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沙湖》解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vce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噫——“异”!一个常见的字,他却赋予非凡的意义,一个常用的字,他却用得不寻常,人异,事异,景异,技异,委实奇异!
  小品文第一段写“异人”。安常颖悟过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通古今。及长耳聋,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救人无数。求医者“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我却能“以手为口”,传达心声。我俩“皆一时异人也”!
  这个“异”字,看似平凡,其意洵异。稍事涵咏,令人玩味不已!安常医术高超,大名远播,却只能屈居乡野。也许常人为之抱怨怒詈,但这位异人却能安之如常。作者写安常之异,实乃衬托自身之异。
  苏轼之异何在?
  异于孤标独仪的外貌。他额高脸长,一副络腮胡,茂密蓬乱,以致遮住了嘴巴跟耳朵。苏小妹曾写诗打趣:“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一丛衰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长相上,上天已为他烙上了遗世独立的标记。
  异于出类拔萃的才能。苏轼21岁出蜀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在礼部考试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只缘主考官欧公误以为是其弟子曾巩的文章。为避闲谈,将文章命为第二名。这对苏轼而言,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诵的佳话。
  异于超凡脱俗的禀性。同李白相比,他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和杜甫相比,他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豁达乐观。
  一方面,对为官提拔与就职,他是淡泊随缘的。苏轼凭借天才的文思与妙笔,征服了大宋。他有声望,受人爱戴,再加上他与皇家过从甚密,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宋神宗的母亲)佩服他的学问人品。他到达京都仅八个月内,朝廷便将他擢升三次(由七级上升,经过第六级跳到第四级,止于第三级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这时他要想很多人觊觎的宰相之位,可谓易如反掌。但他在仕途上的选择不是进而是退,他不会丧失人性尊严去换取那份权威与虚荣,相反,对伴君如伴虎的朝廷,他是唯恐避之不及。遂连上四道奏折,请求离朝外任,以离开是非之地。这种令人不解的行为取决于他孤高的性格以及对官场黑暗的敏锐观察与清醒认识。他在《与李公择》文中表白得非常清楚:“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
  另一方面,对待打击与挫折,他又是豁达超脱的。他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王君宝绘堂记》)”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且看他《定风波》一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作于1082年,即被贬至黄冈的第三个春天,便向世人宣告:有了“蓑衣”在身,便可任凭风吹雨打。对他来说,仕途上“也无风雨也无晴。”
  而且,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屡受打击,从不沉沦。你听:“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所欣羡的是建功立业,践志以行。
  这就是他的怪异之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异”是他身处逆境,屡遭挫折,从不畏惧、毫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的凝聚点。
  中国文人墨客,“异”人甚多,作者开篇安置一“异”字,实际上是为了引人深思,想到作者禀性之异——他应对化解畸形社会瘟疫的灵丹妙药,这个“异”字,也可以说是他向纷繁复杂的残酷社会挑战的宣言!
  先看异事:表面看来作者所叙之事乃日常生活琐事,并无奇异之处,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他用意之深。本文中心事件游沙湖,缘起于作者“因往相田,得疾。”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偏巧就能导致疾病缠身,这可谓一“异”事吧!身患疾病后,他并没就医于官置医院,偏偏为非学医的残疾人而治愈,亦不失为“异”事。疾愈,为谢医恩,一个知识渊博极其健谈的大学者偏偏乐于与一个不能开口言谈的聋哑人为伍,结伴游玩,更是异事。谁解其中味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引以为豪,这大概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缘故吧!如此想来,这“异”事不就是作者高洁傲岸的禀性所酿就的吗?(“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所以,作者有意安排一个怀才不遇却能安之如常的异人与自己志同道合,心有灵犀,惺惺相惜,就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睥睨邪恶,崇尚真善美的情操。亦可谓寓志于事!
