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吗”,还是“嘛”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气词“吗”与“嘛”是一组同音词,都可出现在句中停顿处和句子末尾,因此易被混淆误用。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网络版)所提供的“错误信息汇总”中,“吗”的误用共64例,其中该用“吗”的而用“嘛”的有14例;而在“嘛”仅有的3例误用中,皆是误用为“吗”的。说明“吗”与“嘛”混用问题的确不容小觑。
  关键词:语气词;“吗”;“嘛”;混用偏误
  通常以为,“吗”与“嘛”是两个驾轻就熟的语气词,故这两者并没有被看成是本体研究的重点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但这两个语气词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容易混淆,张冠李戴。笔者认为“吗”与“嘛”的混用除了二者是同音词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使用者,尤其是留学生对两者的差异不甚了解,而这种不了解又与本体研究的不够完善有一定的关系。
  一、现代汉语语气词“吗”与“嘛”一般用法
  (一)语气词“吗”
  “吗”(ma),作为典型的、基本的语气助词,一般表示疑问语气,主要有以下用法:
  1.用在是非问句末尾。
  (1)用肯定形式发问,例如:
  ①明天走吗?
  (2)用否定形式发问,比肯定形式发问显得更委婉些,例如:
  ①五婶,你不喜欢看京剧吗?
  2.用在反问句末尾,带有质问、责备语气,与副词“难道”等词语呼应时,语气更为强烈。
  (1)形式是肯定的,意思是否定的,例如:
  ①你们愿意这样稀里糊涂地过下去吗?
  (2)形式是否定的,意思是肯定的,例如:
  ①这些道理不是很明白吗?
  有时虽表示不很明显的反问,但也略有偏向,不是完全中性的,尤其是用否定的形式发问。
  3.用于表示惊疑的组合中,一般不需要回答,例如:
  ①李力:他考上北京大学了!
  王红:是吗?真是太好了!
  ②方方:怎么到处找不到她人影儿?
  兰兰:是吗?那就怪了,刚刚还见到她买菜。
  4.用于句中停顿处,有点出话题和引起注意的作用,例如:
  ①这件事吗,其实也不能怪他。
  (二)语气词“嘛”
  一般认为“嘛”(ma)虽然是语气助词,但并不属于基本语气词(基本语气词一般是“的”、“了”、“呢”、“啊”、“吗”和“吧”,这6个)。它通常表示以下几种语气。
  1.用在句末,表示事情本应如此,或理由显而易见。
  (1)用在陈述句末尾。例如:
  ①人多力量大嘛!
  (2)用“嘛”的小句前或后,用反问句,例如:
  ①你怎么连他都不认得了?他不就是老朱的儿子嘛!
  (3)用“嘛”的小句前或后,用表示原因或其他说明情况的小句,例如:
  ①冷就穿上嘛,不要冻着了!
  2.用在句末,表示期待或劝阻的语气,例如:
  ①大爷,您快说嘛!
