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鹭:鸟类世界的“漫画”者

来源 :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sx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鹭是一种长相怪异、数量稀少的大型涉禽。别看它数量不多,但是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所以沾水的地方都可能有它的影子,比如沼泽、湖泊、水田、河口、红树林以及沿海滩涂等各种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在我国琵鹭的分布就十分广泛,东北、华北,一直到东南沿海,以至于海南岛,甚至在四川和贵州也有它的踪迹。尽管分布广,但是因为栖息地人迹罕至,人们对于琵鹭的世界知之甚少。
  一
  琵鹭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动物。我国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它,并且硬生生地将它和艺术“扯”上了那么一丁点关系。
  我国目前最早关于琵鹭的记载,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所说的“瀛、莫二洲之境,塘泺之上,有禽二种……其一类鹜,奔走水上,不闻腐草泥沙,唼唼然必尽索乃已,无一夕少休,名日‘漫画’”。到了明代,李时珍又在其《本草纲目》集解中,进一步说明“鹈之属有‘漫画’者,以嘴画水求鱼,无一夕之停”。
  仅仅因为琵鹭捕食方式独特,即“以嘴画水求鱼”,便给它起了一个“漫画”的名字,纵观中外,恐怕只有中国文人才能做出如此富有情趣的事情。
  琵鹭又称琵琶嘴鹭、琵琶鹭,是鹳形目朱鹭科琵鹭属6种长腿涉禽的统称。值得一提的是,朱鹭科包括鹮和琵鹭两属,因此琵鹭和国宝朱鹮算得上远房表亲。
  琵鹭是候鸟,体长一般在60~80厘米。有意思的是,琵鹭的嘴(学名喙)不但长得“怪异”,并且还挺长,一般都在16~18厘米。它整天伸着一张和身体很不成比例的大嘴,难免让人感觉略有几分滑稽。
  在我国境内栖息的有两种琵鹭:白琵鹭和黑脸琵鹭。其中又以黑脸琵鹭最为罕见。但是,不论是哪一种琵鹭,它们最引人注目的都是那一张扁平如饭勺的大嘴。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代诗人王翰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里提到了我国传统乐器“琵琶”。琵鹭嘴巴的外形轮廓就跟琵琶非常相似,所以得名琵鹭。
  白琵鹭和黑脸琵鹭的长像极为相似,全身羽毛都是雪白色的,嘴大体上也是黑色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白琵鹭仅仅是嘴的基部为黑色,尖端微微呈黄色,而黑脸琵鹭的额、脸、眼周、喉等部位的裸露部分都呈黑色,并与黑色的嘴融为一体。
  二
  野生琵鹭喜欢栖息在人迹罕至的滩涂、岛屿,因此人们对它的生活轨迹一直知之甚少。直到20世纪末,人们在辽宁省长海县的行人坨子(海域名称)发现第一个琵鹭繁殖群,才最终确定我国不但是琵鹭的越冬、迁徙停歇地,也是它的繁殖地。
  每年春天,在我国东南沿海越冬的琵鹭便会陆续向北飞,前往我国东北以及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繁殖地。科学家通过安装在琵鹭身上的GPS信标发现,它迁徙的速度简直超乎想象。一只代号为E44的琵鹭从我国台湾岛南部越冬地出发,不到30个小时便飞越1800千米抵达朝鲜半岛的繁殖地。
  琵鹭很聪明,尤其是繁殖期,它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宝宝的安全。
  首先,它们会把筑巢场所选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同时还会选在人类难以靠近的陡峭岩壁上。一种鸟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琵鹭还处心积虑地找来很多警惕性更高的邻居。我国琵鹭繁殖地之一的元宝坨子是仅有0.14平方千米的小岛,却栖息着200多只白琵鹭和400多只黑尾鸥育雏。
  琵鹭抚育后代的过程比其他鸟类更精心,堪称鸟类世界的模范父母。
  回到繁殖地,琵鹭头后部呈长发丝状的羽冠会变成全黄色,同时前颈和上胸之间会长出一条黄色颈环。科学家称其为琵鹭的“夏羽”。
