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提出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是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的,注重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综合考虑三维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我们应当把侧重点放在“学”上,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我们在这里提“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教师必须十分明确,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获得什么,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教师必须十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教学指导的盲目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习目标,应更为明了,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活动,才会有指向性。
  拿《鸟的大堂》一文的教学来说,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有以下几点:1、学会“巢、梢、暇”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等词语。2、能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出了榕树的什么特点,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那种充满生视活力的美。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描写的方法,领悟作者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同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的情感表达方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赏析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能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内容背诵下来。
  这些学习目标的确定,应当说较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指向,克服了过去单纯停留在认知层面上的,以一维目标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学习目标的确定,使学生的学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教师必须做到:l、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2、《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学习目标有清楚的表述,在“教材说明”“教学建议”中,也有明确的指向,应当认真学习,从中归纳。3、每篇课文课后的“思考·练习”,是我们教学每篇课文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应当说,它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做出了很好的认定,应当认真考虑。4、可以根据教材单元组合的编排特点来确定。《鸟的大堂》所在的单元组由四篇课文、一则“读写例话”和一个“积累·运用”组成,教学本组课文就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激发学习情感,陶冶情操。
  语文课程具有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陶冶人格的功能,语文教学必须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的熏陶,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鸟的天堂》可以从课题着手,从“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把大榕树称为“天堂”?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大榕树的特点的?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然后可重点引导学生学习7和8、12和13自然段。学习7、8自然段,教师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的内容,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使学生受到感染,然后再交流对大榕树形象的感悟,说说对大榕树的感受,接着再引导学生带着各自的感受,自由地诵读这些内容。
  再研读12、13自然段,可以提出:这部分写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假如你就在树下,你想说些什么?你知道当时作者的感受吗?
  在学了写大榕树和众鸟活跃的场面这两部分之后,可以让学生质疑问难,并就“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我’为什么感到一点儿留恋?”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联系具体内容,发表各自的看法,展开讨论,从而体会到这里的人们精心保护榕树,爱护鸟儿的良好行为,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从而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重视学习过程,掌握方法。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中“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共同渗透在“过程和方法”之中的。所以我们不能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培养能力,陶冶情感。
  l、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做到,书让学生自己看,问题让学生自己想,理让学生自己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以指点、帮助,充当好配角。语文课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完全可以通过“自读——自悟——交流体会——有感情朗读”这一模式来进行。
  2、让学生学会品词析句,探究性学习。现在教科书课后的“思考·练习”中,常常有这样的题目: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说说好在哪里;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再说说对句子的理解;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试着提几个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这些都告诉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好词好句,能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要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学习,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文章的中心,然后抓住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谈体会,必要时进行交流,进而领会到文字背后的意思。比如《鸟的天堂》第八自然段,是讲榕树是怎样展示它的生命力的,它是通过描写叶子茂盛和绿得发亮来表现的。“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这一句就理应成为学生品赏的对象。一个“簇”字,一个“堆”字,就形象地表现出榕树枝叶茂盛的样子(这不是其它文字可替代的)。这就需要我们能抓住它,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思考,来体会文章用字用词的生动、准确、精妙。
  3、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法。从教师来说,要做好学法指导;从学生来说,要掌握学法,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时,不一定同时掌握了学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法并学会迁移,从而提高学习效益。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解词析句的方法,概括段意,体会文章中心的方法,抓住教材重点的方法,善于使用书籍、网络和其他参考资料的方法,精读、略读、速读文章的方法,朗读的方法,背诵的方法……
其他文献
我国一直是低位直肠癌的高发地区,并且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长期以来,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作为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的金标准,但是该术式会导致病人肛门丧失,严重影响病人的生
摘 要:语文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是对人性的一种感化和沉淀。它属于人文学科,除了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感情熏陶。每一位初中生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情感必然成为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使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情感教育 审美 陶冶 契合点  教育教学中,三维教育
摘要:文本细读虽然强调沉入言语、逐字逐句地解读,但这种解读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我们要本着对文本语言的高度警觉,用敏感的心捕捉文本潜在的信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对文本潜心涵咏,品味语言的艺术,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文本细读  宋代的朱熹就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文本细读”就是“慢慢
期刊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他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课堂本身不可或缺的部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新课改也赋予了语文教学中评价方法的新含义、新范畴,再次阐明了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联系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与对新《课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课堂评价的几点感触:  一、用常换常新的评价去吸引
期刊
香桃木(Myrtus communis)是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著名的木本芳香植物,作为在上海地区引种成功多年并生长良好的重要园林绿化树种,因其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植物多酚类物质,使其在抗菌消炎、抗氧化、调节血糖、抗DNA损伤等方面发挥了极为显著的功效,广泛应用于民间医药、食品及酿酒业中。本文在国内首次对香桃木叶片植物多酚的的提取方法、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研究,得到提取率
摘要: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为对学生作业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没有让学生在精练巧练中实现举一反三,大量的机械重复的作业费时低效,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关键词:激发兴趣 参与实践 自主选择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笔者认为: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为对学生作业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没有让学生在精练巧练中实现举一反三,大量的机械重复的作业费
为了弄清我国东北山区低级溪流中水生昆虫的群落特征,首次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帽儿山实验林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林、次生林和农田等3种类型9条低级溪流,通过对水生昆
摘要: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会学生质疑,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究心理;二是在探究中要正确处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三是在探究中要充分地关注学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
新课标理念强调语文的人文性,但不是要我们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剖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水平。  1.当前在语文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没有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教学曾一度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却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阅读教学,教学的效果是与“前阅读”的水平密切联系的,小学生的由于人生经历有限、知识结构不完善,在理解某些课文时会有一定的困难,而利用多媒体却可以迅速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没有见过雪的南方孩子、没有见过海的内地孩子、对历史缺乏认识的孩子等等都可利用多媒体让他们迅速获得直观、感性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导入部分,运用多媒体设计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