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文学名著阅读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让学生有兴趣读”、“如何让学生有信心读”、“如何引导学生落实读”,本文尝试着对文学名著阅读指导中的几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做出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文学名著; 阅读; 兴趣;信心;落实
  文学名著是历代文豪呕心沥血、千锤百炼铸就的智慧精华,是一个人了解历史、品味人生的窗口,是一座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是一个人博大学识、改善气质的必经之路。日积月累地阅读名著,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阅读品位,还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如今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对能力的考查,读写是语文的重头戏,福建高考已将文学名著列为必考项目。死啃书本,课外阅读贫乏的人是难以考好的,唯有课外阅读丰富、积累雄厚的学生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呢?笔者以为应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如何让学生有兴趣“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才能够让他们活到老,“阅读”到老,把对文学的爱好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进而对自己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阅读是学生的一种自我体验,是老师的讲解无法替代的。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愿意在多学科挤压的狭小空间中,见缝插针地主动进行课外阅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小故事吸引法
  文学名著博大精深,往往让初次接触的人望而却步。名著通常不像通俗文学那样以娱乐性和消遣性为主,不具有内容的“凡俗”, 形式的“浅俗”, 效应的“快适”等媚俗的因素,因此不容易赢得中学生的青睐。对中学生来说,经典通常意味着神圣深奥,因此他们往往就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此时我们不妨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红楼梦》第一回,很多学生反映看不懂,正是“万事开头难”。其实,拨开“芜杂”,无非就是 “女娲补天”和“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而这两个故事也恰恰是小说的楔子。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我先由这两个小故事串起,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然后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完成对《红楼梦》前十回的阅读。再如 “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以此切入,导入《三国演义》,也能很好地消除学生对名著的疏离感,从感情上接受《三国演义》并付诸阅读实践中。
  2.影视激趣法
  中外许多经典名著都曾经拍成电影。影视作品凭借着声音和图像,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将抽象化为形象,具有着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因此对于部分阅读障碍较大的名著,学生可能提不起兴趣,我们不妨创设情境,以影视促进名著的阅读。如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我们不妨结合课文《林黛于进贾府》,再给学生放映电视剧《红楼梦》第一、二集,这样,学生阅读整部《红楼梦》的兴趣也就被激发了出来,主观上有了进一步阅读文本的需求,课外手捧《红楼梦》的人大大增多了。
  笔者当然反对以观看影视作品代替对文本的阅读,但当学生对文本兴趣索然的时候,显然,放映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确实很好地起到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问题二:如何让学生有信心“读”?
  信心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有了信心,学生在面对煌煌巨著时,才不至于望而生畏,才能克服因名著所写的内容距离现代生活遥远而带来的陌生感,才能克服电视,网聊,动漫的诱惑而潜心阅读名著。适宜的难度能树立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笔者主要从下面三方面来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化整为零,以点带面
  文学名著大多是鸿篇巨制,少则一二十万字,多则七八十万字,面对摞起来的书山,学生大多有畏难情绪,此时不妨化整为零,将大部头化为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故事,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必定能激发学生阅读整部名著的兴趣,树立他们挑战大部头的信心,比如我将《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整理为如下小故事。(具体回目由学生自行查找,故事内容由学生自己归纳,笔者加以引导补充)
  张 飞——断喝长坂桥
  关 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捉放曹/单刀赴会/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刘 备——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甘露寺招亲/白帝托孤/
  諸葛亮——定三分隆中决策/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计取南郡)/——六出祁山(失街亭—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
  陆 逊 ——火烧连营七百里
  ……
  当然,化整为零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消除学生的的畏难心理,引导学生有信心阅读完原著。同时以点带面,带动对整部名著的阅读。绝不是说阅读如上几个小故事就万事大吉了。
  2.梳理名著中的人物关系
  对知识进行梳理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是提高学生理解和整合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样,对那些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的作品进行适当地梳理,必然也能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条理化、系统化的宏观印象。这对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树立学生的阅读信心无疑是必须的。
  有了如上的情节梳理,学生也就有了阅读的纲目和要点,方向明确了,线索明晰了。他们看到的不再是煌煌巨著的庞杂深奥,阅读的难度得到了有效的释放,信心自然也就提上来了。
  问题三、如何引导学生落实“读”?
