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之探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shua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舆论监督在遏制司法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若缺乏制约或运用不当,舆论又可能左右司法机关的审判,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影响。如何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发挥其积极作用,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平衡
  近年来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间的关系备受人们关注,“许霆案”与“平顶山天价逃费案”等一系列案件由于媒体的介入及大肆报道,最终导致了法院改判。媒体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司法独立,进而影响到了司法公正,一方面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有时媒体又干预了司法独立性,左右了法官的审判,导致了司法的不公。这使我们重新思考这一问题,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应如何平衡,如何能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维护法律的正义?
  一、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间的辩证关系
  (一)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
  司法的功能在于守护社会正义与公正,无论是从“法平如水”的中国古代制度还是从西方蒙上眼睛的司法女神身上都能充分体现,但有时事与愿违,司法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而媒体监督对反对司法腐败具有良好的效果,新闻媒体对案件的舆论监督,有助于促进司法人员的廉洁自律,使得他们务必以法律公正为司法裁判的唯一准绳,不敢掉以轻心,轻易作出判决。另外,将案件审判过程及判决理由告知公众,可以使司法人员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公平操作,避免“黑箱作业”与“灰箱作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09年12月印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第一条中明确指出,人民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最高法院作为我国最高的司法机关,肯定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在观念和制度上都体现了一种司法进步。
  (二)舆论监督有时会妨碍司法公正
  舆论监督有时会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前段时间的“杭州胡斌案”,胡斌在闹市飙车酿成血案的行为引起公众极大愤慨,而在法院判决前,舆论就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其作出宣判,以至于最后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其三年有期徒刑后,网络舆论掀起轩然大波,抨击法院量刑过轻、罪名不当,这无疑对法院的独立审判权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很多案件的当事人,为了使案件得到更快,更准确的处理,防止暗箱操作,往往会借助媒体舆论去造势,特别是在网络文化发达的今天。但这种情况有时候会被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借助公众的同情心,恶意的夸大、扭曲案件事实,给司法人员造成很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影响司法公正。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借助舆论使案件得到关注重视并迅速成功解决的事情屡见不鲜,一旦新闻媒体介入司法,势必对执法者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影响到法官对案件的独立、公正判决。
  二、舆论监督妨碍司法公正的原因
  (一)司法的不独立
  尽管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但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上是人民代表大会下的“一府两院”制度,法院、检察院的级别要低于同级政府,且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人、财、物都是由地方政府供给的,这就注定了司法受制于行政的命运。而我国目前的新闻媒体无不隶属于各级政府,这种与政府权力部门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使得新闻媒体很难真正独立于国家权力之外,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某些新闻媒体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政府甚至是个别官员的意见和看法,披上了政治的外衣,案件事实很容易被扭曲,此刻的舆论监督也变为了一种权力干预,一股破坏司法独立的力量。
  (二)个别新闻从业者法律水平不高
  在现实生活中,个别新闻从业者法律水平不高,往往带着社会道德的评判标准来分析报道案件,引起公众关注与参与,以舆论的压力来影响司法人员的判决。新闻媒体经常在司法机关尚未作出判决之前,用道德评价的标准来评判案件,进行倾向性报道,有时甚至带有个人观点的评论,形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偏离法律航道的“媒体审判”对司法公正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新闻的时效性对司法工作产生影响
  新闻的及时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快,要及时,最好是现场报道,这样才能反映新闻的应有价值。而司法却存在着滞后性、被动性,要在既存的证据上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判断,有严格的程序性与权威性。有的媒体对尚在侦查、起诉或审理阶段的案件抢先作出定性报道,或发表有明显倾向性评论,这会对社会大众产生错误的引导,最终影响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
  三、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间的关系
  (一)促使舆论监督法治化
  舆论监督必须维护法律与司法的权威,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从客观的角度,以还原事实真相的方式来进行报道,仅对客观事件的本身、不带个人主观色彩进行报道,在司法部门没做出最终判决前,对其是非曲直不进行任何评判。因此,应由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熟悉司法运作程序的记者报道审判活动。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舆论监督的监管,对网络舆论进行动态实时监控,对现实媒体报道进行定期抽查,以此来加强对舆论监督的检查和控制。另外,要完善相关制度,把新闻立法提上议事日程,规范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媒体有权报道和评论庭审活动,但如果报道失误,媒体应承担有关责任,以此来杜绝个别媒体进行炒作的行为。
  (二)加强司法独立
  目前,我国的司法独立正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司法独立运作行政化,司法权力地方化,行政干预司法现象严重。加强司法独立,排除立法、行政对司法的干扰是当前司法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司法独立,使司法独立真正的远离立法与行政的干涉,才能使公众更加信任司法,更加相信司法的公正性,从而保持司法的权威,减轻舆论对司法独立不利的一面,保证舆论不会对司法独立形成干扰。
  (三)增加司法过程的透明度
  增加司法过程的透明度,一方面能满足群众对社会案件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另一方面能对舆论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不会偏离事实与法制的轨道,提高司法裁判的公信力。在我国,司法过程具有封闭性,对于普通的群众来说,司法过程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他们根本不了解案件的审判要经过什么流程,有什么人参与,最终的判决结果又是如何得出的。司法的不透明,常常使群众只能通过非官方的渠道去获知他们想要的信息,这样很容易被人利用,误认为被夸大或扭曲的说法就是事情的真相,进而对后来官方的判决产生不满。把司法的过程与结果置于阳光之下,接受公众的检验,让新闻媒体对审判活动进行及时、全面、客观、公开的报道,使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法院应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和诉讼的不同阶段,凡公开审理的案件均应准予媒体进行采访报道,依法应予公开的司法文书应允许媒体机构进行查阅,并说明判决理由。相关司法部门对于个别社会关注的案件要及时的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说明案件的进展情况,以便使公众和媒体及时地了解事件的真相或诉讼的进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的公正,从而真正增强司法在民众中的公信力,增强司法的权威与尊严。
  独立与公正,是司法不可或缺的要素,司法应当独立,更应当公正。因为司法公正既是一种结果,更是一个过程,在具体的司法过程中,外部不当的干扰或压力必然会对司法人员造成影响,使其独立意志发生变化,进而在案件的处理中发生偏颇,导致不公。因此,舆论既应坚持其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同时又应维护司法活动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司法的公正。
  参考文献:
  [1]王艳。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2.
