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63951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呢?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一个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者、探索者,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反思、整理和归纳,我认为要把握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沟通,营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基础,是一个教师授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更应是学生的益友,必须在“信其道”前,让学生能够“亲其师”。
  我指导中青年教师在课前沟通、营造氛围上进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如我们一高分校的张秋丽老师在给四中上一节观摩课时,面对新的环境、陌生的学生、一些老师冷淡的眼神,她灵机一动,向学生说道:“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知识丰富,思维敏捷,见解睿智,很有个性,特别是发言时个个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今天的天气这么阴冷,希望同学们能用最精彩的发言给各位老师送来冬日的暖阳,好不好?”通过简短的交流,学生很快与她亲近起来,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可见,课前进行心灵沟通能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很快进入课堂角色。
  二、深入浅出,环环相扣
  新编语文教材强调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力求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又让学生品味文化大餐,使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1.由浅入深
  如执教《散步》一课,可先让学生阅读,学生读后,教师顺势引导:欣赏了这篇散文,大家有什么感受?学生有的说感受到家庭的和谐、三代人关系的融洽,有的说感受到中年人身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等。在肯定学生精彩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继续发问: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结合本篇课文谈一谈为什么中年人肩负着巨大的责任。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感,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环环相扣
  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有的老师的课让我们感觉到波澜不惊,却水到渠成,意犹未尽;有的老师的课大肆渲染,极力铺陈,却轻重不分,主次不明。我想问题就出在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上。
  通常,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就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并挖掘出文章的主旨。
  三、一课一案,突出亮点
  每篇文章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寻找其亮点,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其学习兴趣。
  印象最深的还是张秋丽老师执教的《行道树》,那节课她安排了四个环节:整体感知、美点赏析、互相质疑、拓展延伸。在进行美点赏析时,她不仅让学生找出喜欢的语段朗读,还让学生把喜欢的理由批注在书上,小组相互交流后进行展示……因为灵感转瞬即逝,在特定的环境和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能准确、全面地说出自己的理解。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读写结合、学思结合,自然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可展示的亮点有很多,如词语和句子的赏析、问题的处理、学生的发言、综合活动的开展等。我们一线老师只要拥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就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大放异彩、魅力无限。
  四、问题定位,清晰明了
  很多教师下课后会说:课堂上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答案,A同学和B同学的观点时常背道而驰,让自己莫衷一是;C同学和D同学说得似乎都很精彩,自己却不知所云。
  如学《风筝》一文时,学生会提出:“游戏是儿童正当的活动,为什么老师总是阻止甚至扼杀我们在游戏方面的灵性呢?”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会提出:“到底亲情重要,还是金钱重要?”这就提醒我们,对于问题的定位一定要清晰。任何一个问题,如果离开了本节课的正题,那么再精彩的内容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为此,我们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五、拓展空间,广厚有加
  同样一节课,前面的教学流程一样,可往往因拓展部分内容的差异不同,就会给我们带来或肤浅或厚重的不同感觉。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拓展魅力和空间的差异。如张秋丽老师在执教《白蝴蝶之恋》一文结尾时,出示了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刘海洋伤熊”事件画面,画面的惨不忍睹不仅让人感觉到爱心的重要,更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责任感,让人久久难忘。
  六、画龙点睛,感情升华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生灵光。
  在执教《土地的誓言》一文时,张秋丽老师是这样结尾的:“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本文抒发的正是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作者眷恋的关东平原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十年之久,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庄严的誓言。”此时,《义勇军进行曲》回荡在整个教室,师生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语文教学繁花似锦的春天一定指日可待。
  (责 编 木 子)
其他文献
我在给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上品德课时问他们:“你想对老师说什么话?”  “老师,您教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您辛苦了,我们爱您!”真难为孩子们能说出这么成熟的客套话。  这些口口声声说爱老师的孩子是真正尊重老师吗?  不是。他们连尊重是什么都还不知道。他们听从于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他们会把家长和老师教的、希望他们说的话不走样地说出来。可是,这不是真正的尊重。这是鹦鹉学舌,是盲目的服从。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实践研究的深入,不少教师对“数学生活化”的问题产生了困惑。到底怎样生活化才是有效的呢?一、在生活中体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
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一些与学生认知规律、心理规律相符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方法来获取知识,并且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很好的效果。  一、在小学语文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人们用笔写东西的机会越来越少,往往忽视了对书写的训练,这是令人遗憾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所留下来的作品如今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文物价值,被世人所珍惜。要使这种中国独有的艺术发扬传承下去,就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重视书法教学。  小学阶段,儿童要掌握2500个常用汉字。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写规范字,多写多练,教给学生一些写字的规律。我在教学中发现,偏旁
西峡县的老师们所倡导的“三疑三探”(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教学模式,正在多地被运用推广。但笔者在深入课堂调研时发现,有些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掌握并不准确,没有根据学科及课堂特点灵活运用,影响了教学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调研和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谈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三疑三探”模式。  一、在“设疑自探”环节,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
我曾在郑州市中学数学“指向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做了一节示范课,课题是《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节课是按“基于标准的教学”策略设计的,与会教师和专家听课后指出:这节课体现出一种清晰、简约的风格。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我觉得有两点值得一提。  一、将抽象的课标要求分解成具体的学习目标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它在整册的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