  ②不让你去,你就别去嘛!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突出话题,引起听话人对下文的注意。例如:
  ①不让他去嘛,他又有意见;让他去嘛,他又不去。
  二、“吗”与“嘛”的对比分析
  在《汉语大词典》中,“吗”字有3个读音:
  1.ma(轻声)助词,表示疑问、反诘、句中停顿;
  2.ma(上声)用于“吗啡”;
  3.ma(阳平)方言,“什么”。
  在同书中,“嘛”字则有2个读音:
  1.ma(轻声)①助词:疑问词,用同“嚒”;表示事情本来如此或道理显而易见;表示建议或期望;用在句中停顿出,点出下文;②喇嘛;
  2.ma(阳平)①佛教六字真言之一;②方言,“什么”。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录中,“吗”的注释基本上与《汉语大词典》的注释相同,但“嘛”却只有一个读音ma(轻声),作助词。在《辞海》中,“嘛”也只有一个读音ma(轻声),表示提醒语气的语气助词以及用于“喇嘛”。
  所以,“吗”是“传疑”语气词,可用于是非问句句末,表达疑问语气,也可用于反问句句末,表达反诘语气;而“嘛”则是“传信”语气词,不能表示疑问语气,且只能用于陈述句或祈使句中。
  三、“吗”与“嘛”的混用偏误分析
  笔者通过查阅、搜集语料,对湖北师范大学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初步分析、归纳出了二者混用偏误的类型和原因。
  (一)偏误类型分析
  1.当用“吗”,却用“嘛”
  例句:后来我妈打电话给医生,求他给安乐死,可是医生骂我妈说她十九年给我们幸福,十九岁的猫嘛,给她安乐死是太失礼、太过分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从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出“十九岁的猫ma”实际上是一个反问句而不是话题,说话者的本意是“为孩子奉献十九年的母亲不是十九岁的猫,不能给予安乐死”,应该是要表达“你难道认为自己是十九岁的猫吗?”的意思。
  2.当用“嘛”,却用“吗”
  例句:就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吗。(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上述节选一段来自缅甸的外国留学生作文中的一段话,不难看出这里其实并不带有有疑问的语气,这个留学生想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性格都不一样,就像龙的九个儿子,个性都不相同”。这里应该用表示“理所当然”的语气词“嘛”,不能用“吗”。
  (二)偏误原因分析
  首先看一组混用偏误例句:
  ①吃饭也是,在外面吗,可以随便吃什么,可是我妈妈非要吃饭不可。(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②今天不是圣诞节嘛,为什么还要上课呢?(附录A 问卷调查)   ③A:老师,我家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B:成绩嘛,还不错,但是跟班上同学的关系呢,不太好。(HSK动态作文语料)
  例①的“吗”应该用作“嘛”,表示事情本应如此,或理由显而易见;相反,例②带有明显的反问语气,所以应该用“吗”,而不宜用“嘛”;再看例③,说话人用“成绩嘛”提出问题“你问成绩吗”,进而回答“还不错”,显然这是一种自问自答的形式,因此,这里应该用表示“传疑”语气的“吗”。“嘛”则不用于此类问答语境中,一般情况下,说话者用“嘛”是为了“提醒对方的注意”,说话者对自己所说的内容非常确信,没有任何疑问。例如:学校嘛,不就是培养人的地方。
  以上可以发现,留学生产生混用偏误的主要原因,一个是对“吗”与“嘛”传达的语气不甚了解;另一个就是当“吗”与“嘛”位于句中停顿处,表示点出话题和引起注意时。
  四、结语
  综上,可认为语气词“吗”和“嘛”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其核心特性不同:“吗”传疑,“嘛”传信,是留学生混用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本文就如何对这两个语气词进行教学探讨还尚未涉及,有待于笔者通过实践去检验理论,然后再反馈到理论中,完善理论,进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注释:
  杜建鑫.语气词“嘛”“吗”混用问题研究[J].语言文字,2011年第451期(总期)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1999,374页—375页
  杨淑璋,徐玉敏.虚词的应用[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0,121页
  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编写组.现代汉语虚词[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165页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三卷)[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84页、494页
  参考文献:
  [1] 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编写组.现代汉语虚词[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1999.
  [3]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三卷)[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4] 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2005.