  再看异景。这篇小品文所写之景是沙湖,且“松间沙路净无泥”,他眼中的湖水,是晶莹剔透,清澈见底,饱含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又何尝不是美德懿品,高洁傲岸的圣心所关照的产物呢?
  而且,“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这亦可谓异景,中国的地理特征是西高东低,故几千年的文化流传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里的“西流”之景亦出于作者独特的禀性。纵观苏轼一生,率性而为,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然,凭的是眼明心慧,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故这“西流”实际上是为后文兴起而歌作铺垫:“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诗作否定枉自悲伤,哀叹光阴易逝人生短暂转眼百年的庸俗而陈腐的思想观念,表明昂扬奋发励志不渝的斗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抒写返老还童青春能再的情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展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气概(“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这是医治千古通病的灵丹,赠给身处逆境者的勇气,传递振奋悲观沉沦者的信心。
  不仅事异(理透事出),景异(情涌景生),而且行文技巧至善臻美,炉火纯青,尤为奇异。赵翼在《瓯北诗话》文中就给予高度赞誉:“以文为诗,自昌黎后,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一家也。”作者以一“异”字来绾构全篇:“异”心文弧,“异”风文波。他深得老子“道法自然”的创作精髓,力求达到“大制不割”的完美境界。他在《答谢民师书》一文中就确切地表明了自己的创作理念。“(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故行文能“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他孜孜以求自然之美:全文两段,一写游因,一写游感。“感”缘“因”起,“因”为“感”设。“因”枘“感”凿,天衣无缝!这里,他把刻苦的技巧训练与不露刀斧之痕的无技巧境界结合起来,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作者借一篇仅172个字的小品文来演绎自已的创作理念,给中国文学宝库创造了一颗璀璨的奇葩,令人拍案叫“异”!
  作者单位:湖北鄂州市第二中学;湖北鄂州市第二中学;湖北鄂州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共享经济是基于信息技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新经济形态,为企业低成本高效率搜寻和使用外部资源提供了可能。基于新创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对开放式创
中学语文的教学是否该教授更多的中华传统知识文化,还是存在不少争议的,特别是在生存如此激烈的竞争社会里,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固然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知识文化的职责,将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思想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作为传统文化教育载体的特殊优势,将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逐渐培养学
初中语文是基础性课程之一,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微课教学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一种,实现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传统优秀教学思想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于传统弱势的突破和优势教学的继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语文教学。  网络时代发展的今天,对于语文教育最大的挑战就是阅读方式的转变,传统纸质文章轉变为电子化的文章,另外还有就是写作方式更多的集中在电脑中进行,这些都是语文素养能力的转变,
目的:研究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伴有色素上皮脱离(PED)采用光动力学疗法后的视力和血管造影的结果。
目的:描述一种选择性带蒂结膜瓣治疗有或无合并角膜穿孔的慢性角膜溃疡的显微手术进路,并报告了50例连续病例的结果。方法:回顾性的,无对照组的病例报告。患者:选择1982-1996年间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擅文,曾受知于宋初文坛领袖王禹偁。其词目前仅存《凤栖梧》两阕,《全宋词》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辑得,移录
Based on the detection of the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functions of the physical processes in IAP3.0,the equilibrium mechanisms of the temperature, moisture an
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微缩景观,绝大多数是从古代文化中承袭而来的,它身上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依然保留着文言文的各种固定结构和多样语法功能,是语言的活化石:另外,成语结构简单,表意精辟,是汉语言中的常青树,对中学生来说亲切又熟悉。用学生熟悉的成语去学习文言文,能促进高中文言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  一、用成语温热“冷冻”的文言文实虚词  要克服文言文阅读的语言障碍,首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因此新课程的学习强调在情境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教学情境的高效创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语文课上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用自己
反平等主义与不平等主义是不同的。反平等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否定的论证,它试图证明平等主义是错误的。不平等主义则是一种肯定的论证,它不仅反对平等主义,而且还要证明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