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职课程衔接问题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chen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且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也因缺乏中高人才培养沟通,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技能训练重复等现象,课程的内涵性衔接还没得到应有的体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使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使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人才结构与内涵要求也越发显得重要,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故要突破传统中职“终结性教育”,而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相衔接,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索本专业中高职课程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以构建有实际操作性的专业课程结构,实现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核心技能证书、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上的有效衔接。
  一围绕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设置体系的衔接
  根据中高等学历教育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即中职教育重点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作用;高职教育重点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管理型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将课程目标与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岗位需要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设计构建互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形成中高职课程一体化衔接体系。
  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即毕业生面向现代电子产品生产、研发企业,从事生产、研发、技术支持等一线基层工作岗位群,对目前中、高职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将课程分为通识素质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岗位技术课程三类模块,构建以培养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中、高职模块式课程衔接体系,
  通识素质课程模块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所开设的有关人文道德素养、身心健康教育、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为主线,满足其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专业平台课程模块,是适应本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的、独立的且能形成有机整体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平台课程也是职业岗位公共知识课程,是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就业岗位都能用到的专业知识。专业岗位技术课程模块是整个课程模块化的关键和重要体现。该模块涉及的是以职业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实践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该课程模块是面向现代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质量管理、产品研发、销售及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课程群,通过该子模块课程群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有产品组装与调试、产品检测检验、生产实施及质量管理、产品初步设计及改进能力和技术支持与售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各个课程模块中,明确中高职课程通识类、专业类课程门类及中、高职课程的对接关系,如表1所示。中、高职课程层次分明、形成梯度,在课程体系有效衔接,这也体现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思想。通过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以避免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断档现象。
  二中、高职核心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
  中职阶段注重学生基础素质教育;高职教育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通过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核心教学模块,既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避免课程内容断档,并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来不断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上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的中高职整体课程分模块结构体系,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而且在教学内容上能实现分层递进,使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这样对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在应用电子专业通识素质课程模块中,以数学课程的教学为例,中职《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主要教授函数、向量与复数、几何等模块的基本知识。高职的《高等数学》教学则以“必须、够用、加强应用”为原则,提高应用高等数学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在中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有则精,即扩展其知识深度,如函数、极限、导数、概率等的应用;无则增,在高职数学中需要用到而在中职数学中没有涉及的相关知识,如反函数、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等,并适当渗透函数建模思想,以适应高职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再以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中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中职该课程教学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常识,具有合理选用、测试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能力;掌握基本单元电路及常用典型电路的组成和分析方法,并有初步应用能力。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该课程分成“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与“数字电子技术实践”两门课程,教学内容是在中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级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直流电源等综合电路,加强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应用、555电路及应用,使学生能读懂电子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进行实际电路的焊接组装、完成相应的制作测试报告、熟悉电子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和设计方法,能够对单功能电子电路进行功能完善或改进,能设计简单功能的电子电路。这样的教学安排既避免与中职教学重复或断档,也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学生毕业面向电子产品开发助理岗位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岗位工作的需要。   此外针对不同基础和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上还可分为基础、提高两个不同的层次。如设置作为中职各专业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和作为中职升高职的接口标准,来满足学生以中职就业为目标或以升高职为目标的需要。这样更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造就高技能人才。
  三合理有序地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衔接
  目前在中、高职学校仍存在职业资格考证不衔接的现象,以本专业为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证书重复考取,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已考取无线电装接工职业资格中级证书,到了高职,又被要求考取该职业资格中级证书。二是对学生考证要求不明确、不规范。有的中职学校在证书类型、等级上要求较高,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了维修电工证、电子设备装接工等多种证书,而有的学校却未合理组织本专业职业资格考证,如只对计算机应用等公共基础类证书做严格要求,对专业资格考证却较为放松,使得学生升入高职后,考证压力加大。
