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段”“学讲”模式遇上传统教学法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87781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年笔者有幸与肖培东老师共讲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由于这次公开课是基于我校“四段教学”法和“学讲”计划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笔者对这两种课型的备课、课堂提问环节进行研究,并且课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们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合作学习”和“教授学习”的关系,认为应该结合互补,这正是我们的“学讲”精神,不同的是“先学”后“讲”,学生先讲,老师后讲,所以在这一点上学生和教师达成了一致。
  [关键词]语文教学四段教学法学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17
  今年四月二十四日有幸与肖培东老师共讲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这是一次神奇的艺术鉴赏之旅,不仅对于学生来讲收获颇丰,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次历练、成长的好机会。由于这次公开课是基于我校“四段教学”法和“学讲”计划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笔者想就这两堂课的异处谈几点看法。
  首先,备课环节。以往的教学更多重视的还是备教材和备教法,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校的“四段教学法”和“学讲”计划则在重视学生的课堂地位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在确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就修改了多次,最终确立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分析叶三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了解“鉴赏家”的真正含义。2.通过品读文本,鉴赏本文语言,体会汪曾祺笔下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做什么事?达到什么程度?可衡量,这才叫目标。教学目标要尽量具体。在修改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笔者感觉到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艰难,其确定的原则绝非教师依据文体或是经验随意制定,而一定要根据学情,并且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听课人感觉高大上,而应该是让学生看到后感觉这堂课的学习符合他的阅读习惯和规律,并且是在这堂课上通过个人和小组努力能够达成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接地气”吧。笔者认为不仅在确定教学目标环节要尊重学生,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而不是以考虑教师如何教为先。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应该是:1.学生是怎样读小说?2.学生读这篇小说会有什么疑问?3.教师的点拨精讲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问?
  其次,课堂的提问环节。传统教学认为提问环节是课堂的核心,问题的预设和达成是最能体现教师综合素质的。例如肖老师在课堂上围绕小说第一节问了六个大问题:
  1.汪曾祺的这篇小说和你平时读的其他人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2.“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能不能改成一个句子——“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3.改成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果贩子是叶三”,这样行不行?
  4.把“第一个”去掉可不可以?
  5.跟第一段连起来,这个最后一段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6.《鉴赏家》里,你真的能够读懂哪些东西呢?用一个字来讲。
  在教学设计上,肖老师做得很巧妙,围绕开篇第一句和题目设计了问题串儿,于无形中将学生引入了教师的预设情境。有人可能会讲这跟传统教学中上课时问问题没有什么不同。其实区别很大,我们把一些有关小说人物、情节、主旨的问题放在了课前的学习指导中,这就是我们的学案。学案中指导学是在引导学生独立学,有了课前的独立学才可能有课上的合作学,即使课前没有完全解决学案上的问题,学生如果能够带着问题去合作讨论也是积极有效的课堂学习,这大大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带着学生学,当然也是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体现。这篇课文的课前指导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认真阅读文本。1.将自己有深刻感悟的语段标注出来,精彩之处可作旁批。2.记下自己的疑惑,准备小组合作学习。3.小组交流字词整理。4.知人论世。(谈谈你对汪曾祺其人及作品、风格的了解。)“学讲”课堂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前先学指导,它不同于以往的预习作业,而是根据教师的指导更加细致地课前学习。学生只有在认真先学的基础上才能参与课堂的合作学习,进而才能够在教师的点拨精讲中获得收益。回到课堂的开始就是学生的个别问和相互问,区别于以往的师问生答,我们现在是在鼓励学生生问生答,而教师只是引导、协助,在关键处点拨提升,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新课改有人可能会说形式上在标新立异,但是我们从内容上分析发现其实我们现在的课堂才是返璞归真。回归学生的认知规律才是课堂王道。
