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地白酒”(外一篇)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g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白酒是一种匍匐生长的小野果,不留意你还真难发现它的存在。它的叶片、根须、模样、个头都与草莓相似,所以也有人称它为“野草莓”。上小学时,一条临水沟的田埂首先进入了我们这群馋小孩的视线,兴许是水分充足的缘故,田埂两侧一簇簇的地白酒生长得极为茂盛,它的根须深深扎进了黝黑的泥土里,脉红的粗壮根茎将水分和养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叶片和洁白色的小花上,使得油绿的叶片大而饱满,娇艳欲滴的白花开败后,一粒粒硕大的果实粉粉地跳跃在我们眼前。
  至今我仍找不出一个生动的形容词来形容地白酒的香甜。它形状与草莓相似,是一颗“心”型,从尖头粉白往上渐次加红,地白酒入口又糯又甜,“唧咯唧咯”的咀嚼中竟能品出甜白酒(米酒)的酒香,想来地白酒的俗称也是由此而来的吧!
  这条长十多米的田埂在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路上,在地白酒成熟时节,上下学的路上总会看到几个屁股撅得老高的孩子在一簇簇绿叶下翻找,找到一个并不忙着吃,而是窃喜着将它放在准备好的纸包里,再继续流着无法控制的涎水寻找下一个目标。
  我往往是其中一个流着涎水的孩子。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做小孩子的手里确实没有几样像样的零食,于是,便把希望寄托于未知的大自然。
  等十多米的田埂翻找完一遍,大家便都拿出“战利品”比较谁的多谁的大,占优势的孩子便在其他孩子羡慕加嫉妒的眼神里得意地品尝美味的果实,啧啧有声中满足至极。
  也有一无所获的,“咕嘟嘟”吞下一口口唾液,乞求的眼神乞讨的话语仍得不到一颗地白酒后,心里打起了“小九九”,不用多说,几天后下一批地白酒成熟时,抢先在田埂边撅起屁股的绝对是他。
  对于无组织无纪律的叛徒,我们往往用不与他说话和玩耍作为惩罚,让他在我们鄙视的眼神下瑟缩,此种情形下,很快就会有支撑不住的叛徒屁颠屁颠地追随在大部队背后,捧上一小捧好不容易翻找而来的地白酒请大家品尝,于是,惩罚结束,一串串欢声笑语又响彻在上学放学的路上。
  这样的好日子持续了两三年,一天放学,忽见一个戴着草帽、卷着泥巴裤筒的农人将田埂铲得又光又滑,腻腻的泥土上再看不到一小簇油绿的地白酒。不久,我们又看到农人在田埂两侧点上了毛豆,几个月后,一簇簇黄绿的毛豆杆取代了地白酒,我们着实恨了农人一段时间。
  
  “转移”来的碗
  “香香菜”是我们小孩子对一些野菜的统称。没有了地白酒,我们又寻觅到了另外的阵地。这次我们看中的是一片临沟的草坡,不用担心它再被农人铲平点种上毛豆。
  这片草坡可真是一块宝地!大片的水芹菜、野生鱼腥菜、小香菜在上面肆意横生,长得又多又旺。草坡往上是一座坡度不大的小山,山上长有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运气好时,还可以在阴凉处寻到一两株蕨菜。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并不是需要靠野菜果腹的年代,我们不是饿,无非是馋,离谱的馋!
