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动:“实火”还是“虚火”?

来源 :汽车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bao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指出,到2035年,我国传统动力要全部实现混合动力化。
  过去几年,混合动力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一路高歌猛进。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约为41.4万辆,同比增长40%,除2~3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现下降之外,其余月份均保持17%以上的增速。
  而在2020年10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也强调了混合动力技术在汽车节能方面的重要性,并指出:到2035年,我国传统动力要全部实现混合动力化。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究竟是“实火”还是“虚火”?在通往全部实现混合动力化的路上,中国车企面临哪些挑战?
  混动将成车企标配
  近年来,新能源浪潮涌起,绝大多数车企都将技术和产品锁定为纯电动,在混合动力领域,最出彩的代表车型依然是丰田THS和本田的i-MMD。丰田早在1997年就推出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型普锐斯,如今丰田混合动力车型全球销量已经超过1,500万辆,是行业的领军者。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汽车动力技术大会上,被问及我国混合动力技术发展前景如何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特聘顾问、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秉刚对《汽车观察》记者坦言:“我国电动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8%,发展势头非常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燃油车还是市场主体,现在要响应双碳的目标,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是发展混合动力技术及产品。”
  “我国市场需求相对多元化,在当前阶段,充电设施、充电便利性、充电周期等因素仍制约着电动车的发展。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展高效率的发动机,做高效率的混合动力发动机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汽红旗乘用车发动机首席专家陈海娥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据记者了解,当前,已经有众多车企规划了清晰的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及具体的产品投放节点。如比亚迪在2020年6月发布了DM双平台战略,暨DM-i和DMp平台;长城柠檬混合动力DHT平台的WEY拿铁HEV、WEY玛奇朵HEV/PHEV、哈弗赤兔HEV计划年内上市,未来三年还将有20余款柠檬混合动力DHT平台车型进入市场;上汽通用的48伏轻混系统已量产,将逐步推广到全系列车型,覆盖率将达到80%以上,去年上市的插混驱动系统和三电系统、混合动力专属变速箱和电池包、混合动力发动机都在中国实现了本地化生产,投入市场后销量节节攀升;日产电动化战略中的混合动力技术——e-Power已进入最终开发阶段,即将投放在中国市场;奇瑞汽车规划的下一代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采用弥勒循环或者阿特金森循环配合EGR系统,热效率会提升到41%......此外,一汽、东风、长安、吉利等都在积极布局中。当下国内外主流车企对混合动力技术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具体到已落地的自主混合动力车型,比亚迪是最典型的例子。比亚迪推出的DM-i系列产品上市后,备受消费者青睐。截至2020年,比亚迪DM车型销量已突破42万辆,中国市场占比超过44.2%,插混销量全球第一。2021年3月,比亚迪DM-i车型开始交付,次月订单就突破5万辆,其产品在预定后需要等待4个月才能提车。比亚迪DM-i的畅销为自主品牌开发混动车型开了一个好头,随着自主品牌纷纷规划混合动力车型,在今年底到明年初,还会有多款搭载全新混合动力系统的车型集中进入市场。
  需克服三项挑战
  虽然国内混合动力技术进步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混动车型市场销量的主要贡献者依然是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本田等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基数依然较小。
  对此,王秉刚解释道,目前电池、电机、电控、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等都是自主品牌的技术弱点:“总体来说,我们对混合动力技术的投资和下的功夫还不够。”
  在泛亚汽车设计有限公司混合动力项目总工程师汪新云看来,发展混合动力技术主要面临三项挑战:技术、成本、跨平台应用。“如果说传统汽车产业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那么混动系统的开发则更像是‘铁人三项。’”他形象地比喻道。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也认为,近两年来,本土车企在混合动力技术领域有了很大突破,但很多难点仍不容忽视,特别是关于系统控制技术的自主掌控:“成本过高、人才储备不足、供应商难以实现协同开发……”
  “除了技术本身的问题,在我国,混合动力汽车由于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尚未形成,也没有形成产业化,所以整体价格偏高,普通消费者比较难以接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承认目前发展混合动力车型困难重重,但其依然乐观地认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未來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方向会更加明朗。
