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森美的下一步

来源 :汽车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slon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辆中的创新应用有4/5与电子相关,半导体是关键,而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在全球市场,几乎每一辆汽车都有用到安森美半导体的元器件。
  据IDC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半导体收入已达到4,640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02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将达到5,220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其中,汽车半导体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2021年收入将增长13.6%。
  另据IHS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为380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676亿美元。其中,英飞凌、恩智浦、瑞萨半导体、安森美半导体等欧美日巨头将继续占据汽车半导体领域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可见,受益于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渗透率的提升,汽车半导体市场将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IC芯片应用市场之一,其价值量和出货量的双重增长趋势已格外明显。那么,半导体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对汽车制造的价值又有多少?在一辆汽车上,半导体的含金量能占几成?带着这些疑问,《汽车观察》独家采访到了安森美半导体中国区应用工程总监吴志民。
  “车辆中的创新应用有4/5与电子相关,半导体是关键。随着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汽车功能电子化等趋势的推进,汽车中半导体的含量还会不断增加。”吴志民对《汽车观察》强调,汽车厂商目前在半导体的支出主要用在传感器、分立开关器件、功率模块和照明等,未来随着激光雷达以及传感器融合、宽禁带(WBG)器件和激光照明技术的加入,预计这部分支出将成倍增加。
  实际上,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主要体现和应用于驾驶辅助系统板块上,在这方面,安森美半导体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安森美半导体已位列全球十大汽车半导体供应商,在图像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接口、LED前照灯、MOSFET功率模块、点火IGBT领域可谓是全球称冠,在汽车图像传感器领域更是全球第一,同时在汽车功率MOSFET和分立IGBT领域也是全球第二大供应商。
  核心优势
  不难看出,凭借其成像、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等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安森美半导体在汽车领域已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前装图像传感器市场,已经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这得益于安森美半导体能够为汽车驾驶辅助提供业内领先的图像传感器和图像处理芯片。
  今年年初,安森美半导体还与小马智行宣布合作,共同研发下一代机器视觉图像传感和处理技术,以提升量产自动驾驶车辆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当然,在研究自动驾驶相关产品过程中,安森美半导体不仅要与国内本土半导体供应商同台竞技,还要面对众多更加成熟的跨国公司的竞争。那么,与其他公司相比,安森美半导体的产品拥有哪些优势?其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安森美半导体开发生产汽车级图像传感器已有超过17年的历史,核心竞争力在于领先的成像质量和车规可靠性。”吴志民对《汽车观察》说,“安森美半导体所开发的产品除了具有业界领先的成像低感光和宽动态范围等高性能特点以外,多年来,其产品可靠性也被业内广泛认可。”
  其实,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在全球市场,几乎每一辆汽车都有用到安森美半导体的元器件。而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安森美半导体则拥有十分完善的产品组合,包括硅、碳化硅器件、IGBT、MOSFET和模塊等,以支持电动汽车的不同发展需求;并与中国客户在牵引逆变器、车载充电器、高压DC-DC转换器和基于48V电源的系统等领域中保持着紧密合作,以推动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组合方案
  “安森美半导体在汽车图像传感器领域可以说树立了行业标杆,迄今为止已付运了超过1.2亿颗图像传感器到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应用中,并有超过4亿颗安森美半导体汽车图像传感器已经在路上行驶了超过13年。”不仅如此,吴志民还表示,为了应对汽车智能化要求,安森美半导体同样专注于图像芯片的汽车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技术,并拥有深厚的积累和强大的专利组合。
  眼下,安森美半导体正不断加强对传感器的组合方案,不仅开发了更为完整的产品组合方案及各种传感器模式,用来支持L4和L5级自动驾驶汽车,包括超声波传感器接口、图像传感器、固态激光雷达(LiDAR)等技术;还积极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生态系统,以帮助工程师加快开发,并通过提供多样化且互补的感知模式,为更高级别的ADAS和自动驾驶铺平道路。
  今年3月,安森美半导体就推出了新的RDM系列硅光电倍增管(SiPM)阵列。据悉,ArrayRDM-0112A20-QFN是市场上首款符合车规的SiPM产品,将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功能扩展到其广泛的智能传感解决方案产品组合阵容,旨在满足汽车行业及其他领域不断增长的激光雷达应用需求。
  近年来,SiPM技术发展势头强劲,由于其独特的功能集,现已成为汽车市场深度传感应用的首选传感器。在汽车领域,LiDAR可用于提升安全性和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通过与其他感知模式互补和提供冗余,辅助车道保持、交通拥堵辅助等功能。