  有了食材,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将食材加工得美味,送进我们这群满肚子是“馋虫”的馋孩子嘴巴。
  伙伴们都想到了“凉拌”这一简单又省事的加工方法,不用多说,这首先得有一个容器,说白了就是一只碗。可是,这碗从何而来呢?讨论的结果是:从家里“转移”一只碗出来。紧接着新的问题又出来了:从谁家“转移”这只碗呢?直接“转移”是万万行不通的,那个年代虽不是大困难时期,但每家的“家当”也都是有限的,父母们记得自己家里共有几只大碗几只小碗几只碟子,甚至清楚到哪只碗缺了一个口,哪只碗有个疤,哪只碗的釉已被磨掉……
  直接“转移”行不通,大家又想到了间接“转移”,所谓的间接“转移”就是告诉大人有只碗在洗涮时不小心砸碎了,碎了的碗不能用肯定是要扔的,扔就意味着这碗不存在了,从而达到我们“转移”它的目的。
  这样候选人的范围就缩小很多了,只在女孩中确定目标,理由是女孩子在家里肯定是要帮忙大人做家务洗碗的,有这条件容易完成任务。几个女孩里我相对胆子大点——实际上是纸糊的老虎,只在表面威风!没办法,“军令难违”,于是我在胆怯中激动地接受了这一光荣的任务。
  吃午饭时就心不在焉,磨磨蹭蹭等父母都走了,忍痛割爱将一直舍不得吃的两颗“大白兔”奶糖塞到5岁弟弟的手里,让他出去玩。他在场不方便行动,万一暴露容易当叛徒,5岁的孩子还经受不了革命的考验!
  忐忑不安地洗完碗,又快速将一只大碗藏到书包里,背好书包找到在隔壁大妈家织毛衣唠家常的母亲说:妈……不小心摔碎一只碗。不敢抬头,只从眼缝里察看母亲的表情。
  什么?你这娃娃怎会这么不小心,碗呢?节俭的母亲很心疼她的碗。
  扔了?心快蹦出胸腔。
  扔哪了?我去看。母亲扔下毛衣,仍然不甘心,恐怕想看一看还能不能用。
  ……
  听到母亲要去现场看“证据”,吓得不行。这时幸好隔壁大妈的一句话将我解救出来:算了算了,不就是一只碗,碎了就扔了,看也没用。
  就这样,在严密的“警戒”下,我成功“转移”出一只碗,而且是一只大碗,这充分显示了我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在“敌后作战”的水平,也让同伴们刮目相看,这以后,我在同伴面前说话更有了分量。
  这只大碗被我们藏在小山的灌木丛里,除了上课,我们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片草坡,每天下午早来一个小时,将水芹菜、鱼腥菜、小香菜等“香香菜”用山泉水洗净折断,拌上伙伴们从家里“转移”来的盐巴、辣椒和味精,用蒿杆做成的筷子吃得津津有味,不仅解馋,更使我们沉浸在小调皮小创造的喜悦之中,那种感觉是成人感受不到的!
  这只“转移”来的碗一直伴随到我小学毕业,直到有一天它不翼而飞。
其他文献
一    雨季终于过去,天干了,高了。在我走过的一些泥泞的路上,风卷起了一些灰尘,我看见了一些脚印在飞舞,一些过去的事被磨平,粉碎,重组,幻成虚无的飘散。一些像我一样在上面走过的人,他们的脚印化成一股灰白色尘气,扭动,挣扎,然后散落在看不见的各处去了。  惊恐之余发现,我们经过的多少日子是这样地轻和薄,就像尘埃一样。前些日子,在雨后的路上,看到地上的脚印,新鲜,深深浅浅,各种花纹,水做的花纹,向我
期刊
一    离开大理  又去大理  我坐在飞机上  脑中始终盘旋一个问题  大理的魅力与日俱增  大理的魅力无与伦比  大理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此时  飞机的隆隆声  似乎已不复存在  我好像一直徜徉在银苍玉洱  那“皇家寺院”的钟声  又在耳边响起    二    有人从金庸的小说了解大理  有人因“风花雪月”迷恋大理  是啊  下关的风  上关的花  苍山的雪  洱海的月  如诗如画尽收眼底  
期刊
生命是一条江,发源于远处,蜿蜒于大地。——罗素    很多的时候,我常常站在窗前,久久地张望我脚下的这条母亲河——黑潓江。  在久远的年代里,大理一直是云南重要的物资商品集散地。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滇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就在大理交汇。“茶马古道”从大理往北,上丽江,过迪庆,进西藏,马帮源源不断将茶叶、布匹等商品运往藏区。从大理往西,另一条古道经由漾濞通往永昌,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进入了国
