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问题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d_ly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扩大,从而加速了环境的恶化,森林锐减、沙漠蔓延、物种灭绝、水源污染、酸雨、沙尘暴肆虐、温室效应加剧等等,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为了从根本上遏制这些环境问题的发展或是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应该注意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因此,1972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强调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其目的是要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从国际环境教育发展来看,目前有很多国家非常重视环境教育,并把它列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环境教育得到极大的推动和发展。特别是在1987年国际环境教育与培训会议之后,环境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很多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教育框架,以多种形式把环境教育的内容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鼓励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技能,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环境教育主要通过学科课程渗透、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而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必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这就要求地理教育工作者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环境素质,结合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认真组织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在地理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一、确立中学地理课的主体地位,实施中学环境教育
  1.地理课程的环境化日益明显
  中学地理课程近几年的变化反映了地理教育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程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
  根据国家高中地理试验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的。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新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编者试图突破地理圈层的框架,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个环境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认识。”编者认为这样的教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而从实际上看,说这样的大纲“更具有鲜明的环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许更恰当。
  同时,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并不只是从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反映出来,不少大、中学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认为“面对21世纪的地理,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
  2.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丰富
  地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与环境教育的内容类似,虽然教学目的有所不同,但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密切,而且多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可以借鉴环境教育的某些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科学原理和所掌握的材料自己做出判断,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地理问题,理解可持续发展。例如,在讲到城市化问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在当地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如居住条件恶化、交通紊乱、噪声污染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等,使学生对当地城市化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外,在讲到“全球变暖”时,可向学生补充“全球科学家基本公认,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容易频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这也是导致我国2008年南方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真正体现“让学生学会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运用讲授法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目标进行环境教育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或借助于教具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它能够比较充分地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在最短时间内在学生的配合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全球观念。建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地理教学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地理教学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强调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基本一致的,因此,环境教育应结合地理教学目标而进行。
  中学环境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他们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并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观点从多方面说明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唤起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并付诸行动保护环境。
  2、运用讨论法结合中学地理教材进行环境教育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全班或小组中针对某个环境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讨论、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各种不同程度和发展水平的学生。如对环境现象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因果关系的判断等问题可通过这种方法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方法传授有关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知识。传统课堂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据调查,学生通过课堂从教师和教材中接受了大量的环境知识,却无助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力的养成。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点应利用实例说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地关系,让环境意识植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这种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就环境问题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心理学研究表明,责任心是个体产生良性态度和行为倾向的重要条件。当教师与学生经过充分交流达成对环境问题的共识后,学生就会树立起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的环境意识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化静为动,将时空跨度较大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知识展现给学生。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变抽象为具体,化隐形为显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感知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通过播放沙尘暴、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实况,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达到环境教育的良好效果。
  4、提高中学地理教师自身的环境教育素质
  对于担任环境教育核心工作的中学地理教师来说,应不断提高环境教育教学意识,增加环境科学的系统知识,促进知识更新,以适应环境教育的新需要,把环境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地理教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10倍至20倍。”教师的环境意识是学生环境意识提高的前提、关键。只有提高地理教师的环境科学知识水平,并自觉地加入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从训练教学基本功入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教研工作,钻研教材,精通所教内容,才能充分利用教材蕴藏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在地理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才能真正设计好教学过程,把环境教育融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向书本、实际、知者学习,做有心人,多积累报刊、杂志、新书上的新材料、新观点;或多渠道,多形式争取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
  第二、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环境教育,才能实现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所提出的把增强环境意识作为当今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内容的目标。
  第三、地理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师德水平。教师是学生受教育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形象对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影响深远,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情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把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行动结合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给学生做出榜样。
  地理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中学环境教育中担负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中学地理课程使环境教育与实际环境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课堂渗透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必要的环境知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能力,而且能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将这些科学知识转化为良好的道德、信念、风尚及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地承担起对人类社会应尽的环境义务。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检测哈萨克族湿热痹阻证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miR-146a表达水平,观察哈萨克族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miR-146a的表达及其与病情活动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7年7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并经进一步中医辨证属湿热痹阻证型的哈萨克族RA患者30例,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健康体检的哈萨克族居民30例,抽取外周血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
学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新课程目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能力发展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实现对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
随着当今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问题,尤其是学前教育问题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关注.他们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有着特别的授学意义,因为其年龄层的关系,也就决定了机械化的教育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它对于弘扬学生的人格主动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把自主学习引进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矿井火灾是煤矿最为普遍的事故之一,它导致巨大物质损失,并极大地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仅最近三年井下火灾带来的经济损失已超过2800万多卢布。 有效预防煤矿
“前测法”是指教学之前的测试,是教师组织设计,以学生为测试对象的一项工作,目的在于了解班级实际学情,便于精准把握教学起点,设计、实施课堂有效教学过程.有效的课堂前测有
新课标倡导“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方式,就要求教师有意识无意识的都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并且能走进他们的生活,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不仅是他们的良师更是益友。  如何才能营造这种“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呢?需要教师伸出双手,张开怀抱,朝着学生的方向“向前多迈一步”。  一、在古诗文教学中,以学生可以接受的例子,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课间休息问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词”他们回答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对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都积极应用任务驱动等相关的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教
在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更新换代,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行业要培育出优秀的学子,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智力.我国的教育行业目前在推进新
弥勒佛为佛教大乘菩萨。《弥勒下生经》说他是从兜率天下凡,在龙华菩提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中国寺庙里供奉的弥勒佛像,袒胸露乳,圆脸长耳,笑口常开。这个形象来源于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