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短跑属于极限类运动项目,它的运动成绩受遗传因素、身体素质、技术特点等多方面影响。本文将从生物力学角度详细分析短跑的技术特点,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短跑项目 技术训练 生物力学
中图分类号:G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a)-0237-01短跑项目是以人体最大限度的发挥本能,在确定的跑道上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其中距离最长不超过400米,供能系统以无氧代谢方式为主的田径项目。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大多数的研究者是对短跑项目步频和步幅探讨,而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研究的尚不多见。本文主要以生物力学为基础,探究分析短跑项目的技术特征,探究发现短跑技术的力和速度的内在变化规律,为教练员在训练运动员时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完善的理论依据,更为我国田径项目做一点贡献。
1 研究对象
本市体校田径队的18名男性短跑运动员,年龄在14—16岁之间,训练年限在两年以上,身体状况良好,身高170cm-178cm之间,体重54kg-65kg之间。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围绕短跑项目的技术特点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生物力学研究报告》为主。
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专业队部分教练员和体育学院的专家教授,探讨短跑项目技术的相关问题。
3 生物力学的技术分析
3.1 起跑的速度和力特征
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讲解起跑时,要强调起跑的主要任务是使机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以最大的加速度,使速度接近或达到最快速度。起跑技术动作分为出发前准备技术动作结构和加速跑技术的接口动作。当听到枪声后,脚快速离开起跑器时,肢体速度最大应该不超过肢体最大动作速度的1/2,如果预先拉紧压长环节的肌力将有利于达到最大冲速度,发挥最大的爆发力,由此我们发现决定起跑最初速度的应该是最大力和爆发力。如果在起跑时要以最大的速度伸膝后蹬,不但不能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反而使机体达不到最快的速度。
正确的动作结构应该是先使上身摆脱静止,用力摆臂,再由腰带动身体获取起跑的初速度后再由质量较小的大腿、小腿、前脚掌依次前推,最终完成动能加速的效果。运动主体在起跑器上的准备动作应该是(以右腿在后为例)左肩领先带左臂前伸、伸腰、伸肩、伸膝。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腰为主动力,听令后力量应该从上到下,上身先摆脱静止然后双腿同时发动摆脱静止。我们在起跑的静止图像可以得到,其中2/3的身体重量落在前脚上,而1/3身体质量落在后脚上。
3.2 途中跑力量和速度的特征
短跑项目的途中跑技术是整个跑的过程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决定最终成绩的最主要部分。一般情况下,在15m以内,教练员不要不强调运动员步频的快慢,但应强调前摆脚尽快的着地,从而期获得最多的地面有效支撑力。在各个运动环节中应该协调而且有节奏的快速运动。在15-30m内,运动主体的运动速度应该逐渐达到跑的最大速度而且也要占主导地位。运动员还要控制好运动的节奏,加快运动环节的速度,从观众的角度看在30m附近应该达到运动主体的最高速度,步频和步长也应该协调而且有节奏。在到达30-40m时,上身要接近直立,但中心应该还在前面,这时的重点应该放在减少在跑时前支撑脚落地的时间上,尽量减少外阻力是提高有用功率的有效途径。在40-65m处,要达到最高运动速度并保持到最后,运动员要获得最大的前摆速度和前送质量应该加快摆臂的速度。在65m以后,运动员要以脊柱到脚趾全程推进。除此之外,个别运动员要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因人而异的完成整个跑的全过程。
3.3 冲刺跑技术的要领分析
在短跑项目中,冲刺跑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冲刺跑的主要任务是努力保持在途中跑获的较高速度,并且使其延续到终点。如果在冲刺跑阶段出现减速现象时,通常是采用加大摆臂的幅度從而减缓速度的下降。冲刺跑阶段体现的是运动主体速度耐力的能力,而速度耐力能力的充分发挥要依赖前面速度能力的积累。冲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速度耐力,保持途中跑的速度优势,最终以最快的速度冲破终点。
4 结论与建议
(1)教练员在讲解跑的技术要领时要强调以摆带蹬、蹬摆结合的“屈蹬型”技术的要点。其中摆动腿的摆动是衔接后蹬与着地缓冲的关键环节之一,有效的加快摆动腿的摆动速度不但可以帮助提高蹬地而且可以提高扒地的效果。而脚的着地缓冲技术不但可以有效的减小脚着地时的阻力,还可以减小脚步在着地时速度的损失,为下一步地面支撑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支撑阶段的缓冲和后蹬用力的效果,提高运动员在支撑阶段的做功,为提高短跑的成绩提供有利的充分条件。
(2)教练员在短跑的教学训练中,应着重加强运动员途中跑开始部分的速度能力训练,提高他们加速跑的能力。关于跑的力量训练,要根据短跑的肌肉用力特点进行安排。力量训练的方式主要有:负重练习、举重练习、抗阻力练习和跳跃练习,主要目的是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负重练习和抗阻力练习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由这两种方式方法实现。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田径编写组.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319-330.
[2] 布吕格曼,等.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生物力学研究报告[J].艾康伟等译.田径,1998(6):18-23.
[3] 江晓东.论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放松训练[J].湖北体育科技报,2000(4):41.
[4] 钱铁群.中外优秀男子百米运动员比较[J].田径,1999(50):18.
[5] 余萱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加大百米速度素质功能[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
[6] 张庆文,王保成,曹之刚.优秀男子百米运动员途中跑支撑腿缓冲动作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
[7] 张洋.对短跑向前摆腿专门力量训练手段的研究[J].田径,1997(12).
[8] 张夏.短跑运动训练[M].北京:北京体院出版社,1991.
[9] 王鲁克.对短跑后蹬理论中几个传统观念质疑[J].田径,2000(12).