期刊
随心所欲,这是读完张明曾的散文集《那时的洱海》后的感觉。这是一种有别于阅读其它散文集子的感觉。不知是有心,或是无意,张明曾似乎在努力摆脱散文的常规写法,或者说不按眼下散文的样子来写散文,根本不在乎写出的东西是否像散文。这就使得他这本散文集反而以一种新鲜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读《那时的洱海》,我突然便想起了散文界有些人主张的“散文原生态写作”,我认为明曾的写作正是一种原生态的写作,他凭着自己的真实记
期刊
读书看报,常常会遇到“菩提”二字。我看到这两个字就像看到一片风景,绿树红花掩映着辉煌的殿宇,灿烂的阳光溢满了天地。我感到奇怪,仅仅是书报上的两个字而已,怎么会让我生出如此的幻象?我把这种幻象描述给朋友,朋友说在大理州府以北的鹤庆县境内,有一处景观和我描述的极为相似。  起初我并不太相信,可后来却相信了。大理这地方自古就很神奇,许多风景都像梦中的风景,有几处还不为人知那也是极有可能的。想来朋友说的那
期刊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虽然百废待兴、强敌觊觎,但在毛泽东主席的倡议下,仅仅数年时间,宗旨为“敬老崇文”的文史馆在各省相继成立,可见新政府对老一辈文人的重视。云南文史馆成立于1954年,一批德高望重的文化人被聘为馆员,如周钟岳这样的耆宿。在被聘为云南文史馆馆员的人员中,有一位年已91岁的白族老先生特别引人注目,他姓杨,名继元,字亮丞,号慕陶,是剑川县金华陈家冲人。他虽和同乡赵藩、赵式铭
期刊
新年,人们常常想到的是爆竹和贺辞。声声爆竹,句句贺辞营造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新年气象,而我在这时候常会想到的是又见梅花了,总觉得梅花应该是新年带给我们的最好最美的礼物。在我的心里梅花不仅仅是一种花,它更是一种充满激励的精神,在新岁伊始的时候这种精神尤为重要。  雪是静静飘落的,带着温柔的寒冷,刻骨的美丽;风是席地而起的,冷冷地卷过大地,没有放过树上最后的一片残叶。严寒让一切生机都瑟缩了,大地是一片沉寂
期刊
在乡间的路边房角、荒坡野地,常见一种野生植物:茎上长着四条带状窄叶,使它的茎干看起来像四棱形;在茎干的叶腋间又长出一些分枝,每到春天,枝头就会开着白色的小花;这种植物的叶呈椭圆形,叶面有一层油状分泌物,有点沾手,触摸后嗅到一股淡淡的臭味,所以叫臭灵丹。  臭灵丹是一种草药,有清热消炎之效。咽峡红肿、眼鼻发炎,上腭干燥……总之,中医所说的“上焦火燥”引发的热症,只要煮上一剂服下,管保见效。平常,也可
期刊
在对待外来民族文化方面,白族是开放而宽容的。白族文化中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形式,都是通过和外来民族文化的交流之后形成的。而且,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民族文化时,白族不是生吞活剥,而是将其有机地和本民族的文化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和谐、统一的新文化形式。白族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和宽容,集中体现在本主崇拜中。民族宗教作为深层次的民族文化。通常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而在白族的本主崇拜中,形式多样,并还有不少是外民族的。  本
期刊
我爷爷是我们这一带出了名的养蜂人,爷爷不但在家里养蜂,还把家蜂养到了大山上。  白族人家爱种花,爷爷种的比别人家更多,有兰花、杜鹃和山茶,还有一大院子的苹果、石榴和酸木瓜。爱花的人家爱养蜂,花间树下爷爷摆了好多蜂桶,有圆有方大大小小几大排。  所谓蜂桶,其实是把一大截原木桶子掏空了,两边各做两个盖子,留一个孔儿让蜜蜂进进出出。蜂桶最讲究保暖通风,养蜂人都用牛屎糊泥糊蜂桶,可保蜂窝不受蚂蚁与小虫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