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与点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有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其中,读是核心。通过朗读,可以促进学生积累语言,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引导学生形成语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主要采用的就是“读”的方式,以读带讲,以读促悟,以读促情,读中悟理。
  教学要求:
  1.学会“疲、弱”两个生字,认识“蚌、啄”两个二会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的表达方法。
  3.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1.正确书写“疲”和“弱”,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寓意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卡片若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抓住题眼,质疑引路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轻轻读读),好,一起响亮地把课题读一遍。
  (2)“鹬”,从字形上看,它是什么?(鸟)是一种水鸟,嘴巴长长的,尖尖的,喜欢吃小鱼、贝类和昆虫。
  蚌就是河蚌。它有两片硬壳,壳里有鲜嫩的肉,遇到危险时,会合上壳保护自己。(看图认识鹬和蚌)
  (3)相争就是互相争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鹬蚌相争”的意思?(鹬和蚌互相争斗)
  (4)看了课题,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质疑:鹬蚌为什么相争?是怎样相争的?结果怎样?)
  【点评:语文教学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新课导入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抓住题眼,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课堂教学新理念。】
  2.初读: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过渡:这三个问题很有价值,请带着这三个问题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课文里有两个生词,我们先来学一学。
  出示: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指名读,齐读。
  (2)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请四位同学来快速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听字音有没有读准、句子有没有读通。(读后评议)
  (3)我们把课文读通顺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弄懂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鹬蚌为什么相争?是怎样相争的?结果怎样?
  (4)老师来问,你们用读书回答,会回答的就站起来读。鹬和蚌为什么相争?(生读第一节)它们怎样相争的?(生读第二、三节)结果怎样?(生读第四节)
  (5)真了不起,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初步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寓言故事一般都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顺序来写的,谁会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则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想一想再回答。
  出示:一只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____,蚌____,双方____,结果____。
  (6)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再简单一些,用一个词语来说,那就是(鹬蚌相争)。
  【点评:进入初读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是阅读的基础。首先让学生读几遍课文,通过朗读,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再让学生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顺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年段训练的特点,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相应的课文情境,引入自主的阅读过程,引发学生强烈而明确的阅读期待。】
  3.赏读:紧扣字词,领会寓意
  过渡:读了《鹬蚌相争》这则故事,说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交流:写得很有趣;写得很生动等)让我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的哪些地方写得生动有趣呢?
  (1)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收起来,牢牢地夹住鹬的嘴巴不放。
  点拨:①找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啄、夹(板书),鹬啄蚌夹,写出了互相争斗。(这两个词语用得很准确。)
  ②再读读这两句话,还有哪些词语用得好呢?(“猛地”,动作很快。“急忙”,河蚌反应很快。“牢牢地”,河蚌夹得很紧。)
  鹬啄蚌,蚌夹鹬,课文抓住了鹬蚌相争的动作,写得多生动呀!谁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呢?先自己练读第一节,指名读,点评。
  (2)继续交流,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鹬和蚌相互争斗?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点拨:哪些地方写出了鹬和蚌相斗?(威胁,板书)假如你是鹬,你的嘴被蚌夹着,用尽力气,可是拔不出来,心里会怎么想?(吓唬蚌,用威力逼迫,让蚌害怕,使蚌屈服)这就是“威胁”,练一练鹬说的话,注意读出威胁的语气。指名读,评议。(注意读好感叹号。)
  (3)继续交流: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鹬和蚌相互争斗?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扬扬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板书:毫不示弱。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面对鹬的挑战一点儿也不屈服)这时蚌会怎么想?(你的嘴被我夹着呢!)