[10] 骆建,江敏,刘骏,等.再论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4).
关键词:短跑项目 技术训练 生物力学
中图分类号:G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a)-0237-01短跑项目是以人体最大限度的发挥本能,在确定的跑道上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其中距离最长不超过400米,供能系统以无氧代谢方式为主的田径项目。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大多数的研究者是对短跑项目步频和步幅探讨,而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研究的尚不多见。本文主要以生物力学为基础,探究分析短跑项目的技术特征,探究发现短跑技术的力和速度的内在变化规律,为教练员在训练运动员时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完善的理论依据,更为我国田径项目做一点贡献。
1 研究对象
本市体校田径队的18名男性短跑运动员,年龄在14—16岁之间,训练年限在两年以上,身体状况良好,身高170cm-178cm之间,体重54kg-65kg之间。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围绕短跑项目的技术特点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生物力学研究报告》为主。
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专业队部分教练员和体育学院的专家教授,探讨短跑项目技术的相关问题。
3 生物力学的技术分析
3.1 起跑的速度和力特征
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讲解起跑时,要强调起跑的主要任务是使机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以最大的加速度,使速度接近或达到最快速度。起跑技术动作分为出发前准备技术动作结构和加速跑技术的接口动作。当听到枪声后,脚快速离开起跑器时,肢体速度最大应该不超过肢体最大动作速度的1/2,如果预先拉紧压长环节的肌力将有利于达到最大冲速度,发挥最大的爆发力,由此我们发现决定起跑最初速度的应该是最大力和爆发力。如果在起跑时要以最大的速度伸膝后蹬,不但不能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反而使机体达不到最快的速度。
正确的动作结构应该是先使上身摆脱静止,用力摆臂,再由腰带动身体获取起跑的初速度后再由质量较小的大腿、小腿、前脚掌依次前推,最终完成动能加速的效果。运动主体在起跑器上的准备动作应该是(以右腿在后为例)左肩领先带左臂前伸、伸腰、伸肩、伸膝。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腰为主动力,听令后力量应该从上到下,上身先摆脱静止然后双腿同时发动摆脱静止。我们在起跑的静止图像可以得到,其中2/3的身体重量落在前脚上,而1/3身体质量落在后脚上。
3.2 途中跑力量和速度的特征
短跑项目的途中跑技术是整个跑的过程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决定最终成绩的最主要部分。一般情况下,在15m以内,教练员不要不强调运动员步频的快慢,但应强调前摆脚尽快的着地,从而期获得最多的地面有效支撑力。在各个运动环节中应该协调而且有节奏的快速运动。在15-30m内,运动主体的运动速度应该逐渐达到跑的最大速度而且也要占主导地位。运动员还要控制好运动的节奏,加快运动环节的速度,从观众的角度看在30m附近应该达到运动主体的最高速度,步频和步长也应该协调而且有节奏。在到达30-40m时,上身要接近直立,但中心应该还在前面,这时的重点应该放在减少在跑时前支撑脚落地的时间上,尽量减少外阻力是提高有用功率的有效途径。在40-65m处,要达到最高运动速度并保持到最后,运动员要获得最大的前摆速度和前送质量应该加快摆臂的速度。在65m以后,运动员要以脊柱到脚趾全程推进。除此之外,个别运动员要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因人而异的完成整个跑的全过程。
3.3 冲刺跑技术的要领分析
在短跑项目中,冲刺跑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冲刺跑的主要任务是努力保持在途中跑获的较高速度,并且使其延续到终点。如果在冲刺跑阶段出现减速现象时,通常是采用加大摆臂的幅度從而减缓速度的下降。冲刺跑阶段体现的是运动主体速度耐力的能力,而速度耐力能力的充分发挥要依赖前面速度能力的积累。冲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速度耐力,保持途中跑的速度优势,最终以最快的速度冲破终点。
4 结论与建议
(1)教练员在讲解跑的技术要领时要强调以摆带蹬、蹬摆结合的“屈蹬型”技术的要点。其中摆动腿的摆动是衔接后蹬与着地缓冲的关键环节之一,有效的加快摆动腿的摆动速度不但可以帮助提高蹬地而且可以提高扒地的效果。而脚的着地缓冲技术不但可以有效的减小脚着地时的阻力,还可以减小脚步在着地时速度的损失,为下一步地面支撑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支撑阶段的缓冲和后蹬用力的效果,提高运动员在支撑阶段的做功,为提高短跑的成绩提供有利的充分条件。
(2)教练员在短跑的教学训练中,应着重加强运动员途中跑开始部分的速度能力训练,提高他们加速跑的能力。关于跑的力量训练,要根据短跑的肌肉用力特点进行安排。力量训练的方式主要有:负重练习、举重练习、抗阻力练习和跳跃练习,主要目的是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负重练习和抗阻力练习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由这两种方式方法实现。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田径编写组.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319-330.
[2] 布吕格曼,等.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生物力学研究报告[J].艾康伟等译.田径,1998(6):18-23.
[3] 江晓东.论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放松训练[J].湖北体育科技报,2000(4):41.
[4] 钱铁群.中外优秀男子百米运动员比较[J].田径,1999(50):18.
[5] 余萱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加大百米速度素质功能[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
[6] 张庆文,王保成,曹之刚.优秀男子百米运动员途中跑支撑腿缓冲动作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
[7] 张洋.对短跑向前摆腿专门力量训练手段的研究[J].田径,1997(12).
[8] 张夏.短跑运动训练[M].北京:北京体院出版社,1991.
[9] 王鲁克.对短跑后蹬理论中几个传统观念质疑[J].田径,2000(12).
[10] 骆建,江敏,刘骏,等.再论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