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科技、新发明、新理念、新事物层出不穷,为了更好的了解并适应社会的需要,人们必须更快速、更广泛地阅读。只有积累的知识越多,对某一领域甚至是世界的认识越明了,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时候,才会有创新的萌芽出现的可能性。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新高考和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势在必行,从单篇教学到群文阅读甚至是整本书的阅读,已是未来语文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就曾说:我之所以站得高、望得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阅读或许是就促使我们创新的巨人之一。四川作为高考大省,因为激烈的高考竞争,许多高中学生已成为应试工具、刷题机器。阅读量的稀少,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够,已制约了学生的后续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应试与核心素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关注学生完全人格的养成,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教育已从教知识、教能力发展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了新的关注点。认知、合作、创新、职业四种关键能力的培养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甚至被认为是超级素养。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群文阅读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能。
   目前,小学和初中语文课堂已经将群文阅读活动全面铺开,高中还处于试验阶段,所以我们一要向小学、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二还要结合高中语文的实际,卓有成效地开展活动。
   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就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做出较大改变。如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由重视知识教学到重视理解教学,由讲授教学到讨论教学,由精熟的字词学习到阅读策略的学习。在教学中,传统的单篇教学主要是培养我们的认知能力,教师的精细讲授能够让学生很快统一认识,通过知识的高度集中,从而得出标准化的答案。优点是方便对前人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整合,但最大的弊端就是让学生流入对知识和教师的盲目迷信,久而久之就会在思维上陷入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地步,从而让我们的认知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而缺乏发展变化。而群文阅读则可以让学生在多文本中进行比较、整合、判断,并且思考自己所需要的答案。它不是指多个文本的简单相加,而是将有联系的多个文本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起来的一个阅读整体,在梳理、整合、拓展、比较等过程中,让学生从“读懂一篇”向“读懂一类”发展,可以丰富阅读内容、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要求学生求同探异,既要有思维的聚合,又要有思维的发散,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就容易出现创新思维甚至是创造性成果。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摒弃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首先要力争营造一种平等的、讨论式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发散性思维,畅所欲言,分享心中的想法。钱梦龙老师在二十多年前提出的“三主四式”教学法就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但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尊重学生个体的方式,才能够使学生敢于分享讨论。就像大教育家孔子,面对性格懦弱的冉有,鼓励他激进;而面对性格强势的子贡,则是教他谦让,这样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够与老师交流,都能够有所收获就好。只要孩子敢于发言,大胆讨论,再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之下,自然就会进入一种思考的节奏。在思考、想象中,创造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就会有所发展。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从单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发散思维,不做标准化的结论,只要是正确的、合理的推断就好。比如我们在必修一教材中学过《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评价都是烛之武深明大义、视死如归,活脱脱的正面英雄的脸谱式形象。但人总是充满感情的,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在去秦军军营的路上,面对生与死的选择,他的内心有没有过犹豫,毕竟在郑伯面前,他也曾有过牢骚,这样的探讨和想象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认识一个人物。
   而群文阅读更可以强调多角度的观察,在合适的议题下,通过讨论,然后求同,比异,以期达到知识的整合,从而改变我们的传统认识,得出创新性的结论。更是对创新思维的一种培养。不是机械的循环记忆,都是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歌中的感情,必修二第一单元散文中的感情,如何找到情感的不同和情感表达的不同,就是一个合适的议题。比如在《鸿门宴》的拓展中,谈到项羽之死。传统认知是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我们对英雄的结局是感到可叹、可惜,但李清照、杜牧、王安石却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培养我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认识。
   李清照在《夏日绝句》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杰、鬼雄,对项羽是一种歌颂、赞扬,也暗含对南宋统治者苟安的讽刺。
   王安石《乌江亭》如是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却认为项羽的失败是一种必然,认为项羽是失去了民心。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表达:“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该诗却劝霸王应该包羞忍耻。这样还有机会从头再来。