  此时,成年琵鹭的头等大事便是筑巢。它们筑巢的材料一般是附近各种植物的枝、叶和茎。不过,也有个别“偷懒”的琵鹭会寻找其他鸟类废弃的巢穴,经过简单修补后加以利用。巢穴外径最大可接近1米,但很浅,通常不会超过10厘米。
  琵鹭妈妈每年4月末开始产卵,每窝在3~6枚不等。为了让雏鸟能够安全顺利地破壳而出,琵鹭夫妇会交替进行孵化,每隔两三个小时换班一次。海岛上的恶劣环境总会给它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烈日当空时,琵鹭夫妇会顶着酷暑扇动翅膀为卵通风、降温;狂风暴雨来袭时,它们又会以身体作伞为卵遮风挡雨,以免它们受潮、着凉。为了让卵受热均匀,琵鹭夫妇每天还要翻动卵四五次……
  经过大约25天的精心呵护,小琵鹭终于破壳而出。然而,此时的它们仍然离不开父母的照料。琵鹭夫妇会把找到的食物存放于胃中,回巢后再将经过半消化成流质的食物送到小琵鹭的嘴里。这种情况要持续到一个半月之后,雏鸟开始练习飞行并逐步能够自行觅食才会结束。
  从8月下旬开始,在北方各地繁殖的琵鹭便会全家出动,陆续开始向南方的越冬地飞去。
  三
  野生琵鹭种群数量减少,除了赖以栖身的湿地被大规模开发利用之外,还与日益繁盛的观鸟旅游、渔业干扰以及水质污染等有关。如果从找原因,恐怕要归因于琵鹭对栖息地和觅食场所要求过于苛刻。
  琵鷺白天多数时间休息,等到黄昏时分才以十几只或几十只集结成小队飞出去觅食。琵鹭的食物主要是鱼类、虾蟹类、贝类和一些软体水生动物。觅食的时候,琵鹭排成一列,都把“饭勺嘴”插在水中,一边左右扫动一边慢慢向前走,一旦触及水里的食物,就立即夹出水面,吞咽下去。
  然而,这种奇特的捕食方式也决定了琵鹭只能在浅水区域觅食,水位既不能太深(最多只能没到腹部),又不能太浅,太浅了“饭勺嘴”无法来回扫动。同时,对于警惕性很高的琵鹭来说,觅食和栖息地还必须具备水面开阔、视野良好等特点,以便遇到危险时能及时逃走。
  在野生环境中,琵鹭的天敌主要是猛禽、野狗和狐狸等动物。不过和琵鹭的境况大同小异,这些天敌的数量也在日益减少。总体来说,天敌并不会对琵鹭种群数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琵鹭生活中总是若隐若现地闪动着那么几个麻烦制造者的身影。
  每当琵鹭排列整齐一起觅食的时候,不远的地方总会有几只白鹭、夜鹭等鹭科动物漫不经心地晃荡,偶尔也会出现一只或者数只野生鸬鹚。这些家伙要么身材纤细,要么粗壮精干,但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行动敏捷。
  琵鹭的“饭勺嘴”在水里就好比一个吸尘器,能把所有遇到的食物都揽入口中。不过,要吞下食物就必须把嘴从水里抽出来,然后扬起头大快朵颐。吃小鱼小虾倒还方便,一旦遇到大一点的鱼类,要调整吞咽角度还要耗费一番功夫。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原本漫不经心的尾随者便来了精神。它们往往立即行动,趁琵鹭专心致志摆弄食物的时候,猛冲过去把鱼儿抢走。这其中,以鸬鹚的抢劫成功率最高。可怜的琵鹭,好不容易才抓到一条大鱼却成了其他鸟的盘中餐。它们的“饭勺嘴”抓鱼好使,但要利用它去打斗却明显不是一个好武器。尤其和鸬鹚那鹰钩般的尖嘴比较一下,琵鹭多半是选择忍气吞声。
  时光回转到一个世纪之前,琵鹭还是在我国各地十分常见的大型涉禽,然而今天已经成为了罕见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果还想继续欣赏“饭勺嘴”悠然地水中漫画的情景,就多多善待它们吧。
其他文献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烦恼?虽然刚洗完头,头皮屑却不肯轻易撤退,顽固地紧贴在头发根上。头发上星星点点的头皮屑,看上去让人很不舒服。有人以为天天洗头就可以将头皮屑洗干净。其实不然,洗头次数太勤会减少头皮皮脂的厚度,令皮脂加速分泌,自然就会出现头皮干燥、头皮屑过多的现象。尽管电视上各种各样去屑洗发水的广告和各大超市及商场里的洗发水琳琅满目,可是它们的质量参差不齐,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如果使用药物去除头皮
人在遭遇战争、地震、凶杀等重大事件后容易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些人在生活中备受煎熬,非常痛苦。  近来,荷兰研究人员采用两种疗法对103名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青少年进行治疗。一組使用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技术治疗,让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创伤记忆被激活,与此同时,他们的眼睛需要跟随治疗师的手指运动,这样他们的工作记忆就被外部事物占用;另一组进行认知行为写作疗法治疗,此疗法需要参与的青少年与治疗师一起在电脑上