  对于当下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的规模扩张,车企们也普遍持乐观态度。与会车企代表及行业嘉宾达成了一致意见:“2021年是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车型元年,混合动力技术大力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到2025年左右,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将会超过纯电动汽车。”
其他文献
传承福特基因,领裕如何深耕中国市场?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稳中向好、国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我国已经成长为全球范围内体量最大、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单一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销量自4月份持续保持增长,全年共完成2,531.1万辆,继续蝉联全球第一。不仅如此,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56.9万辆和1,289.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2%和25.6%,
凭借自身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势力车企已经让智能座舱从好看进入了好用、实用的阶段。  随着人工智能向汽车行业的渗透,智能座舱早已不是陌生的词汇,但最先让消费者对智能座舱有直观体验并让这个词大肆流行起来的并非传统车企,而是以特斯拉、蔚来、小鹏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  当电动汽车的三电系统取代传统汽车发动机、变速箱之后,智能座舱便越来越成为电动汽车差异化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屏幕越来越多、联网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曾经承载着中国汽车从无到有历史使命的解放将如何从中国第一走向世界一流?  “国无精神不立、人无精神不强、企无精神不兴。解放争第一的文化已深入到每个解放人的精髓。解放在行业争第一,在内部也争第一。” 站在新的起点,中国一汽总经理助理、一汽解放董事长、党委书记胡汉杰认为,经过65年发展,解放沉淀下来一系列企业精神,从曾经的“争第一,创新业”,到后来的“學习创新,抗争自强
智能座舱的星星之火,在中国汽车产业渐成燎原之势。  尽管遭遇了缺芯与成本上涨等问题,特斯拉上半年依然以201,250辆的交付量,实现了销量的强劲增长。在口碑受到冲击、召回问题不断的情况下,特斯拉销量依然再创新高的原因,除了独一无二的品牌力外,还有其带来的颠覆性智能化体验,这种体验源于自动驾驶技术,也源于智能座舱。  2012年,Model S在美国面市,17寸的大屏就成为其科技感与智能化的标签。伴
作为汽车与车主的高频触点,智能座舱已成为传统车辆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变过程中的典型缩影。  5月27日,大众汽车推出众:UX原型座舱,主打车内座舱革新;6月12日,雷克萨斯发布全新一代NX,引入全新Tazuna缰绳概念座舱;6月14日,上汽乘用车公司与京东方精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智能座舱显示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时至今日,传统车企关于智能座舱的布局动作越来越频繁。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市面上的汽车智
从北京到南京,从长沙到鄂尔多斯,长安马自达致力于将粉丝嘉年华打造成展示用户风采的舞台。  晚风徐徐,一曲耳熟能详的《朋友》在鄂尔多斯的星空下飘荡开来。这是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财务副总裁濑户正信在内的长安马自达高管携手用户、粉丝代表,向直播屏幕前的百万长马用户传递的祝福。  伴随而来的,是长安马自达2021粉丝嘉年华暨2021款MAZDA CX-30上市发布会启幕,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用户齐
纯做硬件的供应商生存压力可能会比较大,但软件供应商,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汽车迭代的浪潮中,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行业共识,与用户需求直接相关的智能座舱,成为软件定义汽车的“当头炮”。  在语音、图像、人工智能、内容生态和用户运营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科技公司,入局智能座舱领域有着天然优势。特别是像华为、东软等佼佼者积累了大量生态链、连接能力和技术力量,为智能座舱多模态交互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据ID
当青年高涨的创业热情与令人担忧的卡车司机断层相碰撞时,奥铃给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谁的青春不飞扬?谁的青春不奋斗?  吸引80后、90后年轻人进入物流运输行业,不仅圆了年轻人的创业梦,还解决了卡车司机断层的行业问题。  一方面,中国货车司机缺口高达1,000万,目前,70后仍是“抢手”货车司机,整体年龄偏大。其中,48.7%的货车司机年龄集中在36岁~45岁之间, 35岁以下货车司机占比为25.
凭借软硬兼施的技术底蕴与超强集成能力,传统Tire们顺势攻进智能座舱领域。  在智能座舱的风口,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科技公司如大陆、佛吉亚等Tire代表也积极从传统的动力总成、底盘、内饰、座椅供应商向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  相比整车厂商与科技公司,传统Tire1们在智能驾舱领域有何过人之处?他们眼中的智能驾舱行业前景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布局?《汽车观察》与大陆集团人机界面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华
面对BBA的火力压制、二线豪华的近身肉搏、新品牌的闪电突击,初来乍到的捷尼赛思需要的不仅是过硬的本事,更要有无畏的勇气。  “作为一个国际豪华汽车品牌,中国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今年4月,以全球市场为布局的豪华汽车品牌捷尼赛思正式进入中国,作为捷尼赛思中国区CEO的何睿思向外界表达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听说过捷尼赛思的人还不算多,见过的人就更少。虽然其前身曾以“捷恩斯”车型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