  这句话中还有吗?河蚌不但毫不示弱,而且还“得意扬扬”(板书:得意扬扬),理解“得意扬扬”(非常满意)。谁把河蚌的话读一读,要注意读出毫不示弱、得意扬扬的语气来。先练一练,再指名读。
  (4)分角色体会“相争”
  我们来体会一下鹬蚌相争,同桌一个扮演鹬,一个扮演蚌,练一练他们的对话。①同桌练。②指名分角色读,点评。③分组面对面读。
  (5)继续交流
  就这样,鹬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就这样是怎样?(联系上文想,点到“相持”“筋疲力尽”)这句话写得多简洁呀!既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是在引出下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家一起读一读。
  刚才,我们从鹬蚌的动作、语言中感受到了鹬蚌相争的激烈,结果被渔夫一齐抓住了。
  点拨:看看课文插图,渔夫的动作、表情(指名说,渔夫一手抓住了鹬和蚌,喜笑颜开)。板书:喜笑颜开。渔夫张大了嘴会说些什么?怎么想呢?(说:“哈哈,两个蠢东西,你们争吵,我不费一点力气,就把你们捉住了。”他心里会想:“今天真是捡了个大便宜。”)
  一起读一读写渔夫的句子。
  【点评:“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是一种对话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则是一种对话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对话实践,发展学生的对话能力,教师必须加强有效的指导,注重阅读实践的深度和力度,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段,巧妙运用课文插图,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情感和心理活动,走进文本,自主研读,细细揣摩、体味,不断与人物对话。】
  4.三读: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故事学完了,你有什么想法呢?(点拨:重点围绕鹬和蚌傻在哪儿展开。)
  (2)这则寓言故事简洁、生动,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谁来告诉我们是什么道理呢?(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到好处。)
  (3)后人从这则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板书)。在生活中,假如遇到“鹬蚌相争”的事情,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做(学生交流)。学了这则寓言故事,我们的收获可真多!
  (4)推荐课外阅读:推荐一本书《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值得我们一读。相信我们的收获会更多!
  【点评:《鹬蚌相争》引领学生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哲理思索。教学时,教师侧重于引导,大量的时间则让学生品词品句,赏读体悟,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师适时拓展课文内容,推荐课外读物,达到课内外有机结合。】
  5.课堂作业
  (1)学习生字:疲、弱,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练写。
  疲:先写病字头,两点紧靠撇的背,竖要直写在竖中线,横撇捺。
  弱:左右结构,先写横折横,竖折折钩最后一折长一些,里面提在点下面,右边和左边相同。竖折折钩比左边稍许长一点,里面提在点下面,左右相等,结构匀称,笔画紧凑。
  (2)课堂作业:
  ①用钢笔字描红。
  ②读一读,抄写词语。
  ③读读故事《苏代巧论鹬蚌斗》。
  【总评: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及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不是苍白的一问一答,不是对课文内容平庸的图解。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尊重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与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理,读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读中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理念。】
其他文献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关于探究有这样一段阐述: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一个学习过程,是一个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一个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贯穿于探究过程的始终。交流对探究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几年来,笔者特别关注探究过程中学生交流的状态乃至交流效果,就交流的实效性作了较深入的思考,现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深入对话内涵,提升“交流”品质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该如
民族特色产业扶贫实践,不仅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起长效持久的扶贫、脱贫机制.让贫困群众转变成“产业工人”,使手工技艺转化为经济收入,实现长效脱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的抢救措施及预防后遗症。方法:155例窒息新生儿首先清理呼吸道,产后1分钟评分≤4分而不见显效者,进行气管插管,再进行辅助呼吸和正压给氧呼吸,根据新生儿呼吸
本院自1978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341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病人,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综观十多年课改实践,从改革之初关注行动、关注新理念、关注专家的“定位”,到改革之后关注思想、关注文化土壤与现实条件、关注自己的感觉,这些都将成为永不回头的观念革命。从这场革命中我们寻找到教学转向的力量,那就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无法撼动的哲学命题,即人的发展。落实到德育教学中,就是“品德培养应回归儿童生活”,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即生活教育。  “品德培养回归儿童生活”这种表述清楚地揭示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计算教学既要让学生经历尝试计算的过程,更要让学生在探究计算规则的形成过程中增强数学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内驱。对于计算内容的学习,学生往往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或有一定的计算方法与技能作新知学习的支撑,老师必须了解当前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重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