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成语促进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t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微缩景观,绝大多数是从古代文化中承袭而来的,它身上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依然保留着文言文的各种固定结构和多样语法功能,是语言的活化石:另外,成语结构简单,表意精辟,是汉语言中的常青树,对中学生来说亲切又熟悉。用学生熟悉的成语去学习文言文,能促进高中文言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
  一、用成语温热“冷冻”的文言文实虚词
  要克服文言文阅读的语言障碍,首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此时,不妨巧用成语温热这些实虚词,促使文言文阅读课堂教学变得高效。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例如下:
  1.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可联想成语“置之度外”,解释为“舍弃,丢下”。
  2.樊将军痛哭流涕。(《荆轲刺秦王》)可联想成语“感激涕零”,解释为“眼泪”。杜绝出现将“涕”理解为“鼻涕”的笑话。
  3.进兵北略地。(《荆轲刺秦王》)可联想成语“攻城略地”,解释为“掠夺,夺取”。避免学生误将“攻城略地”写为“攻城掠地”。
  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可联想成语中学语文·语言学习屡试不爽”,“毫发不爽”,解释为“差错”。
  5.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赤壁赋》)可联想成语“危言危行”,解释为“端正的,正直的”。
  6.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可联想成语”三令五申”,解释为“说明”。
  7.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寡人之于国也》)可联想成语“魂消魄夺”,解释为“丧失”。
  8.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可联想成语“当务之急”,解释为“致力于”。
  9.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可联想成语”奋发有为”,解释为“振作”。
  10.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苏武传》)可联想成语“人才辈出”,解释为“表示人的多数,批”。
  二、用成语软化“坚硬”的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句式种类繁多,其中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句式结构相对单一,学生容易理解,而文言文倒装句却涉及了很多语法现象,这对学生来说犹如坚硬的食物,无法咀嚼,更是难以下咽。这时,教师不妨转换方法,让学生巧用熟悉的成语来学习倒装句,以促进文言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在此笔者以宾语前置和介词结构后置成语为例,试做分析。
  1.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否定句宾语前置
  先让学生将成语“岁不我与”和“尔虞我诈”的原型“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调整为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述样式“时不与我”和“我无诈尔,尔无虞我”,由此总结出这类成语的语法结构是“否定词 前置宾语 动词”,这与古汉语否定句宾语前置的句型特点完全一致。
  教材典型例句: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未之有也”应调整为“未有之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
  (2)疑问句宾语前置
  要求学生将成语“何去何从”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调整为正常语序“去何从何”和“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从而总结出这类成语的语法结构是“疑问词 动词”,调整时,将“疑问词”置于动词之后即可。
  教材典型例句: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调整为“操何”。
  ②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奚适”应调整为“适奚”。
  ③客何为者?(《鸿门宴》》原句调整为“客为何者?”
  (3)介词宾语前置
  学生把成语“文以载道”和“一言以蔽之”调整为正常结构“以文载道”和“以一言蔽之”,这类成语的语法结构是“前置宾语 介词 动词 宾语”,调整语序时把“前置宾语”放到介词后面就容易解释和理解了。
  教材典型例句: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原句应调整为“以奚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原句调整为“而今在安”。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将“是以”调整为“以是”。
  2.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一般也称状语后置,用于此类结构的常见介词有“以、于、乎”。
  (1)介词“以”引导的介宾短语后置
  如成语“嗤之以鼻”,将“以”字引导的介宾短语放在了动词后面,结构为“动词 以 宾语”,其正常语序应为“以鼻嗤之”,类似成语还有“授人以柄”“相濡以沫”“动之以情”等。
  教材典型例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原句应调整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具告以事”应调整为“以事具告”。
  ③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原句应调整为“以前路问征夫”。
  (2)介词“于”引导的介宾短语后置
  用介词“于”引导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一般會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要移到动词或形容词前做状语,成语中也有类似用法,如“老于世故”和“青出于蓝”结构为“动词|形容词 于 宾语”,其正常语序应为“老于世故”和“青于蓝出”,类似成语还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死于非命”“无动于衷”“无济于事”“喜形于色”等。
  教材典型例句:
  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传》)“游于三辅”应调整为“于三辅游”。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原句应调整为“师不必于弟子贤”。
  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原句应调整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3)介词“乎”引导的介宾短语后置
  “乎”用作介词时,相当于“于”,如“异乎寻常”,其正常语序应为“乎寻常异”,类似成语还有”出乎意料”“情见乎辞”等。
  教材典型例句:
  ①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功学》)“曰参省乎己”应调整为“曰乎己参省”。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师说》)原句应调整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乎吾先”。
  以上只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援引成语来为相对枯燥的高中文言文阅读课堂引入的一点思路,而如何促进文言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需要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其他文献
有秒顺序精确性的 A coupled 格子 Boltzmann (磅) 模型被用于还原剂严肃,浅水区,为风驱动的双旋回海洋循环的 2.5 层模型。由为碰撞操作员介绍秒顺序积分近似,模型变得充分明确
艾思奇对新哲学的解读有其独特的化繁为简的范式,这不仅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成为艾思奇连接哲学与政治作用的中介,更是理解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桥梁。一般与个
所谓情境教学法,指的就是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创设形象生动、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说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中职生潜在的学习情感引导出来,从而便于我们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率。以下笔者就自己的语文教学经历,谈一谈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引发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  纵观古今中外,我们不难发现,任何重大的科学成果、学术
共享经济是基于信息技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新经济形态,为企业低成本高效率搜寻和使用外部资源提供了可能。基于新创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对开放式创
中学语文的教学是否该教授更多的中华传统知识文化,还是存在不少争议的,特别是在生存如此激烈的竞争社会里,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固然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知识文化的职责,将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思想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作为传统文化教育载体的特殊优势,将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逐渐培养学
初中语文是基础性课程之一,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微课教学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一种,实现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传统优秀教学思想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于传统弱势的突破和优势教学的继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语文教学。  网络时代发展的今天,对于语文教育最大的挑战就是阅读方式的转变,传统纸质文章轉变为电子化的文章,另外还有就是写作方式更多的集中在电脑中进行,这些都是语文素养能力的转变,
目的:研究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伴有色素上皮脱离(PED)采用光动力学疗法后的视力和血管造影的结果。
目的:描述一种选择性带蒂结膜瓣治疗有或无合并角膜穿孔的慢性角膜溃疡的显微手术进路,并报告了50例连续病例的结果。方法:回顾性的,无对照组的病例报告。患者:选择1982-1996年间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擅文,曾受知于宋初文坛领袖王禹偁。其词目前仅存《凤栖梧》两阕,《全宋词》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辑得,移录
Based on the detection of the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functions of the physical processes in IAP3.0,the equilibrium mechanisms of the temperature, moisture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