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厌学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b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厌学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这种厌学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目标;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读书升学无望,成绩跟不上,存在自卑心理,因而丧失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好,准备出国或做生意,感觉学习意义不大。
  农村初中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从学校教育的视角来审视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我认为,学校应该认真反思自身的几个问题。
  1. 素质教育改革迟缓。“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占主导地位,支配着教师和学校的管理工作者,在教学上注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忽视大多数成绩一般的学生,以致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 教学方法简单、模式化。教师授课生搬硬套,采取“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以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大一统”的目标为主,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唯一尺度,迫使所有学生只能朝一个目标前进;教学主体上,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宰教学的全部,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要素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教学方法上,强调统一方式的读、写、听、说,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难以调动。
  到初三阶段,一般学生逐渐难以适应偏重于升学指导的简单、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学生成绩差距拉大,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被忽视,导致学生厌学。
  3. 师生关系缺乏应有的沟通。教师没有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没有区别、差异辅导,没有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潜质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批评多于关心和帮助,学生缺乏正面激励,师生关系紧张而导致部分学生厌学。
  4. 校园生活压抑、缺乏活力。农村学校校园设施简陋,缺乏体育、娱乐条件,课外活动少,在学校只有学习的压抑感,学生身心得不到舒解和放松,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厌学问题,是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职责。我认为,解决农村初中学生的厌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加快推行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农村初中应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面对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注重大多数农村初中弱势学生,认真分析和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只做区别辅导,不搞区别对待。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根据课堂性质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1. 新授课教学流程:学→研→展→教→达,即感知自学是初步认知过程,合作探究是深加工过程,展示反馈是反馈共享过程,精讲提升是释疑解难过程,当堂达成是拓展生成过程;2. 复习课教学流程:知识回炉→反馈整合→巩固拓展,即基本梳理、点线面整合、增效升华;3. 讲评课教学流程:纠错→求助→反馈→点拨→变式。依据学科特点的不同,如思想政治课、英语、音、体、美、实践课等都应该有特殊的教学流程。如英语教学,可分听说课(要求听后说,说后做,做后查,查后共享)、读写课、词汇课、语法课等。其次,在服从目前硬性规定的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尝试采用“协商-选择”的教学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有九种智能,而每一种智能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因而接受知识、技能必然是有差异的。“协商—选择”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在力所能及的层面上学习,形成“能学——愿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学生通过参与协商、自主选择,对学习有了一种责任感和喜悦感,为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再是,采取形式更为灵活的合作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四人一组,设小组长、信息资料员、纪律管理员、时间控制员等,小组内实行分层教学,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
  第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实行考试与考查的有机结合,尽量减少大考、综合考等考试次数,多进行适应一般学生起点的、阶段性的、及时反映学生学习进度的测验,使全体学生都能跟上学习进度,从而提高学习的动力;实行评分与评语有机结合,注重把分数反映不出来的问题用评语提出来,告诉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采用暂不计分的方法,允许考多次,考察学习效果,而不考倒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行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结合,让学生参与评定过程,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第四,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首先,学校要实施人文式管理,形成学校自自然然地管、老师自自然然地教、学生自自然然地学的良好局面,使师生的价值感、幸福感、归宿感得以实现。其次,要求老师具备爱心、信心、耐心、细心、恒心、尽心,公正、合理地处理事情,不可以对厌学学生心存偏见或不公平对待。再是,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事情,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按一个模式去发展,而是要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长处。最后是,及时发现和研究班集体成员之间思想和生活上的矛盾,尽快地加以协调,消除分歧和隔阂,形成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的和谐集体。
  第五,活跃校园文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要把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部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创建兴趣小组、组织与校本课程有关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内和课外巧妙融合,校内和校外有机结合,缓解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给学生以广阔的实践锻炼和施展才能的空间,促进“乐学”教育目标的达成。
  总之,农村初中在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有效地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减少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尤其要让潜质生感觉到学校和教师的尊重与关爱,激发其学习动力,从根本上改变其厌学心理。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问题关系到语文教育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始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焦点。从古代教育史上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强调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再到新世纪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在探索之中。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文”与“道”孰轻孰重?“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关系如何处理?一直在不断的争论中左摇右摆,一线教
六十年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  (策划:潘孟良)    教育的发展变化首先是观念的变化,教育行为都是受教育者观念支配的,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行为的结果。观念的产生又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当人类进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的时候,必须对工业经济时代的基础教育模式进行改革。2001年秋起开始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
货真价实疗效显著灸疗液稳获殊荣赢好评“郑大夫,《现代营销》的第六届读者节,咱们是否参加?”、“郑大夫,这次在济南,我能现场去体验一下灸疗液的疗效吗?”、“郑大夫,您去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如何教才能得法?按照常规,好课有具体的标准,有一整套的程序。如,从内容上说,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组织;从结构上说,要有导入、复习、过渡、经过、练习、总结、作业;从步骤上说,要有老师讲、学生读、老师问、学生答;在教具运用上,要有录音机、多媒体教学平台、小卡片;从活动教学上说,要有游戏、小品、唱歌、绘画等。这些内容与步骤缺一不可,否则就是不完整。更为严重的是,这
数字革命推动了书籍传播的变化:与过去不同,信息不再受到环境因素的局限,电子书取代了纸本书籍成为了传播信息的新媒介,但这种发展也塑造了一个新的机会:使纸本书籍的设计变
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是一所有着50年办学历史的省一级完全中学,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成为本区域的优质教育品牌,是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人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建设团结民主的领导班子    从分工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到深化提高阶段,广大教师对许多理论和操作方法开始熟悉起来。但是,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面对一些新的观点和要求,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有诸如“校本课程的建设”“有效性教学的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等,令到很多一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束手无策。尤其是在村、镇一级农村学校,由于教师所在学校的条件限制,他们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指导
多米诺骨牌效应告诉我们:一个很微小的力量能够引起的或许只是察觉不到的渐变,但是它所引发的却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有时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你推倒了第一张,就可能推倒许多张,就可能推开一扇窗,推出一个孩子截然不同的崭新世界。我们醉心于最后一块骨牌倒下时获得的成功欢乐之余,最应该感念的应该是作用在第一块骨牌上的力量。学生欧欧就给了我这样的启示。  “老师,送你一张卡片。这是我自己做的。”教师节前,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Moral Discussion Approach ),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其关键在于以两难故事诱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其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在四年级庆“六一”拔河比赛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