  中高职职业资格证书这种不衔接现象,一方面造成教学资源、时间和经济上的浪费,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负担,影响了考证的积极性。故构建统一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体系,实现职业技能有效衔接显得尤为必要。表2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体系,按照该体系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融入中、高层次培养方案中,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中级培训,获得初、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高职教育阶段进行中、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在专业岗位技术课程模块,建议中职学校按照国家职业资格中级技能要求开设电子技能实训、电工实训、电子焊接和装配实训等综合实训课程,学生可以考取国家维修电工、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产品调试工中级(四级)证书,既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也为升入高职学习技能打好基础。高职该模块专业课程大都有实训课程,如电路与电工技术实训、电子工艺综合实训、电路制作综合实训、电子CAD实训等,并结合职业资格考证辅导的相关内容,以达到高级技能要求,学生便可以考取与中职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国家高级(三级)高级技能证书,还可以考取比中职更高要求的资格证书,如电子电子CAD(PROTEL)中(高)级技能证书。这样既避免了与中职的职业资格证书重复,也体现高职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教学特色。


  四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上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直升制度降低了中职学生的升学压力,学生学习态度容易懈怠,学风容易松散。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面对五年一贯制及“3+2”教学质量下滑的趋势,建立中、高职学校共同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研究制定面向中职阶段的质量监控制度。对中职课程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环节管理、教材管理、考核方式等诸方面的管理制度进行指导和制(修)订;并建立教学信息采集、反馈和整改机制。具体作法:
  中、高职两校沟通要紧密,高职院校应提前介入五年一贯制或“3+2"高职教育前三年的教学管理。挂钩中职学校则要认真执行已经双方订定的本专业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按要求组织教学,不得随意调整或更改,并要主动接受对口高职学校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教学质量。高职学校可通过定期召开中高职学校教学工作联席会议,交流反馈教学情况,针对实际问题研究布署教学工作;可通过师资培训、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提高中职任课教师对衔接课程的执教能力水平,还可通过随堂听课、学生评教、问卷调查、技能测试等方式,来定期检查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加强对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规范教学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中、高职学校应由高职学校牵头,建立双方共同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成员可以是双方的教学管理部门和专业教研室相关人员,制定面向中职阶段的质量监控制度。主要工作任务有:
  第一,检查监督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的执行情况。
  第二,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中职课程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环节管理、教材管理、考核方式等诸方面的管理制度进行指导和制(修)订,并对日常教学运行情况定期或随机开展教学检查,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第三,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并建立反馈和整改机制。通过随堂听课、学生评教、问卷调查等途径多方面采集教学信息,对教学上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研究落实解决方案,指导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对整改效果进行监督。
  本文围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本专业在中高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核心技能证书、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有效衔接问题进行了探讨,体现中职课程为高职课程建立基础,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后续延伸的理念,这对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开展高等学历教育的路径,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发挥出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2007(5).
  [3]李宗.关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4]任平,陈文.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5]逯铮.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2011(17).
  [6]邢江勇.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J].中国业技术教育,2013(02).
其他文献
随着公安部门对集群通信系统要求的提高,仅仅是呼叫调度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公安部门的需求,模拟集群必须要发展成具有无线数据传输能力的通信系统,利用它来传送一些文档、图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育能够熟练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缺乏可借鉴的经验,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分析  1缺少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树立基本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具体包括会计
针对高等级公路工程中常用的二灰土底基层,提出用电石渣替代传统二灰土中的石灰的设想,并在研究电石渣与粉煤灰作为底基层混合料作用机理和电石渣与粉煤灰性能的基础上,从配
基础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涉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化学课程的知识。由于涉及内容多,领域广,作为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内容上的设计和教学方式上的改进很有必要。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了PBL教学模式。具备以下特点:开放性、探究性、全员性、交互性、系统性、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培养集体协作能力。近年来,将PBL法应用于课程
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问题,即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制图问题,它指的是机器人从一个未知环境中开始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根据自身运动模型和所携带的传感器对
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传动系统不再拘泥于三相供电,逐渐向五相驱动控制系统方向发展。五相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与三相电机相比,具有高可靠性、高功率密度、低转矩脉动、强容错性能等优势,从而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医疗卫生等领域。在电机驱动控制系统中,逆变器经常会发生故障。当逆变器发生故障时,会增加功率管的电压、电流
北京现代党委自2002年企业筹建之初,就锲而不舍地抓住党员先进性教育不放,以开展企业党组织形象工程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探索出一条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内的合资企业党建创新之
工程机械综合服务系统发展迅速,对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下位机方面生产智能车载终端的厂家很多,没有一个标准协议作为规范:智能终端在传输媒介与方式上不同;系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空难,多数是由于机身表面或者内部出现的一些微小缺陷引起的,所以对机身结构的缺陷检测成为了航空无损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脉冲涡流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
2008年12月10日,中央电视台和英特尔公司在北京宣布建立联合实验室,双方将共同就多媒体处理以及高清视频编辑,网络传输、并行计算和数据中心等多项技术上进行深入合作,联合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