  [5] 杜建鑫.语气词“嘛”“吗”混用问题研究[J].语言文字,2011(总45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长篇代表作品,不仅因其深刻的内涵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引起广泛评论,其精巧的布局和独特的叙述特点也成为了文学研究的经典。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空三个方面来诠释《呼啸山庄》的叙事特点。  关键词:呼啸山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空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复仇文学的经典代表。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外,独具一格的叙
期刊
摘 要:苏东坡各类文章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其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且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而有关研究苏东坡的文章也是浩海如烟,极其丰富。通过梳理近十年学界有关东坡专著、文献等情况,再简述东坡文化对惠州的影响,以更深入、全面了解其研究成果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苏东坡;论著;惠州;影响  清代
期刊
摘 要:被誉为“一代婉约词宗”的李清照是我国两宋之交著名的女性词人,其词在很多方面都显露出独有的女性意识。本文旨在通过李清照词中的花卉描写来探讨李清照及其词作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李清照词;花卉描写;女性意识  李清照现存于世的词作共有59首[1],其中有46首出现了花卉意象,涉及到词人对花的描写。在这些词中,有7首是专门的咏花词:《玉楼春 红梅》、《玉楼春(腊前先报东君信)》、《七娘子》、《渔
期刊
摘 要: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开咏物词之先,其留下的词作虽不甚多,但是独开清雅词派,亦受后人嘉许。宋末遗民词人张炎评其词“清空”、“骚雅”,是为绝佳概括。本文通过举例浅谈姜白石在咏物言志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姜夔;白石词;咏物言志  姜夔是南宋时期著名词人、曲作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因其传世作品《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说》等,后代词集刻本多名为“白石词”。姜夔二十多岁时开始游寄生涯
期刊
摘 要:长久以来,文学批评因为有距离的审美观照给人以疏离和严肃之感,这不可不谓是一大缺憾,但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李健吾等印象学批评家早已提供另一种途径,他们强调以自身靠近对象,通过调动自身情感来感悟文本,该文通过抓住“清澈”、“悲哀”等情感体验来对《秋天的快乐》一文进行审美批评。对富于审美性的印象学批评的重新发现和运用是对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借鉴。  关键词:清澈;悲哀;意境;《秋天的快乐》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也逐渐进入到千家万户,网络游戏也随之风靡起来,我国游戏设计主要以三维动画为主要发展方向。现在的网络游戏产品开始大量增加,进行网络游戏的玩家也随之增长。但是,因为对于游戏经验的要求,游戏玩家对于游戏的水准要求也开始提高,希望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感官刺激和新鲜刺激,游戏角色的构建是网络游戏产生的重要基础,角色的个性化和独特性能够有效的抓住玩家的眼球,使得玩家能够玩得更
期刊
摘 要:作为一个2014年6月末才出现的网络词汇,直男癌的火爆程度已经不亚于一个热门现象,截止作者写作时,这个词在百度已经拥有10,100,000个搜索结果。直男癌这个词汇的流行反应了当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崛起。本文从近期热门的伊能静微博手撕直男癌以及艾玛沃特森就性别平等在联合国的演讲谈起,分析所谓直男癌男性的矛盾存在。  关键词:直男癌;女权主义;性别平等  “直男”是相当于男性同性恋而言的,意思是
期刊
摘 要:热词往往是由一个社会热点话题的出现而衍生出来的词语,具有很强的事件性和时代性。现如今“吃土”等网络热词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大众对“吃土”一词的知晓程度、传播途径、喜好程度、使用频率、使用场合、个人态度等,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力,从而预测网络热词的未来发展。热词的风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心理状况,研究热词不仅有助于规范和丰富语言的发展,更有助于引导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期刊
摘 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手段,翻译也是一项语言再创造工作,另外是指从事翻译的工作人员。翻译是一种创造的语言活动,是一种艺术,而不是语言的机械易变。  根据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翻译出现了专业细化的发展态势,且细化趋势不断增强,这对翻译工作人员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和要求,即要做专业行业里手,又做全面手。  关键词:翻译;布
期刊
摘 要:源语与译语生态系统纷繁复杂,译者在维持两者的生态平衡之间起主导作用,译者不仅仅是能够产生译文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一般成员,而是要体现甚至代表翻译生态环境来实施对译文的选择。语言禁忌存在于每一种语言结构体系之中,它在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红楼梦》原著中,存在着大量的避讳语,霍克思在翻译避讳语文化专有项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源语文化的传播以及译语读者的接受,采取多种翻译策略结合的方式将源语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