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单位人员与非单位人员相勾结的职务犯罪之定罪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单位人员与非单位人员相勾结的涉嫌职务犯罪的定罪问题,是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均有较大争议的问题。因此需要加以探讨。
  本问题所指的,实际上就是通常说的内外勾结的共同犯罪问题。在理论上,对于这种共同犯罪形态的定罪,存在主犯决定说、分别定罪说、实行犯决定说、特殊身份说、职务利用说等等主张。其中的主犯决定说,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曾于1985年7月18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当前办理经济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它指出,“如果共同犯罪中主犯犯罪基本特征是盗窃,同案犯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不论是否利用职务上便利,应以盗窃罪的共犯论处。”“如果共同犯罪中主犯犯罪的基本特征是贪污,同案犯中不具有贪污罪主体身份的人,应以贪污罪的共犯论处。”这就是其“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征一般由主犯犯罪基本特征决定的”“主犯决定论”。由于这个司法解释既违背了刑法的基本原理,又难以解决实际中的无主犯或者在此两种主体人员中都有主犯的共同犯罪定罪问题,为此,1988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明确指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这一补充规定,进一步在1997年修订的刑法中得到了确认。这就从立法层面上,否决了“主犯决定论”的这个司法解释。之后,有关司法解释也在本问题上尊重了立法规定,即《解释》第一、二条。因此,今后凡是内外勾结贪污的,均应当以贪污的共犯论处。
  此外,关于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他行为人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之便,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是否都以受贿罪的共犯论处?考察一下我国刑法的相关立法历史,可知在立法上是有所变化的。在1979年刑法中,它与贪污罪一样,没有规定这种“内外勾结型”的共同犯罪如何处理的规定。之后,在《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对受贿罪和贪污罪都在其相应的下款中规定了以受贿罪或者贪污罪的共犯论处。但在1997年刑法中,却只在贪污罪条款中保留了这个规定,在受贿罪条款中取消了这个规定。于是,有人认为这种“内外勾结型”的共同受贿犯罪,不以受贿罪的共犯论处了。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虽然刑法只取消了这个规定,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再以受贿罪的共犯论处了。因为:首先这个规定本来就是一种注意条款,它可以明确规定,也可以不明确规定。只有在适用刑法时容易发生误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加以明确规定。我们知道,这种共同犯罪除了定受贿罪之外,定不了其他罪名。而贪污罪则不同,它容易与职务侵占罪和其他相关罪混同。即如果不加上注意条款,则容易发生要么定贪污罪的共犯问题,要么定职务侵占罪或者盗窃罪等罪的共犯问题。前述的司法解释即是试图通过“主犯决定论”来解决这个疑难问题。而对于受贿罪的共犯问题,至今没有也没必要作出这方面的司法解释。因此,对贪污罪的这种“内外勾结型”的共同犯罪的定罪之刑法适用问题,须最好应当在立法中明确指出。在司法实践中,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不少的关于贪污罪和职务侵占罪之相关司法解释,以解决这种问题。其次对于“内外勾结型”共同受贿犯罪中的非单位人员定受贿罪共犯,完全符合刑法中的共同犯罪规定。如果不定受贿罪共犯,则对实质上是共同犯罪的非单位人员无法惩处。可见,刑法在不明确加上注意条款的情况下,对共同受贿犯罪中的非单位人员不可能以其他罪定罪处理。因此,刑法为了立法上的简洁,在受贿罪的相关立法条款中取消这种注意性的规定,是可以的。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关于“共同受贿犯罪的认定”中也指出,根据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受贿的,应当以受贿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
  (作者通讯地址:江西省高安市人民检察院,江西 高安 330800)
其他文献
药品质量关系人生命安全,药品质量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如何,却又是药品质量的保证。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为获取不义之财,通过各种手段,拉拢腐蚀药品质检人员,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药品市场管理秩序,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造成了严重损失。笔者通过对该行业对职务犯罪进行预防调查和研究,发布会现了一些新特点,也从中总结出了药品质量监督职务犯罪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此就该类案
期刊
摘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这是国际社会对人类社会发展现状的普遍认识。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飞速发展已经开始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消费者个人信息在商业交往中成为一项重要的资源,有价值必然会被利用,缺乏法律的有效规范则必然会导致权利的侵犯。我国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还没有专门的法律保护体系,本文从探讨一般理论、比较国外先进立法模式、分析我国法律现状三方面着手,为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权、完善我国
期刊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其中第七条明确规定,法庭对被告人审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有疑问的,公诉人应当向法庭提供讯问笔录、原始的讯问过程录音录像或者其他证据。本文将围绕《规定》的第七条,阐述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对排除非法证据的意义,并提出完善同步录音录像的途径。  关键词:职务犯罪
期刊
中央领导提出的“五个意识”、“六个并重”,都不约而同地强调“监督者也要接受监督问题”。刑诉法修订后怎样通过人民监督员这一窗口更好解决监督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中原有不足  (一)从监督意义上看,人民监督员与辩护律师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但知悉案件情况并开展监督的时间,远比辩护律师滞后。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律师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委托辩护人,其介入时间为“犯罪嫌疑
期刊
摘要:村委会直选是村民自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推动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村委会直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贿选问题,并越来越具有形式多样、影响范围扩大、隐蔽性强的特点,危害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针对我国村民自治中的贿选现象,我国现在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对于贿选还缺乏权威、全面的界定。对贿选结果的处理及贿选法律责任的立法不健
期刊
所谓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用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在刑事诉讼中采纳的规则。该规则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后逐渐为其他国家采纳。在现代法治国家,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刑事诉讼的两大价值目标,这两大目标虽然在总体上是相互协调的,但仍然存在着不可协调的冲突,这在非法证据的排除上表现特别明显,一直困扰着理论界、实务界。就世界范围,通行的观点是对非法证据原则上应当排除。  一、非法证据排
期刊
摘要:“三打两建”工作在广东省正如火如荼开展,检察机关作为主要参与单位之一,打击商业贿赂乃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分析在“三打两建”背景下行贿犯罪的特点及成因,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有裨于进一步遏制行贿案件的发生。  关键词:“三打两建”;行贿案件;特点;成因;对策分析  “三打两建”是广东省在当前形式下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优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举措。
期刊
摘要:禁止令是为完善缓刑、管制罪犯的监管措施,预防再犯罪的发生而创设的一项新的制度,具体而言对判处缓刑、管制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况适用禁止令,即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作为法院作出裁判时的一项新的内容,我们面临着如何合理适用禁止令,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一项新的内容,我们面临着如何有效的执行禁止令,本文旨在通过对于禁止令这项制度本身的分析,结合相关法律规
期刊
案情:  犯罪嫌疑人何某因被人逼债,所以想租一辆车,然后把租来的车拿到寄卖行典当,所得的钱再拿去还债。2011年3月某一天,何某从被害人刘某处租来一辆银白色海马轿车,几天后便将租来的车以2.2万的价格抵押在某寄卖行。过了几天,车主刘某要求何某还车,何某又从被害人阳某处租来一辆黑色海马轿车,并将该车开至寄卖行将前面的轿车赎回,还给刘某。因何某无力赎回阳某的轿车案发。经价格认证中心鉴定,该黑色海马轿车
期刊
摘要:2012年刑事诉讼法在严禁刑讯逼供的基础上,增加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还明确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标准。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实现了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同时也给自侦案件审讯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以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切入点,从审讯前的准备、审讯技巧和审讯语言这三个方面着手,结合自身办案经验谈谈对自侦案件审讯工作的几点心得。  关键词:审讯;语言;技巧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