   对于同一件事,我们不做标准化结论,只要有正确的认知,都应该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比较与整合”是群文阅读言语行为及智慧生成的关键环节,“辨识与提取”的过程提供的是基础的、零散的信息或感受,而言语智慧生成的终极目标则召唤阅读主体将由不同言语主体、不同言语环境的多个言语作品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阅读而获取的信息或感受进行比同较异,进而结构化、条理化,形成围绕议题的多个言语作品的丰富的、立体的感受和认识。比对异同、结构整合——“比较与整合”是群文阅读过程中言语智慧生成的关键行为。
   此外,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哲学中就强调怀疑与信仰的辩证关系。只有在怀疑中才能促使创新,我们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正确知识来对面临对象进行怀疑。比如可以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质疑,如学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知文中是有月下的荷塘的描写,又有塘上月色的描写,荷塘与月色都是文中介绍的重点,那标题给人第一印象是偏正结构,好似文体应该以月色为中心,改成《荷塘与月色》或者《荷塘、月色》是否更好?在最初的阅读中就可以形成这样的怀疑思维。然后再去文本里寻找答案,甚至在课外资料中去探讨。还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怀疑,比如《包身工》中“芦柴棒”的称呼,用的修辞手法究竟是借代还是借喻。当然,还可以抓重点词句质疑,抓课题与内容的联系质疑,在篇章结构的特点上质疑,在图文处质疑,甚至标点符号处质疑等,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帮助引导学生筛选提炼出重要问题,使学生的质疑由表面质疑向深层次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常让质疑入课堂,使学生在“思—疑—问—解”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另外,“素养立意”的高考语文命题将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语文试题创新,力求有效测评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将帮助语文教学,尤其是群文阅读教学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这也是推动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有利外部环境。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發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可能“一锹掘出一个井”来,它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育者面前艰巨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目标,我们既要有计划,又要赶快行动起来,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必将脱颖而出。
   [作者通联:四川南充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群文阅读是指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而展开的多篇幅阅读活动。群文阅读是一种基于群体建构之上的阅读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可以改变阅读教学的形式和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增进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新课改推动下,群文阅读也成为语文教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借助群文阅读构建高效课堂呢?笔者对此做出了回答。   一、选择中心议题,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群文阅读首先要关注
整本书阅读的提法由来已久,自近代,诸多文人如梁启超、胡适等早已表达过对整本书阅读的看法。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
近年来,众筹作为一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各方关注和迅猛发展。奖励型众筹是最早出现在国内的众筹模式,并已成为当前国内最主要的众筹模式之一。奖励型众筹具有
给出了利用对称性计算二重积分的几个常用结论,并结合实例说明利用对称性可简化重积分计算。
《雷雨》课堂教学,有一个大家关心的焦点问题:周朴园三十年来这般纪念鲁侍萍,为什么相认时态度竟截然相反?由此引发了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的问题讨论。课堂教学容易过度
文章对新版分析软件的功能、操作程序、分析项点、评判标准等内容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LKJ运行记录数据分析管理建议,以提高机务安全风险研判及时性。
疫情期间,作文备考,同学们可能或多或少都写过与疫情有关的应时想象作文。因为事关中高考,学生对于写好这类作文也都充满期望。然而在下手和修改的时候是不是又存在着这样的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常常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如何让学生立体感悟古典诗歌的意境,从而与诗人对话、与文本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并真正读懂诗歌呢?“以诗解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视角。   何谓“以诗解诗”?从空间思维的视角看,就是中国人推崇的“和而不同”。依照我的理解,“以诗解诗”就是以相关的诗文为媒人,让学生从熟悉的诗歌入手,更好地理解陌生的诗歌,从而领会陌生诗歌中诗人的感情,感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曾言“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说明反复、深度阅读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现代化信息阅读时代,读图式、快餐式阅读成为了当前社会阅读的主流,并深深影响着学生一代;同时,高考升学压力的客观存在,迫使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题型剖析、技巧研究和题海操练,对学生深度阅读重視不足……,这些情况都将导致高中学生在阅读习惯和阅读目的的养成过程中逐渐形成浅
2009-2011年我省棉花高产创建工作,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按照省农牧厅和省粮棉油创建专家组总体要求,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始终坚持以棉花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集约项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