  基于安森美半导体领先市场的RDM工艺,ArrayRDM-0112A20-QFN可实现对近红外光的高灵敏度,从而在905纳米处达到领先业界的18.5%的光子探测效率,并已被证明可在300米以上的距离进行测距,即使是低反射目标,也能探测到更远的距离。也就是说,ArrayRDM-0112A20-QFN可在充满挑战的微光条件下即时准确地识别物体,使车辆有更多时间来应对意外障碍。
  “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电动汽车/汽车功能电子化已成为汽车领域的大趋势,而中国一直是安森美半导体的重要战略市场。未来,安森美半导体将会围绕传感器、自动驾驶相关应用、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功能电子化来推进研发和业务发展。”吴志民如是说。
其他文献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曾经承载着中国汽车从无到有历史使命的解放将如何从中国第一走向世界一流?  “国无精神不立、人无精神不强、企无精神不兴。解放争第一的文化已深入到每个解放人的精髓。解放在行业争第一,在内部也争第一。” 站在新的起点,中国一汽总经理助理、一汽解放董事长、党委书记胡汉杰认为,经过65年发展,解放沉淀下来一系列企业精神,从曾经的“争第一,创新业”,到后来的“學习创新,抗争自强
智能座舱的星星之火,在中国汽车产业渐成燎原之势。  尽管遭遇了缺芯与成本上涨等问题,特斯拉上半年依然以201,250辆的交付量,实现了销量的强劲增长。在口碑受到冲击、召回问题不断的情况下,特斯拉销量依然再创新高的原因,除了独一无二的品牌力外,还有其带来的颠覆性智能化体验,这种体验源于自动驾驶技术,也源于智能座舱。  2012年,Model S在美国面市,17寸的大屏就成为其科技感与智能化的标签。伴
作为汽车与车主的高频触点,智能座舱已成为传统车辆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变过程中的典型缩影。  5月27日,大众汽车推出众:UX原型座舱,主打车内座舱革新;6月12日,雷克萨斯发布全新一代NX,引入全新Tazuna缰绳概念座舱;6月14日,上汽乘用车公司与京东方精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智能座舱显示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时至今日,传统车企关于智能座舱的布局动作越来越频繁。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市面上的汽车智
从北京到南京,从长沙到鄂尔多斯,长安马自达致力于将粉丝嘉年华打造成展示用户风采的舞台。  晚风徐徐,一曲耳熟能详的《朋友》在鄂尔多斯的星空下飘荡开来。这是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财务副总裁濑户正信在内的长安马自达高管携手用户、粉丝代表,向直播屏幕前的百万长马用户传递的祝福。  伴随而来的,是长安马自达2021粉丝嘉年华暨2021款MAZDA CX-30上市发布会启幕,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用户齐
纯做硬件的供应商生存压力可能会比较大,但软件供应商,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汽车迭代的浪潮中,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行业共识,与用户需求直接相关的智能座舱,成为软件定义汽车的“当头炮”。  在语音、图像、人工智能、内容生态和用户运营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科技公司,入局智能座舱领域有着天然优势。特别是像华为、东软等佼佼者积累了大量生态链、连接能力和技术力量,为智能座舱多模态交互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据ID
当青年高涨的创业热情与令人担忧的卡车司机断层相碰撞时,奥铃给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谁的青春不飞扬?谁的青春不奋斗?  吸引80后、90后年轻人进入物流运输行业,不仅圆了年轻人的创业梦,还解决了卡车司机断层的行业问题。  一方面,中国货车司机缺口高达1,000万,目前,70后仍是“抢手”货车司机,整体年龄偏大。其中,48.7%的货车司机年龄集中在36岁~45岁之间, 35岁以下货车司机占比为25.
凭借软硬兼施的技术底蕴与超强集成能力,传统Tire们顺势攻进智能座舱领域。  在智能座舱的风口,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科技公司如大陆、佛吉亚等Tire代表也积极从传统的动力总成、底盘、内饰、座椅供应商向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  相比整车厂商与科技公司,传统Tire1们在智能驾舱领域有何过人之处?他们眼中的智能驾舱行业前景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布局?《汽车观察》与大陆集团人机界面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华
面对BBA的火力压制、二线豪华的近身肉搏、新品牌的闪电突击,初来乍到的捷尼赛思需要的不仅是过硬的本事,更要有无畏的勇气。  “作为一个国际豪华汽车品牌,中国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今年4月,以全球市场为布局的豪华汽车品牌捷尼赛思正式进入中国,作为捷尼赛思中国区CEO的何睿思向外界表达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听说过捷尼赛思的人还不算多,见过的人就更少。虽然其前身曾以“捷恩斯”车型的身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指出,到2035年,我国传统动力要全部实现混合动力化。  过去几年,混合动力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一路高歌猛进。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约为41.4万辆,同比增长40%,除2~3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现下降之外,其余月份均保持17%以上的增速。  而在2020年10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也强调了混合动力技术在汽车节
整个汽车产业都在遭遇芯片短缺的暴击,但合资品牌比自主品牌疼得多。  全球缺芯的大背景下,6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下滑,而自主品牌销量却迎来了强势增长。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6月乘用车总销量156.9万辆,同比下降11.1%。相比之下,中国乘用车品牌销量达到69.1万辆,同比增长16.5%,市场份额达到44%,上升10.5%。芯片短缺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有多大?自主品牌凭什么能够在普降的大趋势下迎来逆势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