区别。    一 问题的由来,从基本概念谈起的图书功能的变化    传统图书的概念翻开词典
期刊
在创作领域,写作畅销书成为无数作者的永恒梦想。在当下出版界,打造畅销书亦是诸多出版人的不懈追求。客观而言,一本畅销书的诞生是作者、编辑、营销人员、书店售书员、读者、传媒人等诸多合力参与打造的结果,这点在大众传媒时代体现得更加明显。但在上述这些力量中哪些因素更关键呢?我认为,是提供了原创内容的作者和倾力于形式打造的编辑。本文结合近年来畅销书案例,从这些千差万别的畅销书个案中,探寻一下畅销书形式打造的
期刊
著名出版家王仿子先生近日出版了《出版生涯七十年》一书。喜读这部出版史料,高兴之极,难以释手,把读竟日,获益匪浅。年逾95岁、德高望重的王仿子先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文化出版界的领导和专家,该书展示了其从事出版70年工作旅程的脚印以及王仿子先生从学徒、学生、爱国青年——这样“一个外行人闯入印刷世界的经历与感想的记录”,文化—出版史合璧,是一部容量宏大的耐读耐品的史料作品。    一 风范的引导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