美丽的南太平洋上,有许多风景绮丽的岛国,像一串璀璨的“明珠”散落在万顷碧波上。在这串“明珠”之中,图瓦卢是其中靓丽的一颗。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个岛国极有可能会成为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被淹没的国家。  万般无奈之下,图瓦卢政府被迫宣布,将放弃自己的祖国。图瓦卢政府分别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政府发出了求助信号,希望在环境恶化到不宜居住时,两国能够考虑接受该国1.1万名国民移居。新西兰政府
公案:谁第一个发现提取了HIV病毒?    在HIV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研究领域内,有一对争吵了几十年的冤家。一个是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吕克·蒙塔尼,另一个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罗伯特·伽罗。  1982年,吕克·蒙塔尼在巴黎一位临床医生的建议下,开展对AIDS的研究,并在研究中得到了这位临床医生的大力帮助。此时,巴尔一西诺西就在吕克,蒙塔尼的实验室里工作。1983年,他们的小组首先发现
朱文博在2019年11月28日《山东教育报》撰文指出:教室是以黑板、講台和课桌椅为主要构成元素的空间,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从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的角度、从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室的功能,教室完全可以变成资源室。  例如,可以把中外科学史上影响人类的重大事件做成年历表并张贴在教室里,牛顿、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做成图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增长知识,激发其科学研究的兴趣;为让学生在课堂
小溪旁,长着一棵孤独的夹竹桃树。蚯蚓从土里钻出来,翻了半天土他累了。  “喂,夹竹桃,你好吗?”蚯蚓挺起半截身子大声打招呼。  夹竹桃听到熟悉的喊声,忙低下头,看见蚯蚓从土里探出的小脑袋。  “我很好,老朋友。你又发现了什么好玩的?”夹竹桃问。  “没有,就是想知道你最近过得好不好。”蚯蚓的话很真诚。  夹竹桃有些感动:“谢谢你,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嗖”一个黑影飞过来。只听“啊”的一声,蚯
考察隊遭抢记
期刊
我们都知道,大熊猫特别挑食,几乎只吃竹子。不过,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其实熊猫的肠胃并不适合消化竹子,而这种饮食习惯也影响到大熊猫生活的方方面面。  张志和——中国成都大熊猫繁殖研究基地主任和主要负责人说,与其他植食性动物相比,大熊猫仍然保留着典型的肉食动物的消化道,并且它的基因组中也没有用以消化植物的酶的基因。这两种原因可能会增加它们灭绝的风险。  研究发现,大熊猫是从杂食性的熊科动物进化到以竹子
一个平头百姓,忽然一夜之间成了名人,他不是歌星,也不是球星,而是一个普通的渔民,真是奇闻呀!  原来,1998年7月30日,印度尼西亚渔民斯蒂努斯·拉哈玛—— 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人,只因捕获了一条鱼而名扬四海。鱼,海洋里成千上万,有什么稀奇?不,这条鱼的确与众不同,它是6 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的鱼——腔棘鱼——海洋活化石(图1)。  这条鱼被捞上来以后,在海边一家餐馆的鱼池里存活了17个小时。随后
你瞧,水族馆中的斑马鱼在五彩缤纷的砾石、闪亮的粉色城堡和塑料植物间游来游去。人们认为这些大大小小的鱼是廉价且容易养的宠物。你只需扔下一些鱼食,定期清洗水箱,再补充新鲜的水进去就行。有了新鲜的水和丰盛的食物,它们会看起来很好,然而,如果斑马鱼被困在一个水箱,日复一日地在同一个温度下生活,那么它就有可能出问题。鱼缸保持恒温可能是好心的鱼主人做的错事,这可能会让斑马鱼和其他宠物鱼受到感染时无法活下来。