  [2]谭世贵。司法独立问题研究[M].律出版社,2004,3.
  [3]苏力《论法律活动的专门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4]郭丹丹。浅析司法权与舆论监督的良性互动[J].法制与社会,2009(30)。
  (作者通讯地址: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检察院,广东 广州 510700)
其他文献
摘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这是国际社会对人类社会发展现状的普遍认识。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飞速发展已经开始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消费者个人信息在商业交往中成为一项重要的资源,有价值必然会被利用,缺乏法律的有效规范则必然会导致权利的侵犯。我国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还没有专门的法律保护体系,本文从探讨一般理论、比较国外先进立法模式、分析我国法律现状三方面着手,为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权、完善我国
期刊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其中第七条明确规定,法庭对被告人审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有疑问的,公诉人应当向法庭提供讯问笔录、原始的讯问过程录音录像或者其他证据。本文将围绕《规定》的第七条,阐述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对排除非法证据的意义,并提出完善同步录音录像的途径。  关键词:职务犯罪
期刊
中央领导提出的“五个意识”、“六个并重”,都不约而同地强调“监督者也要接受监督问题”。刑诉法修订后怎样通过人民监督员这一窗口更好解决监督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中原有不足  (一)从监督意义上看,人民监督员与辩护律师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但知悉案件情况并开展监督的时间,远比辩护律师滞后。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律师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委托辩护人,其介入时间为“犯罪嫌疑
期刊
摘要:村委会直选是村民自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推动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村委会直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贿选问题,并越来越具有形式多样、影响范围扩大、隐蔽性强的特点,危害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针对我国村民自治中的贿选现象,我国现在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对于贿选还缺乏权威、全面的界定。对贿选结果的处理及贿选法律责任的立法不健
期刊
所谓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用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在刑事诉讼中采纳的规则。该规则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后逐渐为其他国家采纳。在现代法治国家,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刑事诉讼的两大价值目标,这两大目标虽然在总体上是相互协调的,但仍然存在着不可协调的冲突,这在非法证据的排除上表现特别明显,一直困扰着理论界、实务界。就世界范围,通行的观点是对非法证据原则上应当排除。  一、非法证据排
期刊
摘要:“三打两建”工作在广东省正如火如荼开展,检察机关作为主要参与单位之一,打击商业贿赂乃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分析在“三打两建”背景下行贿犯罪的特点及成因,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有裨于进一步遏制行贿案件的发生。  关键词:“三打两建”;行贿案件;特点;成因;对策分析  “三打两建”是广东省在当前形式下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优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举措。
期刊
摘要:禁止令是为完善缓刑、管制罪犯的监管措施,预防再犯罪的发生而创设的一项新的制度,具体而言对判处缓刑、管制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况适用禁止令,即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作为法院作出裁判时的一项新的内容,我们面临着如何合理适用禁止令,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一项新的内容,我们面临着如何有效的执行禁止令,本文旨在通过对于禁止令这项制度本身的分析,结合相关法律规
期刊
案情:  犯罪嫌疑人何某因被人逼债,所以想租一辆车,然后把租来的车拿到寄卖行典当,所得的钱再拿去还债。2011年3月某一天,何某从被害人刘某处租来一辆银白色海马轿车,几天后便将租来的车以2.2万的价格抵押在某寄卖行。过了几天,车主刘某要求何某还车,何某又从被害人阳某处租来一辆黑色海马轿车,并将该车开至寄卖行将前面的轿车赎回,还给刘某。因何某无力赎回阳某的轿车案发。经价格认证中心鉴定,该黑色海马轿车
期刊
摘要:2012年刑事诉讼法在严禁刑讯逼供的基础上,增加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还明确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标准。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实现了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同时也给自侦案件审讯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以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切入点,从审讯前的准备、审讯技巧和审讯语言这三个方面着手,结合自身办案经验谈谈对自侦案件审讯工作的几点心得。  关键词:审讯;语言;技巧  一
期刊
对于单位人员与非单位人员相勾结的涉嫌职务犯罪的定罪问题,是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均有较大争议的问题。因此需要加以探讨。  本问题所指的,实际上就是通常说的内外勾结的共同犯罪问题。在理论上,对于这种共同犯罪形态的定罪,存在主犯决定说、分别定罪说、实行犯决定说、特殊身份说、职务利用说等等主张。其中的主犯决定说,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曾于1985年7月18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当前办理经济案件中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