  最后,进行调查比较研究。我在课后对两个班级各小组同学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学生们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合作学习”和“教授学习”的关系,认为应该结合互补,这正是我们的“学讲”精神,不同的是“先学”后“讲”,学生先讲,老师后讲,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达成了一致。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对学习情况的督促、检查、反馈、评价,运用合作学习小组来完成。教师讲课的多少应该既要符合课改的要求,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给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理解、解决问题的本领,使学生各自有不同的收获。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2013年11月,笔者有幸参与了宁波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社会政治)修订的命题工作,深刻地感受到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命题设计要抓住情境、思辨、立意三个关键因素,以彰显命题的信度、厚度、长度。  一、情境——让生活近一点儿,提高命题的信度  “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同样也是命题设计的基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难点和重点。阅读能力弱、质量低、思维逻辑性差、语言表达不准确等经常使学生们在阅读中陷入困境。这就要求教师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方方面面思考,仔仔细细分析,认认真真对待他们阅读中遇到的困难,耐心辅导,细心地处理每一个细节。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枯燥无味的阅读变得饶有趣味。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1.教师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在央视《挑战不可能之加油中国》节目中,武警国宾护卫队驾驶70辆摩托车,行云流水、整齐划一依次摆出:“1949-2019”“70”以及“心形”“中国”的字样,用他们的方式预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直角漂移、极限甩尾、以80公里时速快速处置路面出现的可疑障碍物……震撼人心的绝技表演,让电视前的观众热泪盈眶。  被誉为“中华第一骑”的武警国宾护卫队是“中国外交的礼仪名片”。近几年,他们完成了APEC 会议
时光像流水一样哗啦哗啦地流过,永远不知疲倦。转眼间,走上讲台已经4年,撇去了刚毕业时的年少轻狂,我对自身的定位更加务实,也有了较为明确的职业规划。扎根于这所百年学府的沃土,我迅速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在繁忙工作的同时,所见所闻,让我感慨,让我思索: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从披星戴月的日子里,从一个个忙碌的身影里,我读出了答案:敬业。只是细细想来,我的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校园的静像——不仅
程式,看似强制的规律化,但倘若在固化的形式下,持久地对程式贯彻并执行,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变为条件反射。此时,那些本来无一物的泛泛一语,就会开始着陆,在无意识和不自觉中显露,成为你的戒律。  这正是初级教育的形式。如同父母嘱咐孩子餐前洗手,日久天长,孩子就餐前便会观照自己的行为,自行修正。  程式便是这样的养分。  终究,人与生俱来写入骨血的东西,少之又少,而程式给人的自控,因被纳入规则化,从而获得
政治课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平台,然而,政治课在学生心目中曾有“催眠课”的“荣誉”称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治课理论性太强,内容抽象、枯燥;另一方面是部分政治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教学手段刻板生硬,缺乏灵活生动的教学艺术,常常台上“昂昂然”,台下“昏昏然”,效果令人扼腕。为改变此尴尬局面,政治教师就必须构建自己的魅力课堂,进行魅力教学。那么,政治课的魅力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政治课的魅力取决于以
烟花一瞬,散尽繁华。  ——题记  烟花散后是铺天盖地的空虚,那片刻的剪影却模糊了两人渐行渐远的背影。  那是我的十一岁,记忆中那一年的春节前所未有地令人心痛。年前的一天,爸妈把我叫到房间里,用一种我从未听过的沉重的语气告诉我,年后不久他们将去外地打工,家中只会有姥姥陪伴我。听到这些话后,我没有哭闹,因为,我不忍让他们年轻的生命因为我而愈见苍老。  临行的那一天,空气中依稀可以闻到一缕淡淡的年味,
中国的传统人性,在后天的教化中,虽然被“化”,却也或多或少在接近“伪”,接近人性的迷失。而在西方基督文化中,讲求的是原罪与救赎,西方文化认为人生来是为了自身的原罪与劣根性赎罪的。  人不能称之为人,直到有了人性。亚当与伊甸园的一切没有本质区别,直到他的肋骨偷吃了禁果,有了一双辨别善恶的明眼,同时也有了所谓的人性。  有了人性,就区分了人与其他动植物。有了对理性的趋近与追逐,就有了某种意义上的羞耻心
摘要: 五四运动爆发前,陈独秀顺应形势演进,创办了出刊周期短、与时势联系紧密的刊物《每周评论》,并紧紧围绕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以及国内政治形势,发表了一系列揭露真相和针砭时弊的文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文章,进一步点燃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政治的热情。随着刊物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以陈独秀的言论为代表,《每周评论》成为当时可以左右进步力量和青年学生的舆论导向的重要刊物,构成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推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