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夫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效果对照分析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2007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硝夫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的复发率。方法:用随机抽样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98例应用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对照组190例应用甲硝唑阴道栓。结果:两组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疗效确切,治疗组总有效率96.11%;对照组总有效率95.38%,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5.87%,对照组复发率12.75%,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夫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是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首选药物,其疗效等同于甲硝唑,但其复发率小于甲硝唑,增加了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硝呋太尔制毒素软胶囊;甲硝唑;细菌性阴道病
  细菌性阴道炎(BV)系主要为多种病原引起的内源性感染,由乳酸杆菌减少而厌氧菌过度繁殖所致。多种病原体主要为加德纳菌为主的厌氧菌引起的无阴道粘膜炎症表现的综合征,可以导致上生殖道感染:如非妊娠期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子宫全切术阴道断端感染;妊娠期绒毛膜羊膜炎、胎盘早剥、早产及产后子宫内膜炎、剖宫产后子宫全切术感染等。临床上多采用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疗效确切,但复发率高。融水县妇幼保健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用硝呋太尔制毒素阴道软胶囊对198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并且复发率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月在融水县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经妇科检查及分泌物镜检确诊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388例,年龄20-61岁,已有性生活,来院就诊前48小时无阴道用药及性生活。随机分成治疗组198例,对照组190例
  1.2方法 治疗组用硝呋太尔制毒素阴道软胶囊(商品名:朗依胶囊、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51563)每粒含硝呋太尔500mg+制毒素200000IU)每晚1粒,临睡前放入阴道后穹窿,连用6天。对照组应用甲硝唑栓(每粒250mg)每晚2粒,临睡前放入阴道后穹窿,连用6天。分别于疗程结束后1周、4周复诊,对于有效者12周再复诊。通过检查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及镜检、阴道PH值测定和三项指标进行观察。第1、4周结果作为疗效评价依据,第12周结果作为复发评价依据。对于有效患者第12周再复诊,临床症状体征复现,PH>4.5,氨实验阳性,线素细胞>20%,3项指标中至少存在2项称为复发。
  1.3疗效判定标准 评价指标:①阴道PH值<4.5;②氨实验阴性;③线素细胞<20%。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加上上述3项评价指标中至少2项;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加上上述3项评价指标中至多1项;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未消失,加上上述3项评价指标中至多1项。痊愈+有效合计为有效,其余為无效。
  1.4数据统计方法 试验组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 检验。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痊愈、有效190例,总有效率96.11%;对照组痊愈、有效181例,总有效率95.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复发情况 治疗组复发率4.04%(8/198),对照组复发率13.15%(25/1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8例主诉药物外溢、油腻、污染衣物,轻度外阴灼热感。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到胃肠道反应12例,症状较轻、无需特殊处理、停药后症状消失。
  3讨论
  细菌性阴道病系由多种病原体主要以加德纳菌、拟杆菌和变异弯杆菌引起的无阴道粘膜表现的综合征。自1993年美国学者对BV研究以来,甲硝唑一直为治疗BV的首选药物,但其对阴道加德纳菌临床有效性并不高,20%的BV对甲硝唑不起作用或者发展对它的耐药性[1]。硝呋太尔制毒素阴道软胶囊为硝呋太尔与制毒素的复方制剂,硝呋太尔为呋喃类衍生物,有其突出特点:①广谱抗微生物特征;②对阴道加德纳菌的抑菌效果强于甲硝唑;③对其他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需氧菌显示有抑菌活性而甲硝唑没有;④在治疗的同时不破坏乳酸杆菌,有利于维护阴道酸性环境[2]。
  该治疗证实了硝呋太尔制毒素阴道软胶囊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在疗效上等同于甲硝唑,但其复发率低,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复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郎景和,周应芳.妇产科热点问题聚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54-160
  [2]牛剑峰,姜玲玲,崔晓敏,等.硝呋太尔制毒素阴道软胶囊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效果对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0,25(32):4807
其他文献
软组织损伤主要是指肌肉、肌腱、韧带、滑膜、滑囊、软骨、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及骨质增生等等。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颈、肩、腰、腿痛。慢性积累性软组织损伤发病原因众多而复杂,其主要病理變化为机体软组织损伤后,自身分泌胶原蛋白对损伤的软组织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中,胶原蛋白分泌量过多,形成胶原纤维组织过多,导致机体软组织的各种病理变化。软组织损伤程度不同,病理变化程度不同,分泌胶原蛋白形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无排卵性功血的临床治疗与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8月收住的无排卵性功血患者68例,平均年龄(46.2±2.8)岁,平均病程(7.8±2.3)个月。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试验组患者予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在患者月经周期第3~7天范围内将LNG-IUS放入宫腔内,保持位置及宫腔深度正确。对照组患者予以口服炔诺酮5 mg,1次/8 h,自患者止血日算
期刊
摘要:目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检测临床诊断价值分析。方法:纳入我院小儿急性上呼啸感染患儿148例。按照病毒血清学检测与细菌培养鉴定结果分为病毒感染组(A组,n=76)和细菌感染组(B组,n=72)。选择同期我院体检的健康小儿7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C组,n=70)。对比分析检测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价值。结果:B组CRP水平与WBC计数均显著高于A组和C组,且差异统计具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足病的诊断方法、治疗途径及其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观察56例已经被确诊为糖尿病足病的患者,按照药敏的结果给予病人全身抗感染治疗,治疗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降糖方案以调整患者的血糖水平,并且按照患者的组织坏死程度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结果:56例患者通过治疗之后,48例痊愈出院,4例进行皮瓣修复,4例进行截趾以及跖骨离断术。结论:在对糖尿病足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采取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和结果分析。方法:收集163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对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和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手足口病患者通过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均治愈。结论:小儿易患手足口病,应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传染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毒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小儿多见,传染性较强,夏秋季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钢板固定与交锁髓内钉治疗闭合性胫骨干骨折临床效果对比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闭合性经骨干骨折患者5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29)和治疗组(n=29);对照组给予采用交锁髓内钉手术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微创钢板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3.10%)显著高于对照组(72.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抽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研究组采用传统药物联合蓝光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微波联合壳聚糖宫颈抗菌膜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宫颈糜烂病人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单纯微波治疗;治疗组病人采用微波联合壳聚糖宫颈抗菌膜治疗。观察病人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每例病人均常规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均选择月经干净后3-7日内进行并
期刊
摘要: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可以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一定的压力,避免肺泡发生萎陷问题,起到有效改善通气与换气功能的作用。对于新生儿来说,如果一旦出现了呼吸困难、两肺充气不良的问题时就可以应用CPAP,适应症主要包括新生儿湿肺、早产儿呼吸暂停或者是早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等。CPAP作为一种鼻塞法,能够起到有效减少机械通气的作用,是一种适宜于应用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呼吸支持技术。  关键
期刊
摘要:糖尿病是当前威胁人类的重要疾病,其患病率逐年增加,成为老年人的重要死因之一。本文对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做探讨,旨在呼吁认识糖尿病,了解糖尿病的危害,积极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但在各种治疗措施中,营养治疗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学习营养治疗的需求、意义、原则相当重要,避免营养治疗的误区,做到每日坚持定时、定量的饮食,合理营养分配,科学的应用营养治疗、控制本病有重要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