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与解决途径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hise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到深化提高阶段,广大教师对许多理论和操作方法开始熟悉起来。但是,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面对一些新的观点和要求,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有诸如“校本课程的建设”“有效性教学的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等,令到很多一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束手无策。尤其是在村、镇一级农村学校,由于教师所在学校的条件限制,他们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指导,更无法直接获得成功学校的经验与做法,导致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只能是“理论上讲心中有数,实践上干方法无谱”,“心中想做,却苦于师资水平不够”。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尤其是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培训),已成为本次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但是,就目前各地教师培训的情况来看,培训缺失人本化,培训缺乏针对性,低效化甚是严重。
  首先是培训缺乏针对性。每年的教师继续教育(硬性规定的培训)强调要30课时以上,这一硬性规定本来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这30课时必须是在网上完成,或者参加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才算数,于是逼着老师们只能选培训机构规定的内容。同时,由于选择课程是个人意愿,自由申报,因此极易导致教师选择课程时出现“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就来”的结果。在自由选择的课程里,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与约束,于是“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就来”这种选择现象很难控制。教师培训本来是因有问题才培训,培训是为了解决问题,培训的功能就是因问题的存在而生成。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大部分是为完成上级规定的学时而做,其针对性和本来的功效大打折扣。
  其次,镇本培训的缺失。现在的继续教育,除了学历进修教育之外,只有教师进修学校开设或组织的培训方可计算学时数。这样一来,进修学校需要开设大量的培训班次,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如是,培训内容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每到暑假、寒假就有成千上万的教师源源不断涌进教师进修学校,为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而“奋斗”。相反,镇内的培训由于不纳入继续教育课时、学分范围,教师们就会觉得“费时而得不到好处”,参与的积极性便大打折扣。并且镇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很无奈,教师平时教学压力不少,假期时间有限,如果再利用假期开设培训班,势必招来怨声载道。镇级培训如果放在学期中,那些骨干教师往往又是重复培训对象,他们的时间实在难以支配。因而,继续教育的垄断性,使原本最有效的镇级培训失去了原动力。
  第三,培训管理的低效率。目前的继续教育管理上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只管人数,不管质量。每次办班,点名制度是很严格的,又签名,又凭票。然而,一旦进入课室,干其他事,可以;睡觉,可以;甚至中间开溜都无人过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无他,因为坐在课室的都是其他镇、校的教师,有些是同学,有些是旧同事,话多;或因为都不相熟悉,困了,睡觉也不觉得有失身份,放胆;身边没有自己学校领导在,没有了顾忌,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放肆。至于最后的考查作业,一般授课者也不会为难平时又苦又累的老师们,所以也不怕。这样的培训效率低就在情理之中了。
  针对这些问题,怎么办?把培训权下放,挖掘镇、校培训的优势,让教师培训的途径更广阔些,更科学些。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还是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学校可以设定一些可操作的监控措施,如办班的规模,申报办班的程序,邀请教授的条件,办班结束后要上交的材料,等等。只要按照这些要求而开设的培训班,不仅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计算范围,而且还可以给予经费上的支持。然后,给镇级充分的主动权,让镇、校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地、系统地开展培训。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然的。
  首先,可以解决培训没有针对性的问题。由于地理条件不同,各镇、校的办学条件有很大差异,师资水平也有很大差别,并且区域性的工作方法、侧重点也有不同,各镇有各镇特点,各镇有各镇需求,各镇的师资培训应该区别对待,有些可能是基础性的,有些可能是提高性的。如果各镇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安排每学年培训内容,其针对性就强,其培训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其次,可以解决教师培训游离于镇、校行政监管之外的问题。镇、校培训通常是领导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在领导视线的范围内接受学习,管理起来就比较有效,点名也好,听课也好,甚至课后作业,都将会大大减少“放胆、放肆”的现象。而且镇、校领导都虚心参加学习的话,教师自然会受到影响,会变得更自觉。这样,将刚性管理变成软性促动,其效果自然会好。
  第三,可以激发镇、校开展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各镇、校都非常了解自己本身单位的需要,都急迫要解决一些问题,因而其培训也将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而且,培训是要付出代价的,资金的,时间的,精神的,谁都不希望自己开设的培训班在可以管理得好的情况下却流于形式。在这种前提下开设培训,其管理就必然更加严格。假如镇、校组织的培训还可以得到上级资金的资助,培训又纳入继续教育课时计算范围,那么培训就成了多方得益的继续教育,培训者和受训者的积极性都将大大提高。
  当然,教师进修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控制范围,比如名师的培训,校长的上岗培训等,主要是针对镇、校做不了的培训来做。这样,区、镇、校的培训就各有特色,相得益彰了。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教育指导中心)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问题关系到语文教育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始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焦点。从古代教育史上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强调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再到新世纪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在探索之中。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文”与“道”孰轻孰重?“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关系如何处理?一直在不断的争论中左摇右摆,一线教
六十年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  (策划:潘孟良)    教育的发展变化首先是观念的变化,教育行为都是受教育者观念支配的,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行为的结果。观念的产生又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当人类进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的时候,必须对工业经济时代的基础教育模式进行改革。2001年秋起开始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如何教才能得法?按照常规,好课有具体的标准,有一整套的程序。如,从内容上说,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组织;从结构上说,要有导入、复习、过渡、经过、练习、总结、作业;从步骤上说,要有老师讲、学生读、老师问、学生答;在教具运用上,要有录音机、多媒体教学平台、小卡片;从活动教学上说,要有游戏、小品、唱歌、绘画等。这些内容与步骤缺一不可,否则就是不完整。更为严重的是,这
数字革命推动了书籍传播的变化:与过去不同,信息不再受到环境因素的局限,电子书取代了纸本书籍成为了传播信息的新媒介,但这种发展也塑造了一个新的机会:使纸本书籍的设计变
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是一所有着50年办学历史的省一级完全中学,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成为本区域的优质教育品牌,是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人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建设团结民主的领导班子    从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