  1.刚性要求,强化阅读
  任何兴趣的培养最初都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没有不断的检查、督促,“课后请大家多阅读名著”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只是一句空话、废话。
  阅读经典必须从平时做起,点滴积累,方能“厚积薄发”。新课程标准推荐了20部经典名著,笔者认为,学生可以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全部读完。一般来说,每个学期都有20周的教学时间,如果学生每4周读完一部名著,那么一个学期就可以读完5部名著,一个学年就可以读完10部名著,高一和高二两个学年就可以读完大纲推荐的20部名著!事实上,每4周读完一部名著并非空想,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的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600字,如果学生坚持每天在完成作业之余,拿出半个小时进行名著阅读,那么一天就可以读完1万8千字,一周就可以读完12万6千字,4周就可以读完50万4千字。推荐书目中,篇幅短的如《老人与海》只有4万多字,篇幅中等的如《围城》不过25万字,篇幅最长的如《三国演义》也顶多80万字。篇幅短的可用1周读完,篇幅长的可用7周读完,平均下来,每4周读完一部名著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还可利用寒暑假阅读篇幅最长的名著,从而缓解平时阅读名著的压力。
  2.以课内带课外,以考促读
  实践中,笔者也发现,课文中所选多是经典美文,其主题、构思、语言、写法,与新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中的文学名著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无疑会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和名著的理解。平时考试引入文学名著检测题;也可以精选文学名著中的片断,设计好问 题,以阅读题的形式引入试卷,这些做法无疑都会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产生“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这样一来,课上的教材学习与课外的名著阅读联成一体,相得益彰,使学生感受到学课文的乐趣、读名著的妙用,并且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阅读经典名著中,感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修》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新店中学 361000)
其他文献
有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个人并不认同。我觉得无论你的性格怎样,你都有可能成功。  比如说,有的人善于与人沟通,那就应该朝自己擅长的方向努力。他们非常愿意和客户沟通,也许未来就可以成为一名很好的销售人员,这样也会取得成功;而有些人的性格比较内敛,就像一个技术工程师。我的性格里后者可能就更多一些。我在思维上比较严谨,逻辑性比较强一些。我不太愿意天天出去跟人喝酒,更愿意坐在计算机前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语文老师听数学?你听得懂吗?听不懂你评什么课?是的,有些内容确实还真没听懂,但我感慨多多。不怕老师们笑话,我今天还真的想探探这一“地雷”,弄出点“响声”,来个实实在在的“班门弄斧”。  罗杰雄老师是我的学生辈了,我迈上讲台的时候,他还在读初三。可这次我就认认真真地做了一回他的学生。他,年轻有为,是我最羡慕的;他,教学认真,是做他的学生最幸福的。上观摩课,是学校的安排;听他的
“立正——稍息——立正——正步走……一二一……一二一……”  高一军训,韦小宝夹在方队里,像机器的某个零件,身不由己。汗珠子很贱,一串接一串地往外蹦,而烈日似无赖,骂都骂不走。想起老爸老妈正在家里吹着空调,韦小宝心里一懒,脚就抬不动了。教官的火眼金睛立即射过来:“抬高抬高!没吃饭啊,你?”韦小宝赶紧凝神踢正步。  眼神一凝,就聚到了前面双儿的屁股上。双儿今日走得拘谨迟疑,丝毫没有昨日的干练活泼,屁
我是一片叶,只是一片叶。我随风而起,顺风而降,从不忤逆风的意愿,因为我相信风的哲学。时间赋予它无限的生命,也注定我的服从,因为我的生命极其有限,会腐朽,会归于尘土……  瞧!风来了,我该启程了……  风伤兮  传说在大洋彼岸有一条狭窄、荒芜人迹的山谷,而今亲眼目睹也是震撼不已。峡谷两侧都是悬崖峭壁,看上去十分诡异,进去的人会因迷失方向而命丧其中,哪怕侥幸逃脱,不久之后也会不明不白地死去。但在我眼前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课堂中要有实效性,教师必须做到:教学中巧设问题,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度拓展知识,在课堂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要落实,能从偶发事件中挖掘教育契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效性;几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35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
小时候,黄豆豆心中有个偶像,名叫巴列辛尼科夫。凭着对偶像的崇拜,他刻苦练习,12岁那年,考入了上海舞蹈学院。  然后,他脱颖而出,小有成就。于是,他远渡重洋,来到纽约,继续深造。在纽约街头,他看到有巴列辛尼科夫的一场演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最后的两张票,坐在大剧院最高一层靠边的位置上,居高临下,观看偶像的演出。但是,激动兴奋的他,在偶像跳完第一个舞蹈的时候,就抓起自己的衣服,离场而去。一个崭
性格决定命运,这已是社会共识。所谓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都会发现,一个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的智商并没差异,同教室授课,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却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的差距不在智力方面,而在非智力因素的个性品质上,例如:缺乏上进心、学习不主动、没有勇气和毅力,不够耐心等。心理学研究证明,良好的性格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教师和
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作文教学,为提升学生作文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初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是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最为薄弱的一环,“高耗低效”,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客观现状。结合新课标对初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借鉴作文教学的一些理论成果,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
摘要:在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初中化学教学的优化着手,也要让学生知道创新活动不创造新知识,而是重在创新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优化课堂,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情景;观念;结构;创新;总结  一、优化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  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教师
“吹牛”现在有夸口、说大话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却与浮夸无关,指的是西北人的一种渡河工具。  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在《史林杂识吹牛拍马》一文中作过考证:吹牛一词最早是西北方言,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西北河流湍急,难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扎好口后连接成筏,作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